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回憶八十年代,上海郊區捉小龍蝦

回憶八十年代,上海郊區捉小龍蝦

說到小龍蝦,大家肯定首先就會立刻想到”麻辣小龍蝦“,這可是這些年來最風靡大江南北的一道美食!但細想起來,在八十年代之前,好像很少聽說過這個小動物,而“麻小”,也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後才逐漸出名的。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也叫紅螯蝦 或者淡水小龍蝦。原產地是北美洲,據說我們國家的小龍蝦是抗戰時期日本人帶進來的。

二十世紀初,日本從美國引進小龍蝦作為飼養牛蛙的餌料。但是很快,飼養者就發現,小龍蝦對自然的生態平衡簡直就是災難。它們幾乎什麼都吃,生存能力特別強,因此後來日本人把小龍蝦限制養在北海道的一個與外界隔離的湖中。

二戰期間,日本軍隊把克氏螯蝦成批運到中國南方駐地,至於原因,很噁心的,這裡就不細說了,反正是擔任起水體清潔的工作。逐漸的,小龍蝦成為我國淡水蝦類中的重要資源。它們廣泛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各省市,最集中的地區是南京周邊。

回憶八十年代,上海郊區捉小龍蝦

我的家鄉是在上海浦東農村,很清楚的記得,還在80年代初的時候,幾乎是很難見小龍蝦的,偶爾大人們抓幾隻給小孩養著玩,更不用說吃了。但突如一夜春風來,也就是83、84年左右,這個小動物莫名其妙的就多了起來,尤其是田邊的溝渠,還有大大小小的池塘,幾乎到處都是它們的身影。而一般大些的河流裡倒是很少見。

於是我的整個少年時代,捉龍蝦就成為了夏季最為普遍的一項“活動”。

捉小龍蝦通常有三種方法,最簡單的就是“釣”了:找一根1米多長的竹竿,一頭繫上結實的絲線,隨便從菜地裡挖上幾條蚯蚓,用細鐵絲穿起來環成圓形後,再系在絲線上,就做成了一個釣具。釣龍蝦要比較釣魚簡單的多,龍蝦貪食,又蠢,只要用蝦鉗咬勾以後,基本上是不會撒開的,你越拽它就越鉗的越緊,所以除非碰到有水草纏住絲線,它會僥倖逃脫,否則通常一釣一個準。龍蝦剛出現那兩年,是最多對。如果每次多做上兩個釣具一起吊的話,基本上一個小時左右,就能釣上個2、3斤都沒有問題。

另外就是網龍蝦了, 我們這邊也叫“悚龍蝦”,通常是大人們穿戴好連體膠皮衣,揹著竹簍,下到池塘、小河邊,沿著岸,一手執一個板網往水底一放,另一隻手用類似木錘一樣的工具,使勁的上下攪動這片河水,來驚動河底的生物。一兩分鐘後提起板網,多的時候,能有七八隻龍蝦,少則時候兩三隻;或者是幾條鯽魚、楊葉水(麥穗魚)。運氣好了,還能網幾隻已經不常見的老河蝦。

最後一種,就是用抄網撈小龍蝦了!這種方法是最簡單直接的,上到七十歲老翁,下到六七歲兒童都可以操作。但只適合於小溝小渠,而且一般是要早晨,或者是下完大雨之後,收穫能多些。因為清晨的時候,小龍蝦喜歡半浮在水面呼吸新鮮空氣,很容易被抄住;而下完暴雨之後,溝渠裡的水量和流速暴增,許多的小龍蝦就會被衝到溝渠邊,只需用網一撈就可以,最多的一次,我大概撈了能有6、7斤。當然,也有很可怕的時候。老家的蛇是比較多的,往往有時候也會順便網上來一條蛇,然後它仰著身,衝著你吐著鮮紅的舌信。要是體型大的毒蛇,我都會把抄網都扔了,轉身就跑。要是小點的蛇,就不太害怕了,用抄網把它們拍的遠遠的。

回憶八十年代,上海郊區捉小龍蝦

因為那個年代小龍蝦的確太多,所以每次出去,或多或少都能帶回來一些戰利品。小龍蝦有青殼的,紅殼的兩種。一般紅殼的個頭都稍大,螯也很大,通常比較兇猛,所以抽筋的時候要小心些,避免手指被夾住。用井水洗乾淨後,母親就用醬油紅燒,盛上個兩大碗,味道那個鮮啊....每次吃得滿嘴金黃色的蝦黃。

八十年代末我離開故鄉的時候,小龍蝦已經開始日漸稀少。三年後我再回去的時候,據村裡的小夥伴說,現在已經更少了,而且隨著浦東大量工廠的興建,環境汙染也開始嚴重,他們都已經不吃小龍蝦了。

捉小龍蝦,只能和許許多多同樣已經消逝的事物一樣,永遠封存在回憶裡了。

但美好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曾淡忘,反而讓時間不停地刻畫著,變得濃墨重彩起來。

回憶八十年代,上海郊區捉小龍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