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大開眼界!通海的高蹺舞獅有600多年曆史了!

高蹺舞獅

高蹺舞獅以“高、奇、險”著名,是一項民間極具觀賞性的表演技藝。在通海縣四街鎮大營村委會石板溝村,高蹺舞獅這一表演技藝傳承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並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开眼界!通海的高跷舞狮有600多年历史了!

高蹺舞獅表演

一個春意融融的日子,記者拜訪了高蹺舞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沈儒昌,他組織和指導徒弟表演的高蹺舞獅驚險刺激,令人大開眼界。

大开眼界!通海的高跷舞狮有600多年历史了!

有600多年曆史的高蹺舞獅

據通海史料記載,明朝洪武初年,來自江南的軍民跟隨沐國公沐英征討雲南,屯兵通海,之後杞麓湖畔的石板溝村就有了高蹺舞獅的技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大开眼界!通海的高跷舞狮有600多年历史了!

在通海眾多民間藝術中,高蹺舞獅憑藉其獨特的技藝在歷史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早在1923年,雲南督軍唐繼堯為其母舉辦壽典,一些有名望的地方民間藝人被邀請前去祝賀。那時,高蹺舞獅隊應邀隨同河西的高臺進省城表演,並受到獎賞。新中國成立之初,1951年,石板溝村的高蹺舞獅隊應邀到縣城河西表演,縣人民政府特意作了題為“美藝善靈”的錦旗相贈。之後,高蹺舞獅一度停止活動。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對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逐步深入落實,石板溝村的高蹺舞獅被收入《通海民間舞蹈集成》一書中。1995年,石板溝村高蹺舞獅隊參加了在雲南省舉行的“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技驚四座。

2006年1月,高蹺舞獅被列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11月,高蹺舞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省級非遺傳承人的執著堅守

今年71歲的沈儒昌,在石板溝村人們稱他為“教練”“師傅”。沈儒昌的祖輩都是高蹺舞獅藝人,他年幼時常跟祖父、父親到縣城表演踩高蹺、舞獅子,耳濡目染中,他邊學習邊模仿,日漸掌握了祖傳的高蹺舞獅這一傳統民間技藝。之後,隨著技藝水平的嫻熟精湛,沈儒昌不但能踩三四米的高蹺,還能邊踩邊舞大頭獅子,逐漸成為該村高蹺舞獅的帶頭人,他表演的高蹺舞獅也成為當地民間文藝活動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與此同時,沈儒昌還帶領高蹺舞獅隊走向更大的舞臺,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大开眼界!通海的高跷舞狮有600多年历史了!

沈儒昌親自制作的舞獅道具

1987年,沈儒昌參加了雲南省首屆民族藝術表演;

1995年參加了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共創輝煌》表演;

1998年參加了玉溪市民間文化傳統藝術節表演……

多年來,沈儒昌懷著對高蹺舞獅的執著追求,且作為傳承人,他深感高蹺舞獅傳承責任重大,由此他積極帶徒傳藝,培養新生力量,堅持把所掌握的高蹺舞獅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一代。沈儒昌告訴記者:

“平時農閒、學生寒暑假期間,我就在村子裡組織開展培訓,尤其從2008年開始,村裡大部分小娃娃都來跟我學高蹺舞獅。”

如今石板溝村的兒童、少年紛紛加入高蹺舞獅隊學習,繼承、掌握村裡世代相傳的獨特技藝。

大开眼界!通海的高跷舞狮有600多年历史了!

沈儒昌指導徒弟高蹺舞獅

從道具製作到表演有講究

據沈儒昌介紹,石板溝村的高蹺舞獅表演時由4人舞一對獅子,一人扮大頭和尚,一人引繡球,共6人配合表演。一般舞獅在地面上表演,而他們在高蹺上表演。表演時,用鑼、鼓、鈸等打擊樂伴奏,手持繡球棒者想方設法引逗獅子做出搖頭擺尾、舔毛搔癢、嘯天撼地等各種有趣的憨態。採訪中,沈儒昌組織他的徒弟向我們展示了高蹺舞獅這一絕活,只見孩子們在又高又細的高蹺上步態輕盈,並很有默契地相互配合,精彩的表演讓我們大飽眼福。

大开眼界!通海的高跷舞狮有600多年历史了!

高蹺舞獅的道具也很有講究。沈儒昌告訴記者,獅子頭用窯泥做成,直徑一般在60釐米至80釐米,等窯泥幹後,先用土紙裱第一層,再用白棉紙至少裱25層;繡球用紅絲絨貼金做成,直徑20釐米;高蹺杆要選用椿樹、赤松之類上好的木料,高度因演員而異,最矮的1.5米,最高的4米;獅子皮的製作分不同的顏色,要選用不同的布料,以黃、黑兩色為主,長2.7米、寬1.5米。

大开眼界!通海的高跷舞狮有600多年历史了!大开眼界!通海的高跷舞狮有600多年历史了!

舞獅道具

在沈儒昌的帶領和影響下,如今石板溝會高蹺舞獅的人,年長的可到60多歲,年幼的僅5歲左右。同時,沈儒昌不斷將這一技藝推陳出新。2014年通海縣春節民俗文化展演,沈儒昌率領弟子們在高蹺舞獅的基礎上打造出又一絕活——高蹺舞龍,在一米多的高蹺上,沈儒昌親自與6名女演員、2名男演員高舉長達18米的巨龍,輕鬆自如地沿街巡遊展演,金龍翻騰,舞姿翩躚,讓觀眾讚不絕口、歎為觀止。相信未來,古老的藝術在杞麓湖邊會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大开眼界!通海的高跷舞狮有600多年历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