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楊振寧:受邀和愛因斯坦交流1.5小時,但什麼也沒學到,很遺憾

楊振寧:受邀和愛因斯坦交流1.5小時,但什麼也沒學到,很遺憾

如果要問這世界上對物理學影響最大的國外科學家是誰,有個名字是一定會被提起的就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對於世界物理的貢獻相對於李小龍對於中國武術的地位。

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技的新紀元,被評為二十世紀的世紀偉人,是伽利略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那麼在國內呢?相信總能被提到的名字就是楊振寧吧,1957年曾獲諾貝爾獎。那麼這兩位的相遇會發生什麼呢?

國際巨星愛因斯坦:

說到愛因斯坦,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一生獲獎無數,為人類帶來無限福音。但是真的瞭解愛因斯坦有多麼偉大嗎?

1879年,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這座城市中,父母都是猶太人,對於猶太人人們的印象總是聰明就很大原因是因為愛因斯坦。12歲的時候就已經自學高等數學,對於現在的大學生來說,高等數學都是一門難題。

楊振寧:受邀和愛因斯坦交流1.5小時,但什麼也沒學到,很遺憾

16歲的時候已經在研究微積分,當時總是在思考一個人光速運動之後的世界是什麼樣,這已經是相對論的雛形了。22歲的愛因斯坦成功申請到瑞士國籍,作為未來世界大戰中的中立國,瑞士提供了愛因斯坦可以安全做實驗的地方。

1914年愛因斯坦35歲,愛因斯坦收到德國的邀請返回柏林居住。同年8月,改變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身在開啟戰爭的國家中心,愛因斯坦卻是堅定的反戰派,戰爭對於世界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愛因斯坦參與了反戰團隊“新祖國同盟”。

即使多次被政府逮捕和迫害下,愛因斯坦也是堅持參加團隊的地下活動。當時的科學和文學界都被德意志帝國用槍脅迫下為開戰辯護,發表了“文明世界語言”,然而愛因斯坦拒絕在上面簽字,而在反戰倡議《告歐洲人書》上籤下了大名。看出來愛因斯坦是和平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的偉大不僅在反戰方面,而且他的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愛因斯坦經典的物理學體系趨於完美化,並且提出四大預言並且在日後都實現。簡單從愛因斯坦一生的鉅著當中拿出

五篇解釋愛因斯坦的偉大。

楊振寧:受邀和愛因斯坦交流1.5小時,但什麼也沒學到,很遺憾

第一篇關於光電效應的文章,這一篇是愛因斯坦的獲諾貝爾獎的文章。愛因斯坦完美的詮釋了光電效應的發生原理和產生效果,啟發後人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理解。

第二篇《分子尺度的測定》

,這一篇是愛因斯坦大學時期的論文,重新測定了阿伏伽德羅常數,有人問這個數有什麼意義呢?宏觀與微觀之間的聯繫是靠阿伏伽德羅常數來進行計算,我們現在的分子量計算就用了阿伏伽德羅常數。

第三篇論文關於靜態液體中微粒的運動。這篇論文證明了世界上的確有分子的存在,當時爭論分子的存在世界物理學界爭論數十年,愛因斯坦用一篇論文解決了這個世界難題。

第四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這篇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相對論統一了傳統物理學,而狹義相對論在基礎上統一了經典力學和麥克斯韋電力學。第五篇《慣性與能量的聯繫》,核彈的研究公式就在這篇文章裡面寫出。現在使用的核能原理的最初形態也在文章中寫出。

楊振寧:受邀和愛因斯坦交流1.5小時,但什麼也沒學到,很遺憾

國人驕傲楊振寧:

看完了這麼偉大並且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後,介紹楊振寧先生,其實在發展領域的極點,兩人的成就不相上下。1938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後拿到全款獎學金遠赴芝加哥大學留學,1957年與好友李政道先生一同獲取諾貝爾物理學獎。

縱觀諾貝獎獲獎史中,華人能夠獲獎的寥寥無幾,楊振寧可謂國內物理學界的頂峰,在當時領獎的時候,有一位華裔出現在現場,可謂大大的證明了華人的能力。楊振寧先生用一生的時間奉獻在物理事業。

第一,楊振寧先生幫助過了很多物理學家,比如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薛其坤研究組,沒有楊振寧先生是無法得到這樣的成就。第二楊振寧先生培養過無數人才,包括本科生,博士生,研究生。

探索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優劣處,培養出的學生涉及全國幾十所高校。即使高齡也會為清華的本科生上課

楊振寧曾經阻止當時中國研究要花費一億美元的加速器,這一億美元可是在1972年,當時楊振寧認為中國本身太窮了,加上設備跟不上於是終止了這項研究。後來事實是,這個項目是無底洞,當時的節省是十分正確的。後來在1984年,建造出正負分子對撞機,省下了大筆資金。

1997年中國科學院將以楊振寧先生的名字命名一座小行星。專業人士曾評價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定理對人類未來的影響不可限量。

楊振寧:受邀和愛因斯坦交流1.5小時,但什麼也沒學到,很遺憾

雙星相遇:

就是這兩位足以讓世界記住的偉大物理學家相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當時1952年的時候,楊振寧先生和愛因斯坦在一座教學樓共事,曾經有過一個半小時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後來關於這一個半小時,有記者向楊振寧先生詢問兩個人都說了些什麼?

因為對於這樣強者的談話一定誕生出什麼想法,但先生說:“並沒有得到什麼啟發”。原來是因為當時的楊振寧十分崇敬愛因斯坦,再加上當時很緊張,平常就不是很流利的英語更是磕磕巴巴,其中還加上了一些粵語,這讓兩個人的溝通很卡頓。所以兩個人根本沒有深入的交流,楊振寧也沒有收穫到什麼驚人的點子。

雖然沒有得到什麼收穫,但也不耽誤楊振寧對於愛因斯坦的崇敬。“二十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中,其中有兩個半都是來自於愛因斯坦”。

每個科學家的成就都是在一次次的單調乏味的實驗中獲得了,

一段對話不是靈丹妙藥,有那麼大的魔力。但是對於楊振寧先生來說能夠面對面的看到自己偶像一個半小時,也算是一種幸運吧。對於我們能看到物理學的雙星閃耀,更是一種榮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