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撒哈拉之眼!直徑48公里海拔高度400多米形成和來歷是個謎?

撒哈拉沙漠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如果你對這個大概念不清楚,你可以想象一下,撒哈拉沙漠比美國還要大。而就在這片神奇的沙漠上,長著一個巨大無比的眼睛。它直徑48公里,海拔高度400多米,需要在赤道上才能看清它的全貌。至於他的形成和來歷一直是個謎,有人說,這隻眼睛就像外星人在注視地球。

撒哈拉之眼!直徑48公里海拔高度400多米形成和來歷是個謎?

該構造是穹隆構造經深度侵蝕的產物,略呈橢圓,直徑40公里。該穹隆範圍內出露的沉積岩的年齡從穹隆中部的晚古生代地層到邊緣的奧陶系砂岩地層。沉積岩產狀向外傾斜10°-20°。難以風化的石英岩形成了高陰影的環形山丘。

其中部含有硅質角礫岩,覆蓋面積直徑至少3公里。各種巖性的差異侵蝕形成了同心狀山嶺,侵蝕殘留岩層形成高山嶺(藍色和紫色),而易風化岩層形成山谷(黃色)。這個沉積岩小高原相對周圍沙漠的高度為200米,理查德構造周圍具有暗帶。

起初,有學者猜測在理查德構造大約10公里深部可能發現衝擊變質礦物,許多人也根據理查德構造的高度環形狀特徵而將其解釋為隕星撞擊構造(筆者也認為單從撒哈拉之眼那同心圓波浪式地形來看,確實很像撞擊形成的)。

然而,該構造的中心地勢平坦,目前還沒發現高溫和撞擊的地質證據。然而,該構造的中心地勢平坦,沒發現高溫和撞擊的地質證據;也沒發現火成岩堆積的圓頂,排除了整個”巨眼“是火山構造的可能性,當然正如後文指出,在該巨眼的瞳孔內確實存在一個較完整的火山口。岩床重建說明岩漿熱液最大上烤高度是3-4公里,這對於理查德該構造的侵蝕深度是一個合理的上限。

前人一般認為該構造同心圓狀痕跡則是硬度較高、不易受侵蝕的古生代石英岩,可能是因地質構造上升或侵蝕造成的環型構造,現在普遍認為是高度對稱的遭深度侵蝕的地質穹隆,但對其具體成因仍不清楚。理查特構造為何如此大、如此圓,未有完善的解釋。

非洲之眼是晚白堊紀鹼性岩漿熱液上侵,沿灰質白雲岩陸架的環狀同生斷裂上侵,引發地表穹隆侵蝕和熱液卡斯特作用,由此而形成一個直徑達40公里的環形構造。

人們最初以為撒哈拉之眼是隕石落下地面而形成的,但是經過地質學家的分析,得出結論這是地面隆起並受到侵蝕的產物,至於圓形的成因仍然是個謎。撒哈拉之眼的未解謎題還等待人們去揭秘。

撒哈拉之眼!直徑48公里海拔高度400多米形成和來歷是個謎?

撒哈拉之眼主要結構

最初理查特結構被認為是個隕石坑,但構造的中心地勢平坦,沒有發現曾有高溫與撞擊的地質證據;沒有發現火山岩堆積的圓頂,也排除了火山的可能。如今普遍認為,理查特結構是地形抬升與侵蝕作用同時進行的結果;理查特結構的同心圓狀痕跡則是硬度較高、不易受侵蝕的古生代石英岩;至於理查特結構為什麼會這麼大、這麼圓,尚未得到公認的解釋。

凱珀斯於3月7日在距離地球表面約386公里的國際空間站上拍攝下這一照片,充分展示了從宇宙中觀地球這一獨特視角的優勢。

近來,宇航員經常對地球進行觀測,以獲得更多科學方面的知識。在此期間,不少宇航員在推特和臉譜網等社交平臺上非常活躍,及時與公眾分享太空中看到的壯美景象。

美國航空航天局還使用他們拍攝的照片來吸引學生以及航天愛好者參與到地理、行星科學以及人類太空飛行等學科研究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