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面朝鏡子》B008:站直了,別趴下

《面朝鏡子》B008:站直了,別趴下

1

“今年你多了一個習慣。那就是慢悠悠。上個月,我用你的手機照了兩張照片,一張是你沒有疊被子的,另一張是把被子整理好了的。

“你回來看到以後,把前面的一張刪掉了。你也知道,整潔的床更好看,為什麼不花兩分鐘整理一下呢?刪掉一張照片容易,但是刪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就很難。

“所以,怎麼辦?那就是堅持,堅持早睡早起,用幾分鐘的時間去整理,包括你平時忘記帶作業,做事拖沓,這些習慣都需要你去改正和克服,爸爸為什麼說你的這些習慣是不好的習慣而不是壞習慣,是因為爸爸相信你可以通過努力把這些不好的習慣克服了,改正了。”

這段文字出自於《寄語予維》,是一位父親在女兒七歲之際送給女兒特殊的生日禮物。

看吧這篇文章,特別是這位父親用兩張照片直觀對比來讓女兒明白事理的故事,讓老爸想起了一件事。

兒子小時候也有一個不良習慣,那就是總愛把背佝僂著,讓爸媽非常擔心,將來會成為一個小駝背。

《面朝鏡子》B008:站直了,別趴下

2

為了糾正兒子勾腰駝背的不良習慣,老爸老媽可謂煞費苦心,想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


辦法之一:講道理。老爸總是苦口婆心講那駝背的壞處,甚至告訴他要是成了駝背,今後沒有女孩子會喜歡,連婚都接不成,今後當不了爸爸。雖然兒子總是聽懂了的樣子,爸媽一提醒就把背挺直了,但過一會又被打回原形。

辦法之二:用動作。“君子動口不動手”看來沒啥效果,於是老爸開始動手了。凡是看著兒子駝著背,先是“語音播報”一遍,發現無效緊跟著就是動手糾正,要麼是老爸兩隻手搭在兒子肩上,用力向後掰肩膀,打直身板。要不就是用手掌拍打兒子的背,以此糾正。但,“療效”依然堪憂。

辦法三:搞對比。這個對比就是讓兒子站在牆邊,通過他直起腰背量出身高,在牆上畫上一個記號,然後再讓他按照他常態佝僂著腰背,量出身高劃出記號,然後對比。貌似直觀了,兒子好像也發現同樣是他自己,彎著腰和直起腰那身高就變化了。但依然收效甚微。

辦法四:背背佳。這可是老爸當時“花了血本”買回來的,畢竟那個時候家裡真是很窮,雖然現在記不得用了多少錢,但可以肯定的是,十幾年前的錢,比現在的錢值錢多了。因為現在你1萬元在遂寧賣不到一平米環境好一點的房子,但是當時你可以在遂寧買10平米最好的房子。本以為這個“升級版”的辦法會有好的效果,但是依然不是很好。

《面朝鏡子》B008:站直了,別趴下

3

當然,如今看來,兒子的背還是沒有成為駝背。倒推著來看,或許以前的那些辦法還是有些效果的。

但是,付出與收穫之間,真的是不成正比的,甚至是嚴重失衡的。

前面那位父親用兩張照片做了一個形象直觀的對比:一張是女兒沒有疊被子的,另一張是把被子整理好了的。

女兒一看見,就形成了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非常強烈地感覺到了沒有疊被子很不好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於是她刪掉了那張不美的照片。我們可以大膽設想,從此女兒心中也會刪除不美,留下美很好。

那麼當年老爸為什麼沒想到這個照相的辦法呢?雖然那時還沒有智能手機,拍照還沒有現在方便,但是老爸那時當記者還是買了一個傻瓜相機的。

缺乏意識。缺乏什麼意識?就是缺乏尋找最為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的意識,就是缺乏尋找最適合孩子年齡溝通方式的意識,就是缺乏讓付出與收穫成正比的意識。

這讓老爸想起了愚公移山。

精神可嘉。這位叫做愚公的人即使快九十歲了,依舊堅持移山。就像老爸當年無論怎樣,也不放棄對“駝背”的“醫治”。

方法欠妥。愚公只知道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他不知道“挖掘機技術哪家強”,他不懂得挖隧道,這可以理解。

但他還不懂得“山不過來我過去”就有些可悲了,畢竟同樣是戰國時期的孟母還懂得三遷呢,你兩座山擋住了我愚公,我搬出王屋和太行到上外面去住不就ok了嗎?

《面朝鏡子》B008:站直了,別趴下

4

在那個男權思想非常嚴重是年代,愚公作為一個男人,那點智慧不如身為一個女人的孟母,他這“愚公”也算是當之無愧了。

如此,老爸是不是也“愚公”了一回?只知道用“蠻力”,不懂得用“智慧”。

為什麼是蠻力?因為老爸當時的四個辦法估計留給兒子的體驗都不是愉快的體驗,相反可能是痛苦的體驗。

比如老爸的第一個辦法:講道理,反覆給一個小不點講道理,難道他不覺得煩?如果煩,心理自然牴觸,你的大道理,自然成了耳邊風,那麼丁點大的孩子,對什麼女朋友、什麼結婚、什麼成家立業,哪有什麼概念?故而收效甚微。

比如老爸的第二個辦法:用動作,你糾正他,他不覺得痛?他不覺得不舒服,即便看在你是父母的份上,可能當時給你一點點面子,而後又被孫悟空打回原形。

比如老爸用用第三個辦法:比高矮,那麼小的孩子,他就會覺得:我高一點矮一點有什麼關係?高一點有什麼好?矮一點有什麼不好?他沒啥概念,哪有什麼改變的願望?

同樣,老爸用的第四辦法:背背佳,估計給孩子帶來的都是痛苦的體驗,你是用外力強制他把背挺直,只要脫掉背背佳,他巴不得馬上變回去,因為那樣可以減輕痛苦,可能更舒服。他哪裡還會有改變的意願。

既然的痛苦的體驗,他自然就會反其道而行之。就像彈簧,你用外力壓著它,它可能暫時屈服於你,可是你總不可能一直不鬆手,只要你一鬆手,它就會彈回原形!

那咋辦啊?用智慧!改變行為不如改變思想的智慧。

怎樣改變思想?你讓他自己就覺得那駝背真心不好看,而不是父母的強行灌輸。

父母只是想辦法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難看了,看見就煩了,對於駝背心生牴觸了,他自己就會萌生出改變的強大思想動能:我不要當駝背,我要站直了,我要挺直腰板做人!

一個人只要願意改變了,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一切痛苦都不是痛苦,相反是一份甜蜜感、是一份存在感、是一份成就感。

所以,與其改變行為,不如改變思想。就像前面那位父親,只用兩張照片,就改變了女兒的思想。

治理身體的勾腰駝背如此,治理人生路上的“勾腰駝背”,不也是如此嗎?

這或許就是有別於“末端治理”的“源頭治理”的智慧吧。

《面朝鏡子》B008:站直了,別趴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