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古蜀“農桑立國” 成都的清明桑蠶故事

古蜀“農桑立國” 成都的清明桑蠶故事

農 桑 立 國

四川是桑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大約在五千年前,蜀人的祖先、第一代古蜀國王“蠶叢”就開始教導人民種桑養蠶。四川鹽亭縣至今還保存著嫘祖陵,香火繚繞敬祀這位發明了養蠶、織絹的偉大女性嫘祖。自史前時代以來的漫長歲月中,“蠶”一直烙印在蜀人的血脈裡,被一代代勤勞靈巧的手織成華彩燦爛的歷史。

成都博物館館藏的一枚戰國“蠶紋銅戈”,出土於成都交通巷,正反兩面都裝飾著蠶形圖象,證實了東周時期蜀人對蠶事的重視。老官山西漢墓群中發現的四部勾綜提花織機模型和15件彩繪木俑,則是漢代蜀錦紡織工場的實景模擬再現,說明早在西漢時期成都已經擁有了較為成熟的蜀錦織造作坊。

古蜀“農桑立國” 成都的清明桑蠶故事
古蜀“農桑立國” 成都的清明桑蠶故事

蠶紋銅戈 成都博物館藏

作為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的農事活動,桑蠶元素在蜀地隨處可見。除了這類鏤刻蠶紋的器物,還有許多流傳廣泛的神話傳說,祭祀蠶蟲、供奉蠶神的活動,以及圍繞養蠶產業的節氣民俗等。陸游詩云“蠶房已裹清明種,茶戶初收穀雨芽”,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是養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蠶種孵化時期。這一個月又被成為

“蠶月”,蠶農們起早貪黑,在乾燥溫暖、清潔安靜的蠶室裡將一張張蠶種“催青”,等蠶卵孵化出又小又黑的“蠶蟻”,再用春季裡剛長出的新鮮桑葉餵養。

春蠶是質量最好、產量最高的一季,為了祈求蠶桑能少災病、多出產,清明期間,四川、浙江、江蘇、廣西等絲織業發達的地區,都會圍繞蠶舉行各種盛大的祭祀慶祝活動。宋人《乘異集》中記載:“蜀中寺觀,多塑女人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事。”這位馬頭娘就是蠶神,又叫馬明菩薩、蠶花娘娘,她的傳說在《搜神記》、《太平廣記》等書中均有記載。古時的成都,溫江、郫縣、新都、黃龍溪等地,家家養蠶,戶戶栽桑,孵蠶蟻、蠶眠、出火、上山、回山等重要生產程序中,蠶農都會祭拜蠶神,尤其以出蠶蟻時的祭祀最為隆重。

清明這天,蠶農將佈滿蠶卵的蠶紙帶到蠶花娘娘廟中祭拜,祈禱蠶神庇佑,廟外往往還會接連幾天舉辦熱鬧的蠶花會。精明的商家早在節前幾天就趕來搭起攤位,售賣飲食、雜貨、點心糕餅,還有各種戲曲、雜耍等熱鬧的表演,吸引周圍蠶農們攜家帶口地趕來過節。

宋人《五國故事》中說:“蜀中每春三月為蠶市,至時貨易畢集,蜀人稱其繁茂。”清明之後的農曆三月或裡,成都的青羊宮、大慈寺會開啟“蠶市”,集中售賣養蠶、絲織相關的工具和產品兼及花木、果品、藥材雜物。整個春天裡,“蠶市”在成都和周邊屬縣循環開設,往往能有十幾處之多,在養蠶的“黃金三月”裡,蠶市就是以促進農桑為中心的物資交易會。一年蠶事由此始,過了清明,集中養蠶的村落關門閉戶,不見人跡,只有沙沙的新蠶食葉聲,寄託著人們對新一年的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