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扶貧水”澆出“小康村”——永豐縣金山坪村興水富民鞏固脫貧成果紀實

“扶貧水”澆出“小康村”——永豐縣金山坪村興水富民鞏固脫貧成果紀實

秀美的金山坪村

“扶贫水”浇出“小康村”——永丰县金山坪村兴水富民巩固脱贫成果纪实

金山坪村民在採摘柑橘

“扶贫水”浇出“小康村”——永丰县金山坪村兴水富民巩固脱贫成果纪实

宋成德指導村民培育苗木

“扶贫水”浇出“小康村”——永丰县金山坪村兴水富民巩固脱贫成果纪实

金山坪村豐收情景

初春時節,漫步在永豐縣瑤田鎮金山坪村,步移景換,處處令人賞心悅目。村前的耕地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田裡的花卉苗木色彩斑斕;村後的水土保持經果林鬱鬱蔥蔥,綠滿眼簾;山間的水塘清波盪漾,魚躍人歡;山旁的民居新穎別緻,綠樹掩映,枝頭鳥鳴聲聲;村中的小溪清流潺潺,水中魚蝦成群。

誰能想到,位於山旮旯裡的金山坪村,地名好聽,其實曾經是個山禿水荒、“乾死蛤蟆、餓死老鼠”的荒山坪。如今,水利扶貧讓荒山坪嬗變為“綠山”坪,家家戶戶過上了小康生活,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山”坪。

金山坪是瑤田鎮梅坑村委會的純移民自然村,1970年因國家建設新安江水庫,由浙江淳安縣搬遷安置於此。當年,174名移民遷入金山坪落戶時,分得了251畝耕地和500畝荒山。耕地貧瘠,旱難灌、澇難排,旱澇交困,農作物產出只能勉強果腹。荒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難覓鳥影,每當遭遇天降大雨,山上的泥沙被雨水衝進村裡,遍地泥濘不堪。移民們過著較為貧困的生活。

宋成德,共和國同齡人,21歲時隨父母移民來到金山坪村,見證了金山坪村50年來的美麗蛻變。他動情地說:“如今,我們全村移民過上小康生活,主要得益於水利部門堅持不懈的幫扶!”

興建灌排工程,農業旱澇保收

治貧先治水。自從金山坪水庫移民村建村以來,當地水利部門認真落實國家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逐步新建改建水利基礎設施,為移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堅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始建於1965年的梅坑水庫,是金山坪村受益的主要水源工程。但受當時歷史條件所限,梅坑水庫是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工程,灌溉效益低下。1977年,永豐縣水利局組織力量對水庫進行續建。1983年,針對水庫運行18年後老化失修的狀況,對工程進行了除險加固。2018年,再次對水庫進行了綜合整治,消除工程安全隱患,鞏固水庫蓄水和防洪功能,農田灌溉面積恢復到4700畝。

梅坑水庫雖經過提升改造,農田灌溉水源有保障,但是水庫灌區末級渠系歷來由受益村民自建自管,由於維養管護不善,造成渠道淤積堵塞,水源“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導致部分農田“上游水飄飄,下游沒水澆。”

為此,永豐水利局以推進全國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為契機,將金山坪村的農田全部納入渠系改造項目實施範圍,所需工程建設資金主要由政府財政負擔。同步推進灌溉渠道、排澇渠道、耕地平整和田間機耕道施工,通過水、田、路綜合整治,打造“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機械能下田”的高標準農田,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實現高產穩產、旱澇保收。

為了使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建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管長遠,破解過去田間灌溉渠道有人用無人管的老大難問題,永豐縣水利局指導金山坪村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由農民用水戶協會負責工程建後養護、維修及日常管理,縣財政給予經費獎補,此舉充分調動了群眾自主興水利的積極性,做到建管並重。

發展苗木產業,營造綠色銀行

水潤田疇倉廩實。有了水利保障,金山坪村在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和經營水產養殖的同時,著力發展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於一體的花卉苗木產業。在充滿生機的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天竺葵、蝴蝶蘭、玫瑰、紫薇、杜鵑、紅豆杉、紅葉石楠、金葉女貞等花卉苗木搖曳生姿、奼紫嫣紅、爭奇鬥豔,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嫋嫋花香,使人心曠神怡。目前,通過土地流轉,全村撫育花卉苗木358畝,年銷售各類花卉苗木3000多萬株,年產值近千萬元。

依託花卉苗木培育等優勢主導產業,金山坪村成立了“金山苗木花卉專業合作社”和“龍斌苗木花卉專業合作社”。通過“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貧困戶”的幫帶模式,把單打獨鬥引向組團發展,通過入股分紅、合作經營等形式,把每個會員的利益相互聯結起來,成功走出了共同致富的好路子。

山下建設“魚米之村”,山上營造“綠色銀行”。在水利部門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下,宋成德和弟弟宋成勇帶頭治理荒山,造林種果,逐步發展水土保持綠色產業200畝,成為造綠生財的“綠林好漢”。兄弟倆致富不忘鄉親,免費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服務,指導他們開墾荒山營造經果林。如今,不僅金山坪村的荒山全部披上綠裝,還流轉租賃外村荒山2000多畝,種植黃梔子、高產油茶、柑橘、芙蓉、松杉等,並帶動周邊村莊46家貧困戶發展水保綠色產業,實現生態致富。

如今,金山坪村一幢幢錯落有致的民房掩映在翠竹綠樹叢中,山上是綠色的經果林,山下是多彩的花卉苗木。村後的青山已成生態致富的“綠色銀行”,是一座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山銀山。幾代移民在金山坪走出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深度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是“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自來水進農家,清泉潤澤心田

水利扶貧在助力金山坪村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還讓全村家家戶戶喝上了純淨的自來水。過去,村民們飲用容易被汙染的池塘水和山溪水,影響身體健康。為此,永豐縣水利局在金山坪村新建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將經淨化處理後的水源通過自來水管輸送到農戶的廚房灶頭。甘泉潤心田,百姓樂開懷。

“水龍頭入戶,竹扁擔下崗!”村民洪劍濤擰開水龍頭,一股清水嘩嘩地流出來。他樂呵呵地說:“自來水管連接到灶頭,我們村像城裡一樣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不再像過去挑死水髒水喝。”

過去,村民們晴天喝死水、雨天喝渾水,一遇到持續乾旱天氣,連死水髒水都喝不上,要到離村莊很遠的地方挑水喝,耗時費力。那條荊棘叢生、崎嶇坎坷的山道上,不知摔傷過多少挑水的村民。

因此,有的村民只要有死水髒水喝,就不願去遠處挑水。長期飲用未經淨化的水源,有的村民因水致病,因病致貧。一位村民因飲用不乾淨的地表水,身患慢性疾病,長期吃藥治療,家貧如洗。

筆者走訪了幾戶農家,看到他們如今不僅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還用上了熱水器、飲水機和水衝式廁所。“自從用上了經過過濾消毒的自來水,我們的健康水平隨之提高,再也無人因水致病、因水致貧。”洪劍濤說,“過去挑水佔用了大量時間,現在不用挑水喝了,有更多的時間用幹農活,加快發家致富的步伐!”水利興農不停歇。筆者結束採訪離開金山坪村時,看到施工隊伍正在忙於對繞村的水渠進行生態治理。

筆者再次駐足深呼吸,因為金山坪的空氣真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