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這種肉曾經比烤鴨還受歡迎,如今卻得憑運氣才能吃到

在以前,北京城有一種專門經營熟肉的店鋪叫爐鋪,因為設置烤爐而得名,聞名中外的烤鴨就是從爐鋪裡出來走向世界的。但在以前,爐鋪卻不以烤鴨為主,而是主要賣一種現在鮮為人知的食材——爐肉。這爐肉到底是什麼,能比烤鴨還好吃?

01

山東人給北京人開的肉鋪

/ 做肉方法卻起源於東北 /

老年間的北京,肉鋪大多數是由山東人經營的,在很多老北京老人的意識裡,已經將“老山東兒”和肉鋪融合為一體,成了一個概念。雖然肉鋪多是山東人開的,主顧多是老北京,但是這爐鋪賣的爐肉、燒小豬、燒鴨子之源,既不是山東,也不在北京,而是由白山黑水間的滿洲人從關外(山海關以外的地區,包括現在東北三省)帶來的。滿洲人祖先世代漁獵為生,捕獵而得的飛禽走獸置於篝火上燒烤是最普遍的吃法。後來隨著滿洲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仍然保留原有的習俗,煮肉都有燒燎白煮的做法,而山東人開鋪子亦是迎合滿洲人的口味。

這種肉曾經比烤鴨還受歡迎,如今卻得憑運氣才能吃到

如今改良方法後烤制的爐肉

02

爐 肉 講 究 的 是

/ 外酥裡嫩,肥而不膩 /

爐鋪的爐子,是用磚砌成的,內有鐵槓(根據爐的大小有一根至數根不等)。爐肉就是將肥瘦均勻的五花肉切成大小適中的塊(一般是呈方形,故爐肉又叫烤方,它的量詞單位也用“方”),用鐵鉤掛在鐵槓子上,置入爐內烤。爐鋪的火一定用柴火,絕不用煤火,當熱氣貫滿爐子,爐內溫度合適後,就停火,然後將一方方的肉推至爐內烤制。判斷爐肉是否烤好,要根據肉的成色和走油的量:剛開始烤,油量走得多,油滴的頻率很快,等快烤好的時候,肉裡的油就已經出得差不多了,肉皮的顏色也越來越深,經過一段時間的烤制,肉皮這面被烤製得焦黃香脆,而肉的部分則酥軟鮮嫩,此時,爐肉就算烤好了

這種肉曾經比烤鴨還受歡迎,如今卻得憑運氣才能吃到

烤好的爐肉

老北京吃爐肉,喜將其切成薄片。據一位當年吃過爐肉的老先生講:“將剛考好的爐肉置於案板上,肉皮面朝下,肉朝上,這時一下刀,毫無動靜的一切而下,到刀切到肉皮部,只聽得‘咔哧兒’一聲清脆的響聲,一片薄如紙的肉品立即切成。”切成片的爐肉可以直接吃或者熬湯。爐肉熬湯,只用白水煮,將一鍋清水熬成白湯,再用此湯熬白菜熬冬瓜,比用鮮肉熬湯更加鮮美。

這種肉曾經比烤鴨還受歡迎,如今卻得憑運氣才能吃到

爐肉切片

說到爐肉熬白菜,就不能不提爐肉丸子。切爐肉的時候,往往會掉下很多肉渣,這些個肉渣就是爐肉丸子的原料,將爐肉渣用澱粉糊和好,再下鍋油炸,出來的就是爐肉丸子。但爐肉丸子和普通的圓圓的幹炸丸子不一樣,它們一般被做成扁扁的圓餅狀,表面還坑坑窪窪的,而且經常大小不一。爐肉丸子可以切開直接吃,也可以熬白菜,因為價格低廉,深受普通人家喜愛。

03

高 端 食 品 燒 小 豬

/ 最好吃的竟然是它的皮 /

北京土話有句歇後語:“燒豬-沒心”,形容的是沒心沒肺的人。因為燒豬在烤之前要去內臟,所以就有了這個歇後語。爐鋪的燒豬烤的是整隻豬,而且都是用小豬或者乳豬,故也叫“燒小豬”,烤好之後也是外皮焦黃酥脆,肉質鮮嫩。在老年間是大戶人家過年過節或者搭棚辦事擺酒席用的,而一般人家沒那麼多錢,就用燒鴨子代替燒小豬

。大宅門裡吃燒豬,都是到爐鋪去“叫”,一般上午叫,下午就能送到家裡。民國時期,有了屠宰稅,想吃燒小豬就得費點勁了,繳捐納稅不說,還得東跑西跑地辦各種手續,最後折騰一溜夠,還不能保證吃到口,所以吃燒小豬的就越來越少,反倒是烤鴨當時經過洋人的宣傳越來越火。

另外燒豬還衍生出一道菜:炸響鈴雙汁。此處的炸響鈴不同於南方的某種豆製品,而是烤好的小豬脆皮回鍋油炸,出鍋後上甜鹹勾汁雙澆。這道炸響鈴雙汁是西單大街聚賢堂的名菜,當年如果在聚賢堂擺酒席請客,這道菜是必點的。

04

爐鋪逐漸消失

/ 爐肉、燒小豬也漸漸絕跡 /

隨著清帝退位,旗人們沒了鐵桿莊稼,且大多數旗人又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坐吃山空,導致靠著旗人做買賣的爐鋪日子也就不好過了,後來由於日本侵略軍的瘋狂掠奪,造成市場上各種物資緊缺,很多有名的爐鋪也撐不下去了。解放初期,爐肉、爐肉丸子和燒豬也在市面上絕跡了。近幾年老字號企業“天福號”據說找到原來的老師傅,重新整理了配方和製作工藝,將爐肉這絕跡半個世紀的美食再次推向市場,想嚐嚐的朋友可以買一塊熬白菜試試,一家人吃一大碗爐肉熬白菜,那叫一個香……

這種肉曾經比烤鴨還受歡迎,如今卻得憑運氣才能吃到

現在的爐肉製作場景

跟大家分享下,作者自己吃爐肉熬白菜的做法:

主料:爐肉、白菜。

輔料:粉絲、冬瓜、豆腐(我個人偏愛凍豆腐或者脆皮豆腐)、粉條、炸丸子等(想得出的都可以放進去熬,個人建議是像粉絲豆腐這種靠湯吃味的比較好,這樣能充分體現出爐肉湯的鮮味,搶味的菜不推薦。)

調料:鹽、蔥、姜、胡椒粉、香菜少許。

製作方法:

1) 將爐肉切薄片,白菜切段、豆腐等切塊,蔥切大段、姜切大片,香菜切碎。

2) 鍋內(最好是砂鍋)放水和蔥姜,點火將水煮開,切好的爐肉放入鍋中,開鍋後蓋蓋改文火熬。

3) 待湯熬成白色,將蔥姜撈出,再將輔料先後放入鍋內煮熟(易熟的菜最後放),然後加適量鹽。

4) 所有輔料熟後,加胡椒粉,攪勻。

5) 出鍋,香菜撒入湯盆點綴(不喜歡吃香菜的不放也沒關係,這菜是家常菜,全憑個人口味。)

這種肉曾經比烤鴨還受歡迎,如今卻得憑運氣才能吃到

爐肉熬酸菜

[1] 《雅舍談吃》梁實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2] 《閭巷話蔬食》李春芳、樊國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12月

[3] 《北京的商業街和老字號》王永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2月

[4] 《中國吃》唐魯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5] 《京城舊俗》安新覺羅·瀛生,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7月

[6] 《吃主兒》王敦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