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邯鄲市峰峰礦區以“三最”為目標 大力實施組織振興

為紮實推進鄉村振興,邯鄲市峰峰礦區以打造最強班子、最美陣地、最優服務為目標,大力實施組織振興,推動基層黨建提檔升級,取得良好效果。

一、以“鑄造最強班子”為目標,堅持“儲備、優選、嚴管”三措並舉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抓好鄉村振興必須有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做保障。一是儲備力量。推行“四三二二”機制,為村級班子儲備優秀人才,即黨支部提名推薦、村民代表聯名推薦、包村鄉鎮幹部推薦、包村區直部門(第一書記)“四方提名”推薦機制,將不同層面發現的優秀人才納入組織視野;建立區鎮村三級審核把關機制,嚴格門檻,保障人選質量;實行鎮、村兩級定向培養機制,幫助優秀人才儘快成長;實行村黨支部直接發展,鄉鎮鄉村振興先進黨支部代為發展雙重保障機制,將培養成熟的優秀人才按程序培養成黨員、發展進班子。今年以來,除黨支部推薦外,有47名優秀人才通過其他3種渠道納入組織視野。二是優選班子。緊抓2018年農村“兩委”換屆契機,嚴格執行“五選十不選”標準,運用好“掃黑除惡+後進整頓”“十三聯審+兩考察一公示”“兩推一選+一走訪”機制,真正將一批敢擔當、謀發展、有激情的好乾部選進“兩委”班子。實施“雙述雙評”,每半年由村支部書記向鄉鎮黨委述職,接受鄉鎮黨委的點評;村“兩委”幹部向全村黨員和村民代表述職,進行民主評議,對不勝任、不稱職的幹部及時調整,調整村幹部15人,讓那些懈怠者、畏難者騰出位子,真正樹牢“能者上、庸者下”的鮮明導向。三是嚴格管理。出臺《加強農村幹部管理實行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績效考核辦法(試行)》,堅持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結合,考核結果與個人績效待遇、幹部使用掛鉤,真正實現“幹好幹壞不一樣”。同時,制定《正常離任農村主職幹部生活補貼管理辦法(試行)》,對連續擔任村主職幹部6年以上,或累計擔任村主職幹部9年以上且正常離任的,根據任職年限不同給予120—600元的離任補貼,切實解決村幹部後顧之憂。目前,離任村主職幹部242人,每年享受離任補貼74萬餘元。

二、以“打造最美陣地”為目標,堅持“規劃、建設、效能”有機統一

以“把農村陣地建設成為最美最好最有吸引力地方”為目標,持續加大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力度。一是科學規劃。圍繞將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成“漂亮美觀、面積達標、功能齊備、便民惠民”村民聚集地這個目標定位,由鎮黨委牽頭,對陳舊的平房場所、開放式樓房等“不達標”陣地進行改建、擴建,將各個功能室進行精簡整合,由省內外知名設計公司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力求創亮點、出特色。二是高標建設。實施陣地提標,將全區157個村分批進行打造,逐村明確提升事項,通過“鎮村自籌一點、幫扶單位支持一點、區財政獎補一點”的“三個一”方式,加大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投入,確保陣地整體上水平。已投入資金700餘萬元,93個村提檔升級。開展精品示範,結合全域旅遊,突出示範引領,將旅遊環線、環主城區、環北部新區周邊農村進行重點打造,以點串線,連線成面,形成了三條黨建精品示範帶,為全區農村陣地樹立了標杆。三是發揮效能。緊貼村民生產生活需要,發揮活動陣地作用,力求效能最大化。成立黨支部領導下的紅白理事會、鄰里勸和會、致富促進會、大眾援手助困會等“四會”組織,把婚喪嫁娶、鄰里糾紛、扶貧解困等關係村民利益的大事小情,在活動場所予以解決。建立共商議事室,為解決涉及村民飲水、修路、公共設施建設、集體經濟發展等民生大事提供平臺。同時,利用活動陣地,舉辦專題知識講座、開展法制宣傳等活動,真正使活動陣地成為黨員教育的主陣地、鄉村治理的好中心、便民利民的好場所、培育農民好課堂。通過紅白理事會節省村民開支300餘萬元,解決鄰里糾紛700餘件,舉辦知識講座、法律宣講等活動500餘場,各村每天都開展文體活動,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已成為全區各村最有吸引力的場所。

三、以“提供最優服務”為目標,實施“坐班待辦、預約速辦、上門幫辦”三位一體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抓好工作就是要把人民群眾大大小小的事情辦好。抓好為民服務,就要立足群眾需求,靈活服務方式,提供最優服務。一是坐班待辦。高標建設綜合服務站,將村民需要受理的低保、計生、就業、勞動保障等事務進行“捆綁”,開設“一站式”服務窗口。嚴格執行村幹部“坐班”制度,每天安排1至2名村幹部在綜合服務站值班,實行“全程代辦”、限時辦結,方便群眾辦事,解決群眾難題,徹底改變了過去村幹部辦公打游擊、群眾辦事找不到人的狀況。二是預約速辦。依託村級“微信矩陣”平臺,建立“網絡聯絡員”制度,開通預約電話,明確支部書記為便民聯絡員,24小時開機,村民有任何大小事務,均可通過微信和電話網絡進行諮詢和預約,特別是在外務工人員需要辦理各項事項,通過預約提前準備相關資料,預約好辦理時間,一次性辦結,不讓村民空跑趟,極大便利村民生活。三是上門幫辦。搭建共享服務站,將村民常用的各種工具集中在一起,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免費為困難家庭提供房屋整修、家電維修等上門服務,讓困難群眾不出家門就能解決問題。東和村建立黨員驛站,為響堂水鎮往來遊客提供醫療救助等人性化服務,推動了黨建發展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張家樓村建設老年日間照料室,有效解決村民外出務工、老人無人照料問題。山底村建立老人食堂室,為軍烈屬提供便餐服務。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