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三劍客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1

1980年5月18日,那是一個平靜的星期天,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了一枚運載火箭,並宣佈獲得了圓滿成功。

這枚運載火箭在高空中順利完成了火箭級間的分離、發動機關機和火箭頭體分離等一系列程序,精確地沿著預定軌道飛完全程,劃過一道完美的曲線,最後在預定區域準確入海。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當時並不發達的資訊傳播,但還是讓西方世界震驚了。

因為大家都很清楚,所謂的“運載火箭”就是“洲際彈道導彈”。後來,消息解密了,這是一個讓世界為之“虎軀一震”的大國重器:這枚被軍方稱作“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洲際戰略導彈,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擁有遠程洲際彈道導彈的第三個國家。

“東風怒放,烈火噴萬丈。驚弦霹靂周天蕩,威震大洋激浪。莫道生來多難,更喜險關競攀。今日雕弓滿月,敢平胡馬狼煙。”得知發射成功的消息,很多老兵熱淚盈眶,時任國防科委主任的張愛萍上將揮毫寫下這首《清平樂》。

這種從研製核彈,到研製火箭,再到威脅力巨大的洲際導彈的完全切換,再到經濟建設,後來被鄰國的一位“最牛80後”學習到了,並且開花結果了。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今天,正是這位“最牛80後”,在新加坡與大洋彼岸的一位“40後”總統,進行了長達10秒的歷史握手。

那年,南邊的邊境自衛反擊作戰還在激戰中,很多年輕的指戰員勇敢地趕赴兇險惡劣的灌木叢林地帶,為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那個年代年富力強的骨幹們都憋著一股氣:“沒有一根打狗棍,怎麼教訓惡狗?”拼出洲際導彈,為了前線將士們,也為了中國人的骨氣。

就是從1980年開始,誕生了首批“80後”,他們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正是這批“80後”,如今已經遍佈在社會各個領域。

在地方,“80後”從普通科員到廳級國家幹部,從普通職員到萬億大佬,比比皆是;在軍隊,“80後”從基層排長到師旅級幹部,從中尉到大校,這個驚人的跨度,讓每一個身在其中的“80後”都感動震撼、撕痛和百感交集。

2

1981年6月,中央軍委發佈命令,而這道軍委的命令,只為一名戰士。這名戰士被授予“捨己救人的好戰士”榮譽稱號,並追記一等功。他叫孫家進,曾是青島警備區某團一連班長。

半年前的初冬時分,在膠南組織民兵手榴彈實彈投擲時,一名民兵不慎將拉弦的手榴彈掉落在身後,孫家進奮不顧身地衝上去救險,瞬間手榴彈爆炸,民兵脫險了,而他卻壯烈犧牲。時年22歲。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也就是在1981年,當時的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共同向各部隊頒發了《軍人誓詞》,要求全軍從1981年起新兵入伍後都要舉行入伍宣誓。這其中的誓言有一句為:“為了保衛祖國、保衛四化建設,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英勇善戰,爭取勝利。”

這年,“天府之國”的成都出生了一個小男孩。5歲的時候,學會毛筆字的他,用剛正的字體寫下:“一日千里”“少年立志莫負春光”等遒勁大字,並留下了一張張意氣風發的合影。

不知當時的他,是否會想起長大後駕駛閃電般的戰鬥機?也許這位小男孩後來也沒意識到,他會成為當今十分年輕的“80後”師職幹部。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而他的名字,十分霸氣,名字與殲擊機的拼音縮寫契合——“蔣佳冀—JJJ—殲擊機”。這位當時最年輕的“金頭盔”獲得者,一拿“金頭盔”就是三屆,一副一流“劍客”的作派。

不過,大部分不知道,這個“80後”師職幹部,格外向開朗,眼神清澈內心敞亮,當上了一旅之長後心事漸重,憨厚一笑尚露6齒;熱衷最新最潮的電子科技產品,還理過風靡一時的“莫西幹”髮型,當然很快自覺不太適合軍營風格主動恢復成了標準平頭。

籃球、足球、拳擊、游泳、慢跑樣樣落不下他,就算現在任務多擔子重,脫下背心,還有六塊“精幹”腹肌分外搶眼;擠出來的一點點業餘時間,練毛筆字、攝影採風……一個典型的活力“80後”麼!

3

1988年,陽春時節,陳偉文率中國海軍編隊奔赴南沙前,曾接到這樣一條令人糾結的“指令”: 不主動惹事、不首先開槍、不示弱、不吃虧、不丟面子,如敵人登礁必須驅趕。即“五不一趕”。

1988年3月14日,越軍海軍604、605號運輸船和505號登陸艦悍然竄到赤瓜礁海區進行挑釁活動,並派出43名海軍人員強行登上赤瓜礁。越軍無視中國考察人員的警告,首先使用衝鋒槍向中國島上人員開火,打傷中國考察人員。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陳偉文和戰友們痛擊越軍。擊沉越南海軍604號運輸船,擊傷605號運輸船和重創505號登陸艦,收復6座島礁。一場碾壓式的勝利就此產生。

正是1988年,一名叫趙勇的男孩出生了。2014年6月從裝甲兵工程學院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海軍陸戰隊某旅任排長。這樣的任職經歷,讓他對“3.14海戰”印象深刻,而參加“9.3閱兵”為他的軍旅加分。

我們並不是十分清楚,趙勇是否提升了。但在基層,1986-1989年的“末代80後”,還有大批活躍在排職崗位,或者副連職崗位上。那些中流砥柱的士官骨幹,也都處在這樣的“大齡青年”的行列。

他們處在“30而立”至“40不惑”這樣的負重前行區間,有的人職位還很“稚嫩”,但年齡不再“稚嫩”;有的人已經毅然轉身,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大潮;有的人成為群體中的“佼佼者”,但仍被打上“年輕幹部”的標籤。

這種差異,並不亞於深不見底的馬裡亞納海溝。

子女就學、轉業安置、住房問題、職務晉升、婚戀問題……每一個問題都讓“80後”重壓如山。

“80後”的他們,被這個世界摔打、歷練,他們的心境是複雜的、斑斕的,可是,很多人依然懷揣著美好的初心。

4

80年代初,那場曠日持久的邊境作戰並未結束。

一支部隊有次走到一條狹窄的公路,戰士擠作一團互不相讓。一個自稱師長的人站出來維持紀律,結果沒人聽他的,因為都穿著一樣的軍裝、沒有明顯的標識。這讓遠在北京的老帥們覺得,該結束沒有軍銜的現狀了。

當年,起草《軍官服役條例》的人在最初的草稿中還是寫上了元帥和大將的設置方案,最後那位“三起三落”的老帥一錘定音:“和平時期的軍銜等級要設得簡單一點,最高設到上將。”

於是,新起草的軍官軍銜條例對1955年軍銜等級設置作出調整:取消元帥、大將和大尉軍銜,軍官軍銜設置變成3等11級。而1988年開始陸續配發部隊的“87式”軍服,讓這支部隊煥然一新,也讓這支部隊涇渭分明,在等級上。

我們可以不相信出生論,但出生於80年代的孩子不可能不受80年代那時的父母的影響。在那個改革衝擊、交織零星戰火、軍隊開始涅槃的鉅變時代,“80後”父母們對80後寄予了很多的期望:從軍報國、獻身國防,也有很多人看重了那些“涇渭分明”等級:追名逐利,正常尋常。

然而,那位“最牛80後”卻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1995年時,12歲的他攀附在話劇木架上。那年,他正在瑞士一家國際學校留學,當時的學費一年約16,000歐元。小夥伴們說,他喜歡看漫畫及美國電影,例如《侏羅紀公園》,他還喜歡獨自哼《油脂》裡的歌曲。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80後走向前臺成為中堅:從少尉到師職,再到他

今天,歷史性的會談結束後的工作午餐。菜單中沒有漢堡,但有揚州炒飯。也許以後人們要對這名“最牛80後”加上一條愛好:喜歡揚州炒飯。

這麼多“80後”的特質,他都有。如今,他成了頂尖的、活躍在世界政壇上的“最牛80後”。

今天,在新加坡,“最牛80後”對著一名西方大國的“大財主”式的總統說:“歷史拖了我們的後腿,但我們今天排除萬難來到這裡。”睿智、氣質,可見一斑。

相比剛剛站在高考同一起跑線的“00後”,“80後”的人生早已分眾、差異,從少尉到大校,從排長到鄰國的“元帥”…大多數人拼搏著、戰鬥在平凡的崗位上。

“80後”,不一定會越來越成功,但一定會越來越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