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新鮮!耕地掛上“專家號”,他們在給土壤做“體檢”

2月28日,隨著市農業局土肥站工作人員鋤頭揮舞,“宜都市耕地質量監測012號樁”在紅花套鎮大溪村5組安了家,這標誌著宜都市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網絡全面鋪開。至此,宜都市耕地質量監測“體檢”掛上了“專家號”。

保護耕地,上門“掛號建檔”

據瞭解,為構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長效機制,守住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宜都市農業局土肥站採取上門“掛號建檔”的形式,將全市農業生產區域劃分為,中北部平原丘陵崗地區、東南丘陵低山地區、西南高丘低山地區三個區域,各區域針對耕地質量突出問題,因地制宜開展耕地質量建設。在全市設置了230個年度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網點,給耕地“掛上號”,實現對耕地質量長期定位、有效動態監測,掌握耕地質量變化趨勢。同時,為耕地“建檔立卡”,逐步建設耕地質量大數據平臺和耕地質量數據中心,完善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及時掌握耕地質量狀況。

新鮮!耕地掛上“專家號”,他們在給土壤做“體檢”

“監測點設置完成,我們會定期並結合農時節氣開改取樣監測,用最專業的方法給土壤‘體檢’,咱們這土壤掛的可是‘專家號’”。土肥站工作人員胡磊磊介紹說。

目前,宜都市耕地質量監測樁的鋪設任務已經全面鋪開,每個點都按經緯度GPS定位,非常精準,鋪設完成後將實現宜都全覆蓋。

新鮮!耕地掛上“專家號”,他們在給土壤做“體檢”

掌握動態,為土壤做“體檢”

為實現對耕地質量長期定位、有效動態監測,宜都市農業局土肥站工作人沒,定期在各監測點採集土樣,對各土樣開展立地條件、土壤剖面性狀、土壤理化性狀、土壤生物性狀、土壤障礙因素、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土壤管理等方面的耕地質量監測,定期為土壤“體檢”。在關健農時及旱情嚴重時增加取樣次數,並進行檢測,及時發佈墒情簡報,為農業生產提供及時指導。2018年上報《中國節水農業信息網》及《湖北省土壤肥料信息網》土壤墒情簡報30期。並在宜都農業網上同時發佈,為指導我市的農業生產,為農業抗災減災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鮮!耕地掛上“專家號”,他們在給土壤做“體檢”

市農業局土肥站站長周幫國介紹說,“為保護耕地質量,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宜都市耕地質量水平持續提升。”

通過耕地質量調查監測,我市耕地質量狀況將得到改善,耕地土壤酸化、養分失衡、耕層變淺、潛育化、次生潛育化、次生鹽漬化等問題將得到遏制,土壤生物群系逐步恢復。這將明顯提高宜都糧食生產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