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沒進過這樣的電影院,你敢說看過電影嗎

提起看電影,我沒進過3d影視城,不太瞭解那裡的豪華和震撼,倒是和農村露天電影有著不解之緣,多少年過去了,對電影的留戀和懷念依然停留在兒時村頭的麥場上,記憶裡看電影的那種期待和興奮一直都還在。

沒進過這樣的電影院,你敢說看過電影嗎

趙振超 | 文

看電影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

一塊白布製成的屏幕,一對老喇叭,一個電影機,一根電線從村部拉出來就是一個電影院。

就是這樣的設備,足以讓人興奮一整天,尤其是滿地玩耍的小孩子。那時,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家庭,如果家裡有了喜事,比如兒子娶媳婦、女兒嫁人、家裡添人口、孩子考上中學、母豬下崽等都要放一場電影表示慶賀。

每逢要放電影前,太陽還老高,村裡的幹部就開始一遍又一遍地在大喇叭裡面呼喊:“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晚上吃過飯餵過牲口來看電影,兩個片子哦!”那聲音裡充滿有鼓動性,好像是誰要不來看一定會後悔一輩子似的。

沒進過這樣的電影院,你敢說看過電影嗎

知道晚上要演電影,快到放學的時候,孩子們一個個都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著急著趕回家去,老師也特別理解孩子們的心情,離放學時間還早,有的同學就已經準備好了架勢,把一隻腳放在書桌外面,等著老師一聲令下。

“今天晚上村裡演電影,老師就不再佈置作業了,早點下課。”話音沒落,孩子們抓起書包就朝教室門口衝了出去。莊戶人家也有目的提前收了工,做飯也會早了點。

沒有門票的電影,位置是自己選的

有的孩子為了佔到好位置,就先從家裡搬個凳子放在銀幕前,選好位置,有的圖省事,就順手搬塊石頭或磚頭放在那裡。

要是本村放電影我也會催著母親快點做飯,胡亂吃上幾口,趕緊搬著兩個椅子跑去佔場兒,要趕在大部隊到來之前,給父親和母親還有姐姐都要佔個好位置。

沒進過這樣的電影院,你敢說看過電影嗎

我也有自己的方法,把兩把椅子躺著放,這樣能多佔出好幾個位置,等家人都來了再把凳子加進去。

有的孩子等不及吃做好的熱飯,回家就把饅頭掰成幾塊,澆上白開水,倒上醬油和醋,再淋上幾滴香油,隨著油花在碗裡慢慢地散開,散發出了誘人的香味,一碗香噴噴的“泡饃饃花”就做好了,狼吞虎嚥地吞下去,抱著板凳,拉著弟弟妹妹到大隊部門口早早等著。

天還沒完全黑,本村的、臨村人就開始成群結隊有說有笑地搬著小凳子走向放電影處。那時候路上討論的不是車子、房子,而是東家常西家短的嘮嗑,誰家有難處,大家一起想辦法真心實意地幫忙。這個時候也是忙碌了一天人們最休閒和開心的一刻。

電影還沒開演,銀幕前就坐滿了黑壓壓的人群,來得稍微晚些的,呼著孩子、叫著爹孃,扒拉開密密麻麻的人群,拿手電筒在人群中尋找自己的家人,坐到早已佔好的座位上。

沒進過這樣的電影院,你敢說看過電影嗎

這時候的電影場上,呼喚聲、打鬧聲、說話聲、尖叫聲、口哨聲混雜,惹得附近的狗也吠個不停,各種聲音夾雜在一起此起彼伏,人聲鼎沸,真像是炸開了鍋,比趕會還熱鬧。

年齡稍大的老人,動作遲緩,也不願意在人群中擠來擠去,就順勢坐在電影銀幕的背面,人少但樂的自在。還有來得更晚的年輕人,膽子大點的,順勢騎在周圍農戶家的院牆上,站在柴草垛的頂上,還有爬上路邊大樹叉上,這些地方視野開闊,就不用老在後面看別人的後腦勺了,但現在想來確實有點不安全。

看電影留下都是滿滿的回憶

天在沸騰的聲音中黑了下來,放映員開始對著銀幕調試放映機的方位與高度,一束白光照到銀幕上,這時候人群中更加熱鬧起來,有人把頭使勁向上挺,有的把手臂使勁揮舞著,有的站起來使勁往上跳著,做各種造型,遮擋著光束,讓銀幕上出現自己的身影,激動著、興奮著,亂作一團,直到電影音樂一響起,人群這才漸漸的安靜下來。

一般正片之前會有加映片,多是展示祖國新貌的,從小愛科學的,輕工業新產品,農業豐收的等等。記得那時候播放的電影有反映農村提倡新道德、新風尚的《喜盈門》;有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的故事《咱們的牛百歲》;有宣揚正義題材的戲曲《卷席筒》;有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牆頭記》;也有武打片《少林寺》;還有戰爭題材《狼牙山五壯士》《雞毛信》《地道戰》《小兵張嘎》等等。

沒進過這樣的電影院,你敢說看過電影嗎

我最喜歡看戰爭題材的電影,一些經典的動作還經常模仿,舞槍弄棍地在小夥伴面前展示一下,當然,大多時候是圖個熱鬧,因為電影沒演多長時間,小孩子們都依偎大人懷裡睡著了。

那個時候,放電影的為了省錢,往往會和鄰村的放電影的合租影片,放到一半相互交換,可能開始時間不一樣,或者路上耽擱了時間,放電影總是出現空擋。

這時人群中開始騷亂了起來,有的跟鄰座的討論討論劇情,有的趕緊去廁所方便一下,聲音有強到弱,直到新的影片再開始才算真正安靜下來,最後銀幕上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完”字,人們這才戀戀不捨的散去,揹著困地實在睜不開眼睛的孩子,夾著板凳回家了,留下一地的磚頭與石頭。

沒進過這樣的電影院,你敢說看過電影嗎

那時,農村經常停電,電影往往不能按時演完,不過人們已經習慣了這樣形式的去看電影,如果實在勞累,乾脆回家睡覺了,免得耽擱明天的農活。而我們小孩子卻盼著這樣玩耍的機會,好像是夏天到河裡洗澡玩耍,冬天到麥田裡找來秸稈生火,順便燒紅薯當夜餐。總之,家人知道今晚看電影的事,不會催著自己回家。伴著星星和月亮,頑皮的天性灑滿整個村莊的夜晚。

終於在停電和轉場中看完電影,村民享用了一道精神大餐後,各自回家,這個時候村子裡才算安靜了下來,村莊被夜色籠罩著,進入了寧靜。

然而這樣的電影畢竟很有限,為了看場電影,幾個小夥伴都能跑到7、8裡地以外的鄰村去看。電影放完都很晚了,農村沒有路燈,走夜路是經常的,回來的路上,走著走著都瞌睡地不得了,這時大一點的孩子會主動揹著年齡小的走一段夜路。有時候路上要路過成片的墳地,尤其是有風吹過墳地沙沙的響聲更嚇人,好在大家一起拉著手,屏著呼吸快速通過。

現在農村發展很快,雖然仍會有師傅去村裡放電影,但是去看的人很少,更沒有以前那股熱鬧勁了。對於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那時的鄉村文化生活是比較貧乏的,沒有電視,能看場露天電影在農村來說已是一頓精神大餐,也是最奢華的鄉村文化生活。

沒進過這樣的電影院,你敢說看過電影嗎

鄉村的露天電影,曾經帶給我們無數的歡樂和期待,留給我們無限美好回憶。更難忘的是那個生我養我的小鄉村,養育了我的生命,賦予了我自信、堅強、樂觀的精神,教會了我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積極進取,讓我能夠在離開故鄉的每個日子裡,為生命充滿陽光而拼搏奮鬥。

豫記版權作趙振超,男,漢族,寶豐縣文峰路小學教師。熱愛文學,喜歡寫作,行走於教育之路,做一個追夢的人。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