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芒種時節,南方人青梅煮酒,北方人吃什麼消暑?

芒種時節,南方人青梅煮酒,北方人吃什麼消暑?

芒種,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芒種,俗稱忙種,說的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此時正是農事繁忙的時候,天氣也逐漸潮溼悶熱,炎炎夏日就要來了!

此時的南方,有煮梅的食俗。煮梅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可以開胃抗過敏。每年五、六月正是梅子成熟的季節,由於梅子味道酸澀,很難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後才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與三國時典故“青梅煮酒論英雄”頗有淵源。

而在北方,在北京,有什麼解暑神器能讓我們安然度夏呢?

在沒有冰箱、空調的老北京,除了豐富的瓜果蔬菜外,酸梅湯算是一個解暑神器了。

俗話說,“夏天的酸梅湯,冬天的糖葫蘆”是老北京人不分等級,人人都能享受的事。

芒種時節,南方人青梅煮酒,北方人吃什麼消暑?

酸梅湯自古就是上好的夏日飲品。如今,我們喝到的酸梅湯是清宮御膳房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飲料,所謂“士貢梅煎”即是。因其除熱送涼,安心痛,祛痰止咳,闢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譽為“清宮異寶御製烏梅湯”。

據說,滿洲人好漁獵,喜吃肉食,很早就有喝酸的習慣。滿清入關後,北京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常年生活在東北的滿族人在身體、生活各方面都多有不適應。酸湯子是由玉米麵發酵而成,其糖分高,過剩的糖存於體內,轉化成脂肪,造成體重增加。常食含熱量較高的鹿肉、熊掌之後再喝玉米麵做的酸湯子,容易使體內外的溼熱相搏,增肥長胖。

因此,乾隆皇帝便下令要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御膳房費盡心機,將烏梅、山楂幹、陳皮泡發後,放上冰糖、桂花、甘草一起熬煎,冰鎮之後就調製出了酸梅湯。乾隆皇帝品嚐完酸梅湯後非常喜歡。乾隆皇帝因茶前飯後都喝酸梅湯,終身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段,並沒有大腹便便,且瘦而有神。

芒種時節,南方人青梅煮酒,北方人吃什麼消暑?

後來,清宮御製烏梅湯傳入民間,得見於大街小巷,百姓們對它更是喜愛有加。而酸梅湯比西歐傳入我國的汽水還要早150年。

而老北京製作的酸梅湯,以琉璃廠的信遠齋為最有名。信遠齋的酸梅湯在半夜裡熬得後,放在白地青花的大瓷缸裡,鎮在老式綠漆的大冰桶內,到第二天上午出售時,酸梅湯就冰涼振齒了。這裡的酸梅湯每年自端午節起到中元節止,只賣70天,每天只賣兩缸,賣完為止。

正宗的酸梅湯會喝到一股淡淡的煙燻味兒,這是因為老北京酸梅湯中的烏梅原料是煙燻而成的,因此熬出來的酸梅湯才有這種特殊的味道。而市面上售賣的酸梅湯,大多用酸梅晶、濃縮酸梅湯等勾兌而成的,雖然有一些酸梅湯的味道,但是味道甜膩,入口生澀,既沒有正宗酸梅湯爽口純正的味道,也沒有淡淡的煙燻味。那種古老味道很難尋覓,或許只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