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芯片產業怎麼佈局,資本能把它捧起來嗎

近日,國產芯片被列入政府採購名單頗令人振奮。據“2018-2019年中央國家機關信息類產品(硬件)和空調產品協議供貨採購項目徵求意見公告”,國產操作系統和國產CPU被明確列入名彔;在原有服務器等類別的基礎上,增設了“國產芯片服務器”這一新的類別,其中包括龍芯CPU服務器、飛騰CPU服務器、申威CPU服務器。 國產芯片打破國外CPU壟斷進入政府採購名單,這是政府發力推動芯片國產化的信號,此舉無疑會大大促進芯片國產化進程。

芯片產業怎麼佈局,資本能把它捧起來嗎

此外,隨著芯片話題的熱度,國產芯片也開始受到各路資本青睞,一些企業也表示將要進軍芯片產業,與此同時,國產芯片概念股也受到追捧。 國內市場方面,前不久阿里巴巴全資收購中天微,可謂全面佈局,一方面持續加大投資力度,另一方面抓緊時間自主研發芯片。阿里旗下達摩院近日宣佈研發神經網絡芯片Ali-NPU,該芯片將運用於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AI計算。據瞭解,早在2016年11月,阿里巴巴與騰訊就曾領投可編程芯片公司Barefoot Networks2300萬美元C輪融資。 芯片公司寒武紀近期新一輪融資已完成,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招銀國際等國家隊背景基金入股,老股東也不同程度參與跟投,本輪融資後,寒武紀的估值達到20多億美元。 6月4日,又有一家芯片類上市公司宣佈獲得了大基金的入股。據太極實業公告,公司控股股東無錫產業發展集團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控股股東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轉讓太極實業1.3億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6.17%,轉讓價格為7.3元/股。 董明珠不久前高調對外稱格力將不惜投500億元進入芯片領域。隨後康佳集團也宣稱,康佳集團將成立半導體科技事業部,正式進軍半導體產業。而其實早年間,TCL、長虹已進入芯片領域,並正持續加大在這一領域的擴張。

在近期新一輪的投資熱潮中,國家隊資金、互聯網巨頭、家電巨頭、風險投資在內的各路資本紛紛加大了對國產芯片的投資力度。據瞭解,國產芯片上一輪投資熱潮由政府推動,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成立帶動了全國半導體投資熱,第一期資金規模達到1387億元,先後投資超過62個項目,涉及上市公司24家,撬動社會資金規模達5145億元。目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第二期正在募集過程中,規模保底將達1500億元,有望撬動社會資金規模在4500億元以上,加上第一期投資資金總額有望超萬億元。 由此可見,芯片國產化也是應需而生。而事實上,在一個智能信息化的時代,芯片早已超過石油,成為每年進口最多的物資,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據報道,高通在中國的芯片銷售和專利許可費收入佔其全球總營收近六成。 而我國國產芯片行業一直未能有所發展,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面:即資本匱乏、技術壁壘和專業人才匱乏。芯片產業投資週期長、風險大,同時產業不斷升級需要大量資金持續投入。

據瞭解,有公司在芯片上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是其利潤的兩倍,因此,鉅額的研發資金投入難以持續,加上各自為陣的產業投資格局,都致使國產芯片研究難以走遠。 有觀點稱,中國芯片必產生於民企。筆者並不反對這個觀點,但也難以完全贊同。事實上,芯片產業已經是一國製造業和科技實力的象徵,甚至可以說,芯片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級的戰略產業,其發展與產業鏈佈局,必然需要一個整體的戰略思維。顯然,個別企業單打獨鬥難以勝任,一哄而上也無法解決問題。 據瞭解,韓國在實現芯片產業崛起過程中,政府的引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1986年10月,韓國政府執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共同開發計劃》,要求以政府為主、民間為輔,投資開發DRAM芯片核心基礎技術。

隨後三年內,這一研發項目共投入1.1億美元,而政府承擔了其中的57%研發經費。 或許,韓國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的“共同開發計劃”的戰略合作思維與合作共贏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同時,我們可以預見,隨著資金問題的解決,再加上能夠建立長期的人才激勵機制,芯片國產化的進程將會不斷加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