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王哲:用敘事、抒情與明理結合講好思政課

從交大走出,又留在交大,80後青年教師王哲從一個工科生,漸漸“轉型”到文科,最後走上思政課講臺。他走進學生心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敘事、抒情和明理結合講好思政課,贏得了大學生們的歡迎。

王哲:用敘事、抒情與明理結合講好思政課

把思政課程當成作品“打造”

2002年,王哲進入西安交大學習。本科他學的是機械,由於喜歡數學,一度他想當個工程師,因為只和機器打交道,比較簡單。慢慢地,他對文科的興趣越來越大,碩士時在交大讀了中文,博士攻讀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畢業留校後當了一名思政老師。學機械時,他喜歡畫邏輯推導圖、框架圖,這一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他上課常常會把PPT關了,用板書給學生講解。

剛開始當老師時,王哲就想著把課上好,對得起學校賦予的責任就行。國家加大了對思政課的支持力度後,原來如果能使上八分力,現在就得用十分,甚至十二分力才能對得起國家、學校。為此,備課時他會花更多心思考慮內容能不能打動學生,知識點的設計、包袱的設計對學生來說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案例素材學生熟悉不熟悉,會不會引發他們的興趣。

這一過程中,王哲提出把思政課程當成一個自己的作品打造,而不是僅僅類似於流水線上的產品。作品,是老師滲入了個人的特色、情感、理解在裡邊,學生就不再單純地把你看作一名老師,上課之後彼此的心理距離就會拉近。

敘事、抒情是明理的前提

思政課要做到貫穿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就一定要和學生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和平穩定發展的背景下,學生更加關注的是其個體,而非宏大主題。

明理是教學中的規定動作,不同老師的路徑不一樣,有些老師純粹靠抽象的理論推導就能完成這個目的,但絕大多數老師的理論水平沒到這個程度,直接“明理”學生覺得離他太遠。加之當前受網絡閱讀影響,人們對抽象認知缺乏耐心,更喜歡短視頻、圖片等形象具體的敘事話語。因此,在內容方面要做到敘事、抒情和明理結合,敘事、抒情是讓學生明理的根本前提。

王哲認為,敘事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的個體世界。學生看的熱播劇他都知道,《復仇者聯盟》剛上映,第二天他就買了票去看,學生們關注現在的一些“小鮮肉”,他就去了解。“你不瞭解他們的世界,甚至不知道他們宿舍住幾個人,他們有沒有空調,他們一個月生活費多少,他們出了交大門最願意去的地方是什麼……”王哲說,這些你都不知道,你跟學生完全是兩個世界,從心理學來講就是你跟他“沒有共知”,你說的東西對他來說就是符號,壓根對應不出意義。所以,敘事要儘量和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融合之處,這樣再去講道理就通了。

當然,有時候把一個道理能說明白,單靠敘事是不夠的,因為無法越過個人情感邏輯的需求,這就要引入抒情。“狼有狼的道理,羊還有羊的道理,草還有草的道理。”王哲說,“所以當老師上課說出一個道理來,學生心中可能就已經湧現出了無數個與之相反的道理,你跟他持續講道理,上課不可能就對著一個學生,你也不可能糾纏一個點給他不停地講,因為你有教學進度要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家都認同的情理邏輯抄一個近道。有時候講道理也許要講一天,但是用一個情感的共鳴可能就會在一瞬間解決這個問題。有了情感上的共識,有些道理不需要講,或者不需要講那麼充分,他都會認同。”

老師和學生的世界要彼此重疊

不論在生活還是課堂中,王哲都會變著花樣和學生打得火熱,他覺得老師和學生的世界要有一定程度上的重疊,情感上才能共鳴,否則和學生走不近。

思政課老師最關鍵的是要走進學生內心,而不是總把他當成一個所謂的被教育者,核心是老師的心態要轉變過來。很多學生愛看穿越劇,王哲仔細分析後認為,這反映學生對當下的恐懼,社會變化太快,一切都不在他的掌控之中,穿越到過去的歷史,盡在他們掌控之中,回到過去是安全的。這類話題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更重要能摸清學生的內在心理訴求。“所以必須得進到他們的世界中,要知道他們的喜好,上課就可以針對學生的接受心理來上課,這遠比《教育心理學》書上看到的要微妙、複雜得多。”

學生到了交大後會有很大心理變化,為了瞭解學生,王哲把自己的微信號給學生,加了近100個學生的微信,通過學生朋友圈分享的東西,瞭解學生的喜好,會為什麼事發愁,這樣去交流就會變得容易。學生有事也可以跟他聊,包括有人想創業。“老師跟學生多交流,好處就是和學生彼此重疊的世界會越來越大,你越能理解他的心理,懂得怎麼樣去引導他,無形中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越來越多的交大學子喜歡上王哲的思政課。“很多老師都是千篇一律地讀PPT,按照提綱講,我們下面該幹啥就幹啥,沒有認真聽。可王哲老師的思政課不一樣,他會在播放視頻時暫停,解釋說明一下。”大學生於浩洋說,“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引發我們思考,而不是將價值觀強加於我們。”大學生張小軍說,王哲老師授課時放了《三和大神》視頻,講的是享樂主義,揭露它的本質,引導大家思考,避免我們以後這樣。他鼓勵我們“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有了夢想才能不斷地往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