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來源:財傳也瘋狂| 財經早餐(

Femorning

新飛冰箱破產了?!

父輩們說:“當年穿著新飛的工作服出來相親都加分,就像現在脖子上掛著阿里、騰訊工作牌的程序員們一樣。”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幾天前,鐵馬發現阿里司法拍賣平臺上居然出現了國內老牌家電企業新飛電器的信息: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其中,河南新飛電器/家電/製冷器具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權將於本月28日公開拍賣,起拍價4.5億元。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另外,河南新飛電器名下部分土地、房產及建築將於7月5日開始拍賣,起拍價1.15億元。

新飛冰箱是真的破產了!

早在2017年底,別的品牌都在如火如荼進行雙11促銷時,一個巨頭的身影顯得尤為落寞,它就是曾經的我國冰箱 “四朵金花”之首:新飛冰箱。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截至2017年10月31日,面臨市場競爭和下滑,河南新飛製冷器具有限公司、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河南新飛家電有限公司在過去幾年出現持續虧損。雖然外方股東給予大量的資金和支持,還是無法徹底挽回公司面臨市場的挑戰。迫於資金鍊壓力,公司目前停止生產活動。”

這一則重整說明書打破了家電界的平靜,將曾經的巨頭新飛冰箱重新拉回了人們的視野。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此時的新飛冰箱,工廠已經停工,廠區內除保安外已處於無人狀態,倉庫和車間均貼上封條,早已沒有了當年的輝煌。

縱觀曾經的“四朵金花”,海爾還是以前的海爾,佔據國內冰箱市場份額第一已有多年;容聲被海信收購,品牌逐漸被弱化;美菱這些年雖然很努力,但市場難有大的拓展,反而被後起之秀美的超越。

新飛為什麼會“折翼”?讓我們重新聚焦30年前。

新飛的“起飛”

20世紀80年代,結婚的三大件由“手錶、自行車、縫紉機”變遷到了“冰箱、彩電、洗衣機”,那時人們對冰箱的需求十分“迫切”,市場還處於供不應求的“買方市場”。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從1983年到1988年,全國冰箱市場銷售量從25.0萬臺迅速擴大到了733.5萬臺,年均擴張率高達96.6%,幾乎每年翻一番,其中1988年一年就擴大了323.2萬臺。

冰箱市場進入迅速擴張的同一時期,1984年,在創始人劉炳銀率領下,新飛由一家小型地方軍工企業轉型造冰箱。

據說,新飛還曾效仿海爾,為了加強品質管理,當眾砸毀了1400臺不合格冰箱。所以新飛逐漸成為中國家電製造業的一張國際名片,1992年,新飛冰箱還曾“插上翅膀”作為國禮隨領導人出訪。到了1996年,新飛大批量推出了雙綠色無氟冰箱,成功拿下了中國冰箱品牌的前三強,市場份額一度直逼20%,到達巔峰。

要知道,那時“董小姐”的格力還沒開展冰箱業務,中國市場也沒有西門子、三星、伊萊克斯什麼事。

當年新飛在冰箱界的地位不亞於今天蘋果在手機界的地位,就是“質量過硬”代表。鐵馬隨手一截今天新飛冰箱破產微博下的網友評論,大家還是在感慨新飛“品質過硬”,甚至用戶覺得,新飛破產是因為“質量太好了,舊一直不壞所以賣不出去新冰箱了”。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真的是表面上看到的這樣嗎?鐵馬又對新飛冰箱的一生進行了更深入的“挖掘”。發現新飛歷經了三大“劫難”,最終沒有“渡盡劫波”。

第一劫:“洋管理”失控

由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冰箱的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一些跨國公司密切關注中國電冰箱市場,並開始著手以合作、合資、合併收購等形式進入中國市場。

新飛,就是第一批被“盯上”的企業。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1994年,河南新飛集團和新加坡豐隆電器以及新加坡豫新電器三方合資,成立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其中新飛集團佔49%股權,新加坡兩方分別佔45%和6%。

新加坡豐隆集團創立於1963年,旗下共有11家上市公司,同時豐隆集團也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產和酒店業投資發展商,旗下公司在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多國上市。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合資當年,新飛投產一條新的無氟冰箱生產線,冰箱產量從36萬臺上升到100萬臺以上,稅後淨利潤達到3.15億元,所有股東在以後的3年全部回本。

這樣的輝煌維持了不到10年,2005年下半年由於市場份額大幅下滑,當地決定將39%新飛電器股權以5.1億元出售給新加坡豐隆亞洲,於是豐隆集團控制了新飛電器90%的股份。這就導致了新飛集團在合資公司新飛電器中的高管不僅失去了經營權,而且還由決策者變為參與者。

據相關媒體報道記載,在數年前的採訪過程中,多位新飛員工均認為,新飛的衰落以及員工與管理層的對立,均始於2005年豐隆入主。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最尖銳的矛盾就是,新加坡方面不太認可中方員工。

據報道,在控制新飛之後,新加坡方面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空降管理人員。幾年時間不到,新飛的中層管理人員從改組前的不到100人增加到了三百多人,這些空降的管理人員對於新飛的情況和市場的實際狀況其實瞭解有限;再加上管理人員很少去車間、生產線參與一線生產活動,直接的結果就是員工和領導之間的溝通有限,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出現阻礙,管理逐漸失控。

“豐隆集團沒有很好地保留新飛原來的高管團隊和技術骨幹,導致這些人才流失,從而使新飛在經營管理上越來越不完善。”業內人士評價道。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在2005-2017年這12年的經營過程中,豐隆集團與新飛員工之間由於文化衝突,出現越來越深的隔閡。

2017年4月3日豐隆亞洲在新加坡證交所發佈公告從新飛撤資。豐隆亞洲稱,新飛自2011年以來持續虧損,隨著中國整體產能過剩以及競爭加劇,新飛近年來的表現進一步惡化。過去的兩年中,新飛分別在2016和2017年出現了1.207億新加坡元和1.285億新加坡元的稅後淨虧損。

顯然豐隆集團已經無能為力,新飛也從此進入了“窮途末路”。

第二劫:小家電租牌拖累終成雜牌

新飛向來以冰箱、冰櫃等大家電出名,但新加坡高層收購後,由於管理層失調,新飛的發展方向始終不明確。

有業內人士分析,新飛面對家電行業的每一個趨勢,都是採取的跟隨戰略。創新跟不上,品質跟不上,售後也跟不上,大家都進場了瓜分完畢,新飛才準備進場。

看著逐漸崛起的小家電行業(實際當時小家電的競爭已達到白熱化),在不具備小家電技術、工藝和人才的前提下,新飛盲目跟隨進入小家電行業,自此負面新聞不斷,質量安全事故頻發,透支品牌誠信。比如山西電視臺和質監局就曾曝一款新飛電飯煲存嚴重質量問題。

另外,新飛公司的衰敗還與在小家電界混亂的品牌授權有緊密聯繫。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據媒體消息,在2017年3月召開的全國小家電展銷會上,3家公司同時代表新飛公司前來參展,還宣稱各自均持有新飛商標的使用權。

除冰箱外,其他家電品類的新飛品牌使用權都對外租賃,用於賺取品牌使用費。

目前家電市場(特別是小家電市場)的貼牌情況已經十分普遍。很多企業雖有自己的品牌,但為了降低成本和迅速擴大規模,這些企業往往選擇找廠家貼牌生產,但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表面上看,將品牌授權給多個企業,短期內會受益,但如果沒有一套嚴格有效的監督機制,長遠看來對品牌的健康成長不利。

新飛在“租牌”後,其小家電頻頻登上質量黑榜,透支的是整個新飛品牌的誠信,勢必會影響到新飛品牌下的其他品類。最終,新飛也逐漸被主流名牌淘汰,淪為“雜牌”。

第三劫:“舶來品”衝擊

2000年前後,以新飛、海爾、容聲、美菱為主的四大品牌佔了全國冰箱市場的65%以上的份額,國內冰箱企業一度幾乎可以不用考慮來自國際品牌的威脅。

雖然整個冰箱市場的運行看似大體平穩,但是實則“暗潮湧動”:

從2000年前後開始,伴隨著冰箱產品升級換代步伐的加快,洋品牌憑藉其技術優勢,悄無聲息地展開了對國內市場的反撲。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2002年上半年,伊萊克斯、西門子、三星等洋品牌市場份額達25%,其中,伊萊克斯在冰箱市場的月度零售份額一度竟位居三甲,這些事實都明確無誤地表明瞭國際品牌已經開始大舉反撲的國內市場的嚴峻現實。

在功勞簿上“高枕無憂”的新飛並沒有意識到我國冰箱行業所面臨的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正在不斷增大,反而著眼於小家電的“內鬥”。 最後漸漸被大浪淘沙甩在沙灘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新飛冰箱的破產,給家電行業敲響了一記“警鐘”。

別了!新飛冰箱,又一個巨頭跌落懸崖

目前,我國的冰箱市場的需求主要是以更新換代為主,每年的銷量波動不大,需求較之其他市場也比較疲軟。

例如,2017年冰箱市場銷量達3376萬臺,同比下滑0.6%,冰箱銷售額為939億元,同比增長微弱。

冰箱行業目前正在努力的進行“上山”(努力佔領高端市場)、 “下鄉”(從低端向農村擴展)、“出海”(把握海外市場)的策略,來對抗相對低迷的市場。

新飛冰箱,曾經輝煌“四朵金花”之首已經凋謝了。

它的失敗啟示錄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可惜”。我們更應該清醒的明白:不論什麼行業,都應該居安思危,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不是永遠的,市場中有著許多的“二八定律”,前20%的你不努力,後備的80%可以輕易替代你。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危機與未來,哪個會先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