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閩南地區的建築風貌

官式大厝

源起於唐五代時期,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閩南最為典型的類型,在僑鄉隨處可見,繼承中國古典建築精髓,汲取閩南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養分,從而在建築機構、建築裝飾、雕刻題材形成獨特風格。

土樓

土樓主要分佈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內地縣份,閩南地區以漳州南靖最為著名,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著稱,被譽為“東方古城堡”和“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閩南地區的建築風貌

番仔樓

洋樓(番仔樓)

洋樓,又叫番仔樓,散見於晉江、石獅、金門、廈門及漳州龍海等地,由歸國華僑受僑居國建築形式影響而建,以多變乃至矯情的裝飾語言,吟唱著閩南人的“左岸香頌”,是南洋西式建築和傳統民居的合璧之作。

騎樓

“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騎樓,商住建築,在西洋和中式風格的有機協調組合下低調地透入著勃勃生機,以泉州的中山街和廈門的大同路最具代表性。其中,泉州中山街濃縮南國建築風格,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

閩南地區的建築風貌

蟳埔蚵殼厝

蟳埔蚵殼厝

蟳埔人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殼厝,無意間成就了一個建築奇觀。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花白色的花崗石、紅色的磚石構成了一幅色彩對比強烈、富有美感的圖案。晨曦一縷溫暖的陽光,讓民居魚鱗般的光澤展露無疑。

古塔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為祖國增光添彩。矗立於泉州開元寺內的東西雙塔,是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而姑嫂塔、六勝塔更是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航標。

古橋

泉州古代的橋樑很多,僅見於方誌所載就達478座,其中大中型橋樑不下百座,其中,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的五里橋(安平橋)和接通萬安渡“水闊五里”的洛陽橋是其突出的代表。

閩南地區的建築風貌

蔡氏古民居

“閩南建築的大觀園”——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於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佔地面積153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400間,坐北朝南。每座大多為二進及三進五開間,各有護厝,或東西兩邊雙護,或單側一護。主體建築選用“紅磚、赤瓦、白石基”的閩南建築體系,為硬山及捲棚屋頂,上鋪紅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鬥式木構架,座座有獨立門戶花崗岩石條鋪築成的石路石埕連著成群建築,既作路,又作曬穀場,以及休息時閒坐、納涼等活動之地。厝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俗稱火巷,小路兩邊都有明溝作排雨水用。大厝的佈局體現閩南建築文化的“風水”玄理,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後左右有機銜接等特點。如二進三開間大厝,是由“下落”(或“前落”)、天井及兩廂、“上落”三部分組成。大門左右各有一間下房,合稱“下落”。“下落”之後為天井,天井兩旁各有一間廂房(或稱“崎頭”)。過天井為主屋正厝,中間是廳堂及後軒,其左右各有大房、後房,以東大房為尊,合稱“前落”。廳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寬敞明亮。臥室房頂天窗甚小,房內幽暗,體現“光廳暗房”。大厝前加門庭,東西兩側及後軒外面加護厝,作臥室或雜物儲藏間。大門要逢大事才啟開,平時由兩側邊門進出。

該建築座座屋脊高翹,雕樑畫棟,門前牆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雕花刻鳥,運用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灰塑等以線雕、浮雕、透雕、圓雕、貼雕等技藝裝飾巧妙華麗。門牆廳壁書畫點綴,以詩、聯、匾、額等大量以文字形式宣揚倫理篇章與家訓格言,內容不乏反映儒教的忠孝節義、道教的人性教育和佛教的處事教育,留下了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

除此之外,蔡氏古名居還受到了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一座地地道道的閩南建築博物館,亦被評為“福建最美鄉村”和“泉州市十佳古民居”,文化底蘊深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迪安博士來此考察時曾評價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壯觀的建築群,它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