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中國氣象局:2019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發佈 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對地球氣候變化的科學診斷,要依賴一些數據指標:全球平均溫度、海平面高度、南極冰川厚度等。4月初,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科學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青海省水利廳,香港天文臺等單位提供的大量觀測資料和數據基礎上,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佈了《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與往年的報告相比,今年的藍皮書提供了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對全球的大氣圈、水圈、冰凍圈、陸地生物圈等全面概述,是一份地球是否健康的最新“診斷報告”。本期刊登藍皮書的主要內容,並邀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朋嶺解讀。

為滿足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日前發佈《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提供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

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氣候系統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冰凍圈消融加速,氣候風險水平呈上升趨勢。


中國氣象局:2019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發佈 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的冰蓋、冰川與冰山。新華社發

  大氣圈: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

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0.38℃,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0℃,為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四暖年份;且過去五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份。

2018年,亞洲區域平均氣溫是1901年以來的第五高值;中國亦屬異常偏暖年份。1951—2018年,中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升溫率明顯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氣象局:2019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發佈 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4月13日,河北安平,遊客在暢遊油菜花海。新華社發

我國不同區域氣候變化差異明顯。1961—2018年,中國北方地區增溫速率明顯大於南方,西部地區大於東部;青藏地區增溫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37℃。

1961—2018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趨勢,降水變化趨勢區域差異明顯,青藏地區降水呈顯著增多趨勢,而西南地區降水呈弱的減少趨勢。本世紀初以來,華北、華南和西北地區平均年降水量波動上升,而東北和華東地區降水量年際波動幅度增大。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風險水平呈上升趨勢。1961—2018年,中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極端低溫事件顯著減少,極端高溫事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

水圈: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較常年值偏高

海洋:1870—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表現為顯著升高趨勢。2018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較常年值偏高,全球平均海表溫度為1870年以來的第四高值;全球海洋熱含量(上層2000米)超過2017年創下的紀錄,2018年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年份。1980-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地表水資源:1961—2018年,中國十大流域中松花江、長江、珠江、東南諸河和西北內陸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總體表現為增加趨勢,遼河、海河、黃河、淮河和西南諸河流域則表現為減少趨勢。

湖泊水位: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下降趨勢;2005年開始,受青海湖流域氣候暖溼化的影響,入湖徑流量增加,青海湖水位止跌回升,轉入上升期。2018年,青海湖水位達3195.41米,較2017年上升0.48米。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14年回升,累計上升2.54米,已接近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水位。

  冰凍圈:南極海冰總體表現為弱上升趨勢

冰川: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簡稱烏源1號冰川)是全球參照冰川之一。1960—2018年,烏源1號冰川經歷了兩次加速消融過程。由於強烈消融,烏源1號冰川在1993年分裂為東、西兩支;2018年,烏源1號冰川處於物質高虧損狀態,東、西支分別退縮了8.3米和5.9米,其中東支的退縮速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凍土:2018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平均活動層厚度達到245釐米,為1981年以來的最大值;活動層底部溫度達到-0.9℃,為2004年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積雪:衛星監測表明,2002—2018年,中國平均積雪覆蓋率呈弱的下降趨勢,年際振盪明顯。

海冰:1979—2018年,北極海冰範圍(海冰密集度≥15%的區域)呈一致性的下降趨勢,3月和9月海冰範圍的線性趨勢分別為平均每10年減少2.7%和12.8%。南極海冰範圍總體表現為弱的上升趨勢,但2016年以來南極海冰範圍持續異常偏小。

陸地生物圈:中國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陸地植被:2018年,中國平均植被指數與2011—2017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年平均和秋季植被指數相接近,冬季、春季和夏季植被指數略有上升。

物候:1963—2018年,中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樹種的展葉期始期均呈顯著的提前趨勢,北京站玉蘭、瀋陽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楓香樹和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3.3天、1.4天、2.7天、2.4天和2.4天。2018年,5個站點代表性樹種的春季物候期均較常年值偏早,展葉期始期分別偏早10天、5天、5天、8天和14天。

區域生態氣候:本世紀初以來,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總體呈減小趨勢;廣西石漠化區面積呈減小趨勢,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作者: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

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18日 16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