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蔡斐:一場發佈就是一篇宣言

蔡斐:一場發佈就是一篇宣言

新聞發佈專家評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召開27場新聞發佈會、參與國新辦專題發佈會2場。

一年29場新聞發佈會,每一場都是令人振奮的重磅官宣,發出新時代的法治強音。

過往可憶,未來可期。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隆重推出“新聞發佈廳紀事2019”專題策劃,講述2019年新聞發佈廳裡的那些事兒。一年過去了,傳媒專家們對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佈工作又是怎麼評價的呢?TNT模式、NNN模式、“1+N”的聯動傳播模型瞭解一下?一起聽聽他們是怎麼說吧!

這位專家是

蔡斐:一场发布就是一篇宣言

蔡 斐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法治新聞研究中心主任

點評

一場發佈就是一篇宣言

首進全國兩會“部長通道”和記者會、2國新辦發佈會、27最高法新聞發佈會、100多家媒體參與報道、數十億的點擊量……這是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佈會交出的一份答卷。

答卷上的數據,既是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佈工作議題設置準、引導能力強、傳播效果好的積極體現,也是近年來人民法院系統推進司法公開、呼應時代熱點、彰顯司法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是做到了主要工作與新聞發佈相結合。

2019年,人民法院的主要工作點多面廣,涉及助力“一帶一路”、保護知識產權、優化營商環境、打擊惡意欠薪犯罪、加強未成年人保護、解決執行難問題、互聯網司法等一系列重點難點,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穩定、事關人民群眾司法需求。

為此,人民法院一方面敢於擔當,找準法院工作的結合點,科學性地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另一方面積極作為,把握新聞發佈的切入點,針對性地介紹瞭解決問題的成績和經驗。

比如2019年3月12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攻堅‘基本解決執行難’”專題記者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劉貴祥重點介紹了“攻堅‘基本解決執行難’”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人民網、中國日報網、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媒體迅速發文,報道三年來裝到當事人口袋裡的執行案款達4.4萬億元,用數字來說明工作成效。

蔡斐:一场发布就是一篇宣言

2019年3月1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攻堅‘基本解決執行難’”專題記者會。

同時,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欄目、北京青年報、人民網、中國青年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等媒體也關注到劉貴祥介紹的人民法院下一步工作部署和考慮,尤其是《強制執行法》的立法情況。兩方面結合,既展示了人民法院負責任的正面形象,也明確了人民法院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新聞發佈不僅“活”起來,有了數字的支撐,而且“動”起來,還有對未來的期待。

二是做到了制度宣介與以案釋法相結合。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佈會的內容有兩大方面,一是制度建設,二是典型案例。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效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改革探索,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優化營商環境兩個司法解釋、《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綱要(2019-202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 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協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典型案例是法律統一適用、法官公正司法、法治宣傳教育的“活教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可以用“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來概括,如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十大優秀案例、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涉“一帶一路”建設專題指導性案例、國家賠償和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蔡斐:一场发布就是一篇宣言

2019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十大優秀案例。

蔡斐:一场发布就是一篇宣言

2019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10個人民法院國家賠償和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通過新聞發佈會的形式,將制度宣介與以案釋法結合起來,可以將公平正義的理念體現在司法制度建設主線上,展示人民法院各項改革舉措與主要工作的有機銜接、融會貫通,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還可以將法治信仰的生成融入到典型案例示範教育中,引導一線辦案法官在立案、審理、裁判、執行各個環節嚴格依法辦案,也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通過典型案例發揮司法規範、指導、評價、引領社會價值的重要作用。

三是做到了實時直播與突出亮點相結合。

互聯網傳播技術帶來的優勢,讓新聞發佈從TNT模式(今天的新聞今天報道)轉變為NNN模式(現在的新聞現在報道),這給人民法院做好新聞發佈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契機,自然也帶來了不少的挑戰。

綜觀最高人民法院近30場新聞發佈會,基本上都做到了實時直播,絲毫沒有迴避工作的難點,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豐富的元素,拉近媒體與法院、人民群眾與新聞發佈之間的緊密聯繫。值得表揚的是,在新聞發佈實時直播的“線性敘事”過程中,亮點絲毫沒有被掩蓋。

比如2019年9月3日舉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新聞發佈會,亮點頻出:一是時機準,發佈會選擇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學校開學前後,社會關注度較高;二是人員全,發佈會邀請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方面的同志共同參加,體現了打擊考試作弊的齊心合力;三是焦點多,發佈會對《解釋》 中的“作弊器材”“情節嚴重”“職業禁止”“嚴懲規定”等群眾關注焦點作出解讀,釋放出清晰可辨的治理訊號;四是配套足,圍繞《解釋》同時發佈6個典型案例,把“法院想說的”“媒體想寫的”與“受眾想知的”結合起來。

蔡斐:一场发布就是一篇宣言

201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6個典型案例並回答記者提問。

四是做到了專業解讀與聯動媒體相結合。

新聞發佈會是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的有效聯動。“術業有專攻”,專業解讀是組織傳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為了保證傳播質量,最高人民法院儘可能安排專業人士參加新聞發佈會,如2019年5月15日出席《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新進展報告(2018)》新聞發佈會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負責人林廣海,2019年6月11日出席《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綱要(2019—2023)》新聞發佈會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孟祥等,2019年12月19日出席人民法院國家賠償和司法救助典型案例新聞發佈會的是最高人民法院賠償辦主任劉竹梅等。這些來自最高人民法院一線負責人的解讀,從源頭確保了新聞發佈會的深刻與權威;聯動媒體是新聞發佈從“劇場”走向“廣場”的重要步驟。

為了擴大傳播影響,新聞發佈會採取提前發佈採訪邀請、梳理分析問題清單、精心準備釋疑解惑、協調媒體重點推送等措施,構建起“1+N”的聯動傳播模型,正是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華社、光明日報、法制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最高人民法院網、中國法院網……等“N”家新聞媒體的長期良性互動,共同傳播法治好聲音,人民法院新聞發佈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得到了不斷提升,也更加有力地拓展了新時期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使司法公開不斷邁向新的領域,讓司法更加貼近群眾。

一場新聞發佈會,就是一篇工作宣言。仔細梳理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佈工作,這種感受尤為深刻。新聞發佈會,只是組織形式、傳播渠道和對話體系,宣示的卻是人民法院忠誠履職盡責,勇於擔當作為,堅持司法為民,堅持服務大局的謀劃部署,責任重大,意義深遠,應當高度重視,大家共同來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