09.04 推動艦隊戰術和近岸作戰發展的是什麼?

沒有哪個軍事學名詞像“海權”(Sea Power)一樣兼具神秘感與含混性,也沒有哪種戰略學概念像海權及其傳道者馬漢一樣,被歷史賦予過那麼多內涵之外的臧否;更沒有哪個軍種,在自己責任以外被賦予了那麼多的意義。

《艦隊戰術和近岸戰鬥》一書系美國海軍上校小韋恩.P.休斯所著,他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市的海軍研究生院,主講戰術分析學(Tactical Analysis),是該院應用系統分析和戰術分析學的首席專家。在他31年的海軍生涯中,休斯上校先後曾於三個艦隊擔任作戰分析官,並擔任過掃雷艇及驅逐艦艦長。岸上的職務包括在美國海軍官校擔任教官,以及曾在五角大樓工作。

1975年到1977年間,他曾擔任海軍教育及訓練支援部門的主管。自1979年擔任海軍研究生院教授以來,他撰寫了大量海軍作戰領域的論文和專著,本書是其思想和觀點的集中體現。全書內容豐富、觀點新穎、語言生動、通俗易懂,為我們瞭解美國海軍戰術的發展歷史,瞭解現代美國海軍艦隊作戰的戰術思想,研究現代條件下美軍海上作戰的特點規律有一定借鑑意義。

推動艦隊戰術和近岸作戰發展的是什麼?

海權論的形成與英國從1500年到1900年在國際舞臺上持續的成功有關係,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其《隨筆集》中寫道:”東西印度的財富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海上霸權的附屬品。”因此英國在海軍事務上花費了巨大的精力,並在連續的勝利中出現了海權必須屬於自己的錯覺。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按照西方經濟學中的效率原則,則整個世界就已經進入了所有資源已經實現了最優配置了的“帕累託”最優,這就意味著你之所得,一定會等於我之所失。在這樣的社會中,我要多,你就得少!同理,我要不能少,你就決不能多!壟斷的真諦,就是幹掉一切競爭者和潛在的覬覦者。壟斷是目的,至於獨一無二的海權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

所謂戰爭不過是消滅競爭對手或者是潛在競爭對手的有效方式而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人一直認為憑藉其強大的皇家海軍所掌握的絕對海權,對競爭對手的戰爭將是短暫而有效的。這種廉價的選擇,使得率先進入無畏艦時代的英國皇家海軍,相當熱衷於對敵國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將敵人的海岸線作為戰爭的前線。海權這種上層建築作為國家暴力機器,無疑是建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正是19世紀末之前的英國在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實力上的遙遙領先,支撐了皇家海軍的絕對海權,並獲得了海權回報的壟斷利潤。什麼海權的挑戰?問題的核心不過是一個如何取得並保持超額利潤的問題。因此,對於海權的競爭,最直接的基礎並不在於艦隊,而是來自工廠和工人,也就是經濟規模和勞動生產率的競爭。

本書作者,作為一位優秀的美國海軍高級軍官,充分認識到海權對美國維持全球霸權所起到的,所以他在書中認真分析了歷史和現實,結合自己多年在多個崗位的豐富的工作經驗,寫下了這樣一部充滿經驗和智慧的文字。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所維持的舊時代那種殖民霸權的基礎是虛妄的,就像法國元帥費汀納德•福煦在拿破崙墓前的演說中提到的那樣:“他要以武力控制各國的命運。他以為一個人能夠以慘痛的犧牲為代價得到一系列的勝利,換來本民族的繁榮;以為這個民族可以靠光榮而不是靠勞動獲得生存;以為那些被征服而失去獨立的國家不會一朝奮起,列出陣容強大、士氣高昂、戰無不勝的義師,推翻武力統治,重新贏得獨立;以為在文明世界裡,道德公理不應比完全靠武力形成的力更為強大,不管這支武力有多大。”沒有一個民族甘願做他人的奴隸,不是所有的工人都不敢反抗民族資本和買辦資本,那麼美國建立在武力之上的殖民帝國還會有多久的壽命?

推動艦隊戰術和近岸作戰發展的是什麼?

阿芙樂爾號的一聲炮響,革命的水兵衝進了冬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