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名師點評2018年高考語文試卷(一卷):呼吸新時代 化育新一代

本網訊(記者 陸陽)2018年高考進行時。昨日,第一場考試是語文。長沙市實驗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湖南省特級教師劉偉第一時間點評2018年高考語文試卷(一卷)。今年的語文試題亮點頗多,我們來聽聽劉偉老師是怎麼分析的。

2018年高考語文試卷(一卷)分析:呼吸新時代,化育新一代

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的試卷總共有3套,湖南用的是一卷。縱觀整套試卷,和去年的相比變化較大,但還基本屬於穩中有變,難度適中,有新題,無偏題,無難題,無怪題。從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到小說、實用類文本閱讀,從古詩文閱讀到理解性動態默寫,從題型到題量到每小題的賦分,從基礎知識的掌握到寫作能力的考查,各個方面圴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但所考查的知識點、能力、範圍、程度則基本與去年相同,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先簡要分析如下。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的是節選自楊國榮《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材料從兩個層面探討從“諸子學”到“新子學”的發展,強調“新子學”應該同時致力於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建構,引導考生認識到傳統思想的當代映射及其重要價值,寄意深遠。這一題材與近年來重視傳統文化的呼聲有很好的呼應。

與去年的“氣候正義”相比,因為內容對於大部分中學生來說比較熟悉,閱讀起來有親切感,且題目的難度較去年降低(去年這個板塊的題目被我們湖南有些考生稱為“奪命九分”)。從下面設計的三個試題來看,“內容理解和分析、論證分析、說法正確(整體理解與推斷)”,前後有關聯性,上下有層次性,第1題是從“不正確”的角度考查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後兩題(2/3題)分別問的是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和有關說法,分別從“不正確”和“正確”的角度考查,角度較為科學合理,也符合學生思維、認知規律及答題思路。相信在這一板塊的考查上考生會有較好的收穫。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擇了阿成的《趙一曼女士》。這篇小說曾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等多個獎項,是一篇有特色的作品,小說不是很長,故事情節也較為簡單,但與傳統國內小說不同的是它的表現手法特別,帶有些散文化特色,試題扣住“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的敘述方式來設題,創設歷史具體情境,讓考生關注文本中現實對歷史的追問、歷史的現場敘事、史料的還原,體現趙一曼精神的當下意義,在感動與思考中自然深化對革命文化的認識。

就題目的難度設置而言,應該與去年持平。所設計的三個試題,其中一個是選擇題(4題),這與考前權威機構所給的模式相同,難度不大,考生當不會有大的意外。其他兩題(5/6題),一題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要求考生結合作品簡要分析趙一曼“身上瀰漫著脫俗的文人氣質和職業軍人的冷峻”,屬於內容方面的考查;另一題考查的是小說敘述方式,表象上是考查形式方法,實際上涉及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這兩道主觀題當在考生已有的視野裡,但要答好則關乎能力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仍然沿襲去年的方式,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所選內容是幾篇有關中國量子通信等內容的文章,內容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一篇來自《人民日報》,重在介紹我國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顯中國速度與中國創造;一篇來自《自然》雜誌,以外國人的視角側重介紹潘建偉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的貢獻,強調個人能力和經費投入;一篇來自《參考消息》,日本的《讀賣新聞》以墨子號為例,側重介紹中國實驗設施先進,突出投入之大和發展之快給日本的壓力。文本的選擇既彰顯國家自信,又體現世界視野。

題目設置上,今年較去年變化較大。選擇題由5分的雙選變為兩道3分的單選(7/8題),都是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概括,難度中上,有陷阱,考生完全答對不易。主觀題(9題)也有變化,分值由原來的4分變為6分,難度當然也上去了。這道題旨在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和寫作目的,這應該是閱讀的高級目的,好題。

四、古文閱讀仍然是一篇人物傳記,選自《晉書 •魯芝傳》。主人公魯芝傾心改革,卓有成效,而且審時度勢、潔身自好,文本的選擇,彰顯和發揮了語文科在高考評價體系中“立德樹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獨特功能。

文本難度不大,所設三個選擇題(10/11/12題),仍是斷句、文化常識和內容理解,難度適中,可能斷句題相對易錯些,文化知識方面,內容沒有脫離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翻譯題(13題)仍是文中的兩句話,難度不大,分值10分,與往年相同,由於文本限制,翻譯題句子的選擇空間不大,考查範圍有限。

五、古代詩歌閱讀所選詩歌是唐朝李賀的《野歌》。此詩前四句緊扣詩題敘事,後四句詩人脫口抒懷,表達了詩人“屈窮心不窮”的高遠志向,寄寓了詩人對未來的熱情嚮往。全詩以寫景收結,寓議論、抒情於景物描寫之中,意境深遠,脈絡清晰,基調昂揚,充滿了激情,可以給正處於青春期的考生以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深刻的人生啟迪。

此題仍然是主客觀題各一,選擇題(14題)由多選5分題變為單選3分題,主觀題(15題)為分析最後兩句的含義,難度較大。個人覺得題目宜加一個小的註解,說明詩歌的寫作背景為佳。

六、名句名篇默寫題(16題)由5分變為6分,仍然是情景式默寫,分別是《論語》、韓愈的《師說》和蘇軾的《赤壁懷古》,難度應該不太大,所選內容能觸發考生對傳統文化的追思和建功立業的嚮往,使考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考生在答題時猶如對話前賢先哲,其薰陶感化可想而知。

七、語基部分的考查今年有較大的變動,但都是往“實用性”路上走,而且,這條路是對的,須引起今後教學的注意。

以往單獨設題的成語、病句、補句(連貫)捆綁在一個語段,語段選擇介紹“大洋一號”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仍然是滿滿的中國自信。此題(17/18/19題)雖然分值不變(9分),但可能給考生帶來小小的不適應。

語言得體題(20題)不再是選擇題,而是要求考生修改一則“啟事”中不合“書面語體”的部分,這道題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些困擾。

思維導圖類題(21題)去年消失後今年重來,題目要求將“某校為教師編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而提供的流程圖”轉寫成一段文字介紹,審題和語言表述是關鍵。

八、作文(22題)應該是一個亮點。今年繼續採用任務驅動,要求考生在設定的語境中,帶著指定的任務或指令作文。材料既選取新世紀以來中國在科技、民生以及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成就作為材料,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目標作為材料,用時間線將二者貫串起來,充分發揮作文題的積極導向功能。通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等的引導語,啟發考生有家國情懷,有歷史責任,有未來擔當,

使考生更切實地感受到“四個自信”,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和激情奮鬥中放飛青春夢想。因為本人已經有《與時代同行——2018高考語文卷一作文綜述》專文論述,這裡就不展開。(見《三湘都市報》《新湖南》6月7日)

作文不難,寫好較難。我以為,作文要寫好,應該有“三有”:一是有觀點(態度),你寫的文章應該彰顯時代主旋律,有積極樂觀向上的情懷,這叫“言之有物”;二是有思路(結構),文章不是散亂的材料堆砌,你需要有好的章法思路,這叫“言之有序”;三是有溫度(情懷),你不能只喊口號,你得以你的情懷打動人感染人,這叫“言之有情”。

總的來看,今年高考語文全國一卷既有文化性、思想性,又有文學性、實用性,這給我們今後的教學有很好的導引。我們要重視閱讀,讓學生有視野有思維;我們要關注社會現實,讓學生心關天下有責任擔當;我們要重視語文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語文不是故紙堆裡做學問,語文要呼吸新時代;語文不只是聽說讀寫,語文應如和煦的春風,能風人,能化人。

(長沙市實驗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湖南省特級教師 劉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