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被月薪3萬的“稀缺技能”,坑到失業…

被月薪3萬的“稀缺技能”,坑到失業…

最近,聽到周圍不少步入中年的朋友感慨,說吶,一旦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很難挪窩了。

要不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要不想挪的時候發現,壓根動不了。

其中不乏我們眼中的“佼佼者”。

昨天和朋友吃飯,她說了件挺耐人尋味的事。公司有個中層管理者離職,沒人願意接盤,連手下員工也不願意。

送上門的升遷加薪機會,居然所有人都say no?這是啥神操作?

我問,是留的坑太大嗎?

他搖搖頭說,那個中層領導分管的業務邊緣化到不行,年終獎常年全公司墊底,不少員工都在找機會調崗。

“據說老闆準備解散產品線”,朋友若有所思。

“前幾年他做的事情還是重點孵化項目,優越感爆棚,整天說沒幾個人能替代自己。據說他這回離職也沒找到合適的崗位,後來幾個創業的同學拉他過去了。”

現在人都愛講“不可替代性”。老實說,我一直覺得許多人對這幾個字有些誤解。

有一種不可替代,其實是互相牽制的。你以為沒了你一切就不完整,殊不知,你離開後自個兒也沒地方去。

本質上,就是一塊拼圖,一塊離開原地就價值歸0的拼圖。

被月薪3万的“稀缺技能”,坑到失业…

一、為什麼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不知道你有沒發現個現象,有些人在公司坐久了,爬到一定位置,可一件突如其來的事就能讓他立馬墜落。

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因為,他們擁有的只是高處的位置,而非爬高的能力。

被月薪3万的“稀缺技能”,坑到失业…

以前隔壁部門有個小主管,績效平平無奇,屬於你給他一件事、他就做一件事的類型。靠資歷熬了幾年,混到經理級別。

別的經理個個忙著開疆擴土爭取新業務,唯獨他,佛系本佛沒錯了。

好幾年,圍著自家的一畝三分田。

有一次老闆有意讓他接觸一個新項目,他支支吾吾老半天。

今天說自己不瞭解,申請抽調其他部門的人。

明天又說是不是轉給某某部門更好。

與其他公司對接時出了許多洋相,談到一些行業基礎知識磕磕巴巴。

老闆知道後沒說什麼,讓他繼續回去做老本行。

明眼人已看出來,這位“骨灰級”經理只要換個坑,啥都不會。就像一隻死死抱著樹的考拉,樹長多高,就決定他位置有多高。

一旦樹倒了,他也垮了。

這些年在職場,我體會很深的一點是,不可替代性分為兩個層次——

層次1:你離開後,別人不好過,但你也難受。

層次2:你離開後,別人不好過,你不僅沒變差,甚至還能過得更好。

前者如剛才說的,叫“拼圖型”,實際上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後者叫“積木型”,一塊積木可以用來組建高樓,也能拼湊橋樑,隨時可抽離,到哪都是中流砥柱。

這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被月薪3万的“稀缺技能”,坑到失业…

二、工資高,你就是稀缺人才嗎?

現在的人上班,工資是判斷工作好壞的絕對衡量標準。

工資低自然不用說,誰都想著趕緊跳槽;可工資高時,多數人則有一定安全感,認為自個兒已站在金字塔上半部,自帶稀缺性。

不知不覺,它變成一個隱藏的職場陷阱,讓你喪失判斷力。

為啥這麼說?

無論你眼下從事什麼行業、什麼崗位,誰都無法保證5年、10年後它們依然存在。

行業沒了,就算是你是行業頂尖高手,照樣一夜之間什麼都不是。更何況有些崗位,帶有極強的公司定製屬性。

拿的錢再多,也不過是高配版螺絲釘。

我們知道,當年iPhone橫空出世,快速幹掉了曾排名No.1的諾基亞。

更讓人唏噓的是,諾基亞大批被裁員工找不到工作,僱主嫌其技術單一,寧可要大學畢業生。

即便當時芬蘭科技人才緊缺。

理由很簡單:

很多諾基亞的高級工程師,多年來做的是塞班(Symbian)系統開發,被裁的時候專業技能只夠做手頭那些活兒。

而塞班的市場份額,早已日漸式微。

那些在諾基亞上班的塞班大神,可都是全球著名高校的精英啊!

被月薪3万的“稀缺技能”,坑到失业…

前陣子還有個新聞,同樣關於諾基亞員工,卻與此形成強烈反差。

蘋果公司面對全球銷量下滑的危機,宣佈任命諾基亞通信前高管周德翰為新的印度運營主管,再次發力印度市場。

對僱主來說,看中的並不是他曾在諾基亞供職16年,而是擁有25年的企業和電信市場國際運營經驗。

這種強大的可遷移能力,讓周德翰具備跨公司、甚至跨行業的複用性。

換言之,他已經將自己打磨成一塊厚重的“積木”。

三、底層能力,讓你不可替代的“基石”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沒有?

有個答覆我很認同,底層能力。

職業規劃師古典老師在《為什麼下班後4小時,沒法改變你的人生?》中表達過一個觀點:

很難想象一個自我管理不好、不懂得說話、缺乏基礎商務能力的人,會在下班以後突然變成一個自律、八面玲瓏又懂得經營自己的人。


因為這些也都是“底層核心能力”,它們在支持你的人生改變。

他們如同地基一般,底部越紮實,上層蓋得越高。

舉個例子。

當年張藝謀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總導演時,很多人提出質疑,你是拍電影的,怎麼有能力擔任這麼頂級的開幕式總導演呢?

其實,一個好的導演,他的審美水平、畫面佈局、對鏡頭的把握能力等等皆處於非常穩定的高位。

你就算讓他去拍小電影,他估計都能拍出大驚喜。

底層能力,它就是一塊塊讓我們真正做到“不可替代”的堅石。

被月薪3万的“稀缺技能”,坑到失业…

寫在最後

無數血淋淋的職場教訓,都在一字一句地告訴我們,要麼夠專業,要麼夠職業。

就拿經常被詬病的體制內看。

有的體制內,中年丟了鐵飯碗,職業生涯瞬間畫上句號。

有的體制內,不僅敢中年主動離職,還有勇氣重新踏入另外一條賽道。

你說他們憑什麼?

不管原先的專業能否派上新用場,穩固的底層能力,足以讓各項技能快速遷移和組合,搭建出全新的樣貌。

說到底,在一個地方站得高不算什麼,換個地方還有能耐爬得高,才是硬功夫。

本文作者臨公子,LinkedIn專欄作者、簡書經管類優秀作者、螞蟻財富/招行/雪球等平臺特邀作者,一枚理性愛財的工科產品汪。轉載自

公眾號臨公子的後花園(id:hi-lingongzi)。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l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