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美景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美景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美景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美景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美景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美景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古村落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美景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石拱橋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美景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盛家壩:八山半水分半田 青山綠水似桃源

盛家壩美景

物產豐饒景色美

盛家壩坐落在群山之中,位於恩施西南邊陲,東與宣恩椒園、曉關交界,南同咸豐清坪、黃金洞毗鄰,西與利川毛壩和恩施白果接壤,北與恩施芭蕉相連。集鎮距恩施州城54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左右。

這一帶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山泉小溪河流像玉帶纏繞,裝點著“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座座塔形地貌。

在這塊神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一棟棟嶄新的小洋樓相伴著土家吊腳樓,依山傍水,青瓦白牆,窗明几淨,亭亭玉立在公路兩旁,像初長成的土家少女,吸人眼球,令人遐想。屋內,不知被祖輩人使用了多少年的扁擔、水桶、扁背、石磨、碓窩、風車……雖已成了遠去的風景,但如今已成了文物。

林蔭之中,只有少量落葉喬木被季風染紅了戎裝,在秋風秋雨的敲打和催促下,依依不捨地緩緩飄落到地面,開始了對根的報答。散落在山寨村落,房前屋後的柚子樹,不僅枝葉繁茂,且碩果累累。山間雲霧繚繞,溪流潺潺,山鳴鳥叫,自然和諧。

這裡的黃牛、大米、菸葉、茶葉、油菜、藥材、板栗、核桃、柚子都已久負盛名。茂密的山野中,還有獐、麂、野豬、野雞、山雀活躍,銀杏、天麻、紅豆杉、“江邊一碗水、頭頂一顆珠、七葉一枝花”等名貴中藥材也具特色。

除此之外,還有小三峽美譽的馬鹿河和石門、龍橋、天池堡石林、關口“一線天”、大集鍾家洞等自然景觀。

河水倒流寫傳奇

盛家壩境內有一條河,名叫馬鹿河,發源於星斗山,在白果大魚泉開始露面,它途經暗河、山溪、懸崖,穿越盛家壩,進咸豐,到唐崖,經重慶,匯烏江,融長江。一路曲折坎坷,一路神秘變幻,時而閒庭信步,時而野馬奔騰,時而輕吟淺唱,時而雷聲轟鳴,浩浩蕩蕩,一改“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常規,由東南到西南,路遙3800裡,不懼艱難險阻,激流險灘,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演繹著馬鹿河倒流的傳奇。

掀開歷史塵土,據清代成書的《恩施縣誌》記載,馬鹿河原不叫馬鹿河,而叫瑪瑙河。以美石瑪瑙命名,是河中有瑪瑙,還是河水中有陽光撒落,山景倒影,流光溢彩,神似瑪瑙?就不得而知了。

但據當地民間傳說,有一年,天干久旱,河流乾枯,萬物遭難,一位山神,懷著救世濟民、普度眾生的情懷,騎著一匹白(公)馬來到馬鹿河一帶,向天神求降甘露。他用大木盆盛著煮熟的刀頭肉,插上筷子,點香燒紙,叩頭作揖,念頌經文,不經意間,不知是天神顯靈,還是本該如此,只見一隻馬鹿帶著雲霧飛奔而來,頓時,湛藍的天空,說變就變,烏雲滾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此時,被這陣勢驚嚇到的那匹白馬,仰天呼嘯,狂跳而起,慌亂中,下意識的隨同馬鹿順風乘霧飛奔而去,雙雙跳入河中,神奇的化為河水,白浪翻滾,奔流直下,於是,馬鹿河一帶的乾旱緩解了。後來,人們為了深深的懷念這匹白馬和這隻馬鹿,便將瑪瑙河改為馬鹿河。故事的真假無從考證,但馬鹿河人那顆善良感恩心,是不容置疑的。

馬鹿河,因河而靈,因河而名,似甘甜的乳汁,孕育著馬鹿河一帶的萬物眾生。沿河兩岸,崇山峻嶺,峽谷幽深,森林茂密,青草茵茵,田園農家,生機盎然。那月牙、方塊、菱角,如天鏡分割的層層梯田,得益於肥沃的土壤,獨特的雨露陽光,生長出來的盛家壩紅谷、油粘大米,品種純正,口味幽香,歷史上,曾作為貢米,聲名遠播。

馬鹿河成全了二官寨的小溪,還有古村落,那胡家大院和100多幢民族特色的吊腳樓,背山面水,古樸淡雅,土家、侗族文化的融合。山坡上,田園中,春有春花,夏有夏蔭,秋有秋景,冬有冬色。春天,菜花盛開,層層梯田層層花,一片金黃入眼簾,花海豔麗芳香,醉人心脾。夏天,綠樹成蔭,山花爛漫,禾苗蔥油,令人留戀。秋天,稻浪起伏,風裡裹香,豐收的喜悅寫在臉上。冬天,把收穫交給了曬樓和倉儲,紅葉落英,為來年儲備新的能量。

人們經歷了多少年,終於留住了馬鹿河的溫情,降伏了它的野性,讓水隨人意,平湖如鏡,集聚成巨大的能力。融入,才能山河浩蕩,道路寬廣,帶給人們更多的福音和美景。

黃牛養殖歷史久

龍洞河二臺坪,曾是一片名不見經傳、荒蕪閒置的土地,荒山野嶺,雜草叢生,人煙罕至。如今,“精準扶貧”的春風,吹綠了二臺坪,這裡黃牛產業漸漸興起,寂寞的土地開始鬧騰。

深秋,二臺坪的人工草地,在松樹、杉樹和混交林的護圍下,一片蔥綠,呈現出一派生機。圍欄裡的牛群,在青飼料的餵養下,個個膘厚體壯,尤其那些雄性黃牯,體態豐滿,線條勻稱、肌肉發達、高聳著峰包,在略顯嬌小的沙牛面前,賣弄著風姿,發出哞哞的叫聲。

恩施市首屆黃牛“選美”,在這裡如期舉行。牯牛“先生”沙牛“小姐”們,經畜牧專家根據體型、體質、體重、胸肋、四肢對比篩選,終於角逐出了“冠亞季”軍,然後在主人的牽引下,戴上花環,走上T形臺,亮相走秀,寓意它們肩負著繁衍優良種群的重任。

黃牛“選美”別出心裁、別開生面,讓人耳目一新,但作為黃牛文化,卻由來已久。早在1萬至6千年以前的野牛,逐漸成為人類的朋友,開始為人類服務,農耕、運載、軍事、娛樂等。而盛家壩的黃牛歷史,可追溯到2600年前,那時,已至後來多少年,牛是農戶家的主要生產工具,犁田耕地離不開它,牛是農民的心肝寶貝、忠誠朋友,缺一不可的硬勞力。

滄海桑田,時代變遷,時至今日,牛從繁重的耕田耙地中解放出來,開始由耕牛向菜牛轉變。

耕牛也好,菜牛也罷,但作為牛這個種群,都是被人類所喜愛的。不論是臧克家的“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還是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都是借牛喻人、歌頌牛的精神。

首秀恩施黃牛,在5萬、4萬、3萬的大獎,和歌舞、掌聲中落下帷幕。參賽獲獎牛的主人們,帶著勝利的喜悅榮歸故里,思考著未來。看稀奇熱鬧的人們,在滿足眼球的同時,有的還帶著發牛財的憧憬,謀劃探索創新傳統養牛方式,運用現代理念和科技,創新恩施黃牛產業鏈,打響“恩施黃牛”的品牌,質量至上、顧客至上,誠信為本,決不做砸牌子、砸市場的傻事、蠢事,讓恩施黃牛產品內優外秀,不僅成為恩施土家人口中的美味佳餚,而且還要讓它名揚山外,成為四海賓客餐桌上的山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