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張叔馴——中國古錢大王

張叔馴——中國古錢大王

張叔馴先生

浙江湖州南潯鼎盛時期在清末民初 , 由於經營絲綢、鹽運起家 , 致有 “四象、八牛、七十二磴狗 ”之稱。大富者則有: 劉、張、龐、顧四姓 , 他們既富且仁 , 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都重視推進文化教育事業。劉家不惜斥銀三十萬兩建 “嘉業樓 ”儲書六十萬卷 , 刊有 《嘉業堂叢書 》以利學者; 龐宅致力於文物收藏 , 元濟、左玉皆擅丹青 , 集積歷代書畫名跡頗多 , 並創辦 “潯溪女校 ”; 顧府設有 “叔蘋獎學金 ”資助清寒 , 培育人才至今不輟; 而張第除了靜江先生傾產佐輔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外 , 頌賢先生與二子均衡 , 為 《適園叢書 》的收藏、纂輯者。

“適園主人 ”張均衡、字石銘 , 自幼喪父 由 母 親 桂 太 夫 人 撫 育 , 中 光 緒 甲 午( 1894) 科鄉試舉人 , 授兵部車駕司郎中。在上海經辦鹽務、典當並房產投資商業銀行事務 , 於光緒二十年開始藏書 , 三十三年 ( 1917) 建造 “適園 ”選 “六宜閣 ”為藏書之所 , 積書達十餘萬卷。逝後其全部藏書售與 “重慶中央圖書館 ”。其長子乃熊、號芹伯 , 秀才。藏書勝乃父; 三子乃驥、字叔馴、號齊齋 , 古錢幣收藏家。其孫蔥雲、名珩 , 著名書畫鑑定家。精版本目錄學 , 1950 年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

以上僅僅是南潯部分有錢財的人 , 其中有一位不太熟悉而真正有 “錢 ”的人 , 那便是泉家鉅富張叔馴。

張乃驥、字叔馴 ( 1900—1949) , 泉界稱謂 “叔馴先生 ”、號齊齋。說起他號齊齋的緣由: 1925年紹興戴葆庭前輩在江西鄱陽一攤主收得一錢 , 因其孩鑿孔作踢毽子嬉 , 視之則為赫赫名品 , 乃南唐徐知誥封吳王時所鑄的小平 “大齊通寶 ”, 惟鑿有四孔因名“四眼大齊 ”, 以五百銀圓歸之張氏 , 遂號“齊齋 ”。張氏家藏金石碑版及宋、元、明書畫甚富 , 君以家學淵源、耳濡目染、見多識廣 , 精於鑑別 , 性好古玉、古泉 , 而嗜古泉為尤酷 , 大力搜求、不惜巨資 , 各地奇珍多為所獲。獲泉之富甲於東南 , 與寓居津門之方藥雨 (劬園 ) 並駕馳驅 , 時人號曰: “北方南張 ” (實則兩人皆浙江人 ) , 蓋今世之南北兩大家也 (見 《泉家小史 》) 。

張叔馴——中國古錢大王

四眼大齊

張氏交遊甚廣 , 名士賢達、販夫走卒無不交往。早年結識最初在湖州南編箕弄拐角處 “棲賢寺下院 ”任主持 , 後在杭州西湖“靈隱寺 ”精於泉幣的知客僧郎悟 , 時杭垣某工匠在鄉間得一鎏金背龍鳳紋的 “天策府寶 ”, 經其推薦竟以三百銀洋購進。據同邑收藏家忘年交潘瀾江醫師告我: “朗悟和尚歲末年初輒趨張府賀歲 , 三公子必封以伍百或壹仟元持贈 , 並戲謂: 謹供消用 , 天賜機遇 , 喜獲一二 , 再行價議 ”。渠在搜求 ‘洪武 ’、‘大中 ’的 ‘京 ’、‘濟 ’、‘鄂 ’時 , 縑金以求 , 倍重交換 , 羅致心切 , 以此可見。

張叔馴——中國古錢大王

張叔馴——中國古錢大王

張家在上每築有別業 , 常在上海蒐羅古泉 , 並絡繹收並了一些名家秘藏: 如從海寧張渭漁得行書小平 “大觀通寶 ”鐵母; 以二千元從餘挺生舊藏中得 “國寶金匱直萬 ”傳世真品; 從高煥文得 “順治通寶 ”背龍紋大錢; 從周仲芬易得 “子僑 ”; 其 “應運元寶 ”、折二 “弘光通寶 ”背 “鳳 ”得自蔣伯壎; 其他如 “天德重寶 ”背 “殷 ”, “乾封泉寶 ”背 “天 ”銅品 , “至和重寶 ”背 “虢 ”,小平 “元祐通寶 ”行書、又篆書背 “陝 ”,小平 “靖康通寶元寶 ”篆書、真書、隸書多種 , “河陽圜金 ”及 “聖宋元寶 ”背仰月鐵母 , “應運元寶 ”等都出自戴葆庭先生。所藏中尚有劉守光 “應天元寶 ”背 “萬 ”及“應聖元寶 ”背 “拾 ”, 皆為海內孤品。

張叔馴——中國古錢大王

民國十五年 ( 1926 ) 創古泉社於滬上 , 邀金山程吳泉 (文龍 ) 董其事 , 嘗發行 《古泉雜誌 》一期 , 這是我國最早正式出版的錢幣專業雜誌。二十五年吳稚暉 (敬恆 ) 、葉譽虎 (恭綽 ) 、張叔馴 (乃驥 ) 、丁仲祜 (福保 ) 等諸先生在上海組織並正式成立 “中國古泉學會 ”, 他任副會長 , 翌年改選任會長。期間發行 《古泉學 》五期 , 中日戰事發生刊物停辦 , 因時局影響 , 泉興稍衰 , 後離滬避難香港、又旅居美國 , 以迄病逝。

張氏雖藏泉極多 , 但發表的泉文並不多 , 所見在 《泉幣 》創刊號上 , 有 “陰晉一金化 ”和 “西夏大德通寶 ”兩篇短文 , 以後還有署名張叔馴藏泉、鄭家相說明的泉文 “虞一金化 ”、“半圜 ”等數篇。他著有 《齊齋泉乘 》一書 , 曾在 《古泉雜誌 》刊出 “永光 ”、“景和 ”二則。據刊載: 二戰後他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舉辦過 “中華錢幣珍品展 ”。

張氏病逝 , 其藏泉流落美國、不知所蹤。他的最大成就乃是一生集錢 , 為我國保存了很多的珍稀孤品 , 留存後世永發光芒。諸多前輩發表觀感 , 宣愚公 (哲 ) 言: “真知篤好 , 有力之強 , 我不如張叔馴 ”。蔣伯壎稱:“君藏泉鉅富 , 半皆珍奇 , 其鑑別之精確 , 恆居諸同好右 ”。羅伯昭謂: “民國十七年及廿五年 , 先後訪之於上海 , 觀其珍藏 , 孤品異品 , 層見疊出 , 令人望洋興漢 , 宜其有大王之稱也 ”。唐石父在重印 《古化雜詠 》序 , 敘其 “並拓本亦少有傳者 , 窺見為難 , 每一念及 , 輒心恆怏怏 ”。

1938年,張叔馴全家因日軍侵華而到了美國,臨走時把他的所有錢幣收藏及生意上的事務,全都委託他的姐姐張智哉代管。在美國,也許是因生活所迫,他出讓了他的古玉,但他還是捨不得出讓他的寶貝古錢。

抗戰勝利後,張叔馴曾於1946年回到上海處理他的賬務和財產,一個月後返美,臨走時把他最好的古錢(約兩千枚)帶去了美國。這兩千枚古錢是他收藏中的至精品,著名的孤品“大齊通寶”就在其中。在他最後的幾年裡,張叔馴曾在紐約曼哈頓東57街125號開了一家東方藝術品公司,可是由於健康原因,生意未能很好開展。1948年5月30日,這位中國古錢收藏的冠軍,在紐約哥倫比亞長老會醫院不幸病逝。

這最好的兩千枚古錢現在仍在美國,但是已經易手,在張叔馴去世後由其夫人徐氏出讓給了美國一個著名的慈善事業基金會。張叔馴的這批最後的精品,包括孤品“大齊通寶”、“應天元寶”、“中絲元寶”、“應聖元寶”、“鹹平元寶”、“天慶元寶”等現在被收藏在美國芝加哥的一個藝術博物館內。

還有一部分藏品在上海博物館。張叔馴有個內兄叫徐懋齋,他曾獲得過一批張叔馴的錢幣珍品。解放後他生活發生困難,他就把這批古錢賣給了上海博物館。

1946年張叔馴回滬時除帶走兩千枚最好的錢幣外,其餘藏品交給他的姐姐張智哉保管。張智哉1956年去日本時,就把這些東西委託她的女兒、女婿保管。1961年,張智哉的女兒、女婿也要去美國了,這些東西就交給張智哉的女婿顧家的一個親戚保管,直到“文革”中被造反派抄家抄走。“文革”後落實政策時,被抄走的東西重新發還,裡面除了其他文物,還有三千餘枚古錢。當時博物館動員藏家把好的東西捐獻給國家,或者作價由國家收購。在這種情況下,留滬的最好的一部分藏品也歸入了上海博物館。

現在留在張叔馴的兒子張南琛手裡的,是剩下的最後一部分藏品,包括數百枚古刀幣。歲月滄桑,歷史無情,一切都成了過往煙雲,但是張叔馴永遠是中國錢幣收藏史上一道耀眼的風景。無論是他的小開生活,還是他的錢幣收藏,都像歷史五彩繽紛的落葉,灑在了上海灘走向輝煌的大道上。

張叔馴——中國古錢大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