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十幾歲的失戀,都是成長的經驗嗎?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種說法,說我們應該感謝這段特殊時期,因為它讓我們更加堅強。

我就很納悶了,這感覺就像是打遊戲被對方致命一擊,還得感謝他的“提點”;談戀愛被渣男劈腿,還得向他“鞠躬致敬”。

生活中需要我們感恩的地方太多了,真沒必要抱著傷害談感恩。


01.不是必然,但是必須?

如果你談過戀愛,也失過戀,可能對這句話一點都不陌生:

“二十多歲啊多失戀幾次,不是必然的,但是必須的,都是成長的經驗。”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想微笑著問,這樣的經驗你願意多要幾次嗎?

去年有一部很好看的韓劇《浪漫的體質》,對失戀的描寫非常到位。

女主真珠,用七年時間跟男朋友上演了“幾千年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虐戀的結局,她的朋友在“旅館”看到了她的男朋友。

二十幾歲的失戀,都是成長的經驗嗎?

另外一個女主韓珠,是校花級的人物,一心好學,拒絕了很多優質男孩的求愛,卻敗在了一個搞笑男孩的手裡,不僅被騙走了心,而且意外懷了孕。

當她辛苦把孩子生下來,搞笑男孩就非常搞笑地提出了離婚,說這一切不是他要的生活,還留下了全劇最無恥的金句:“韓珠,你的幸福為什麼要問我?”

二十幾歲的失戀,都是成長的經驗嗎?

痛,都是真真切切「打」在心裡的。誰說痛得越深,就離未來的幸福越近?

如果要我感謝這樣的傷害,承認這些傷害是“必須”的,真對不起自己失戀時哭過、熬過、撕心裂肺過的每一個大夜。

02.成長,只是結果的一種

傷害能讓人成長嗎?憑心而論,能。

為了從那個低谷裡爬出來,人必須得成長。每天強迫著自己打起精神,在心裡跟自己說上一萬句“我可以”,遇到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敏感地縮回去,自我同情算不上,自我保護是一定學會了。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從長夜中醒來。

《浪漫的體質》還有第三個女主恩靜,她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認識了男友,他們是一對靈魂伴侶。

就在他們準備結婚的時候,男友查出了癌症,沒過多久就去世了,跟她生死永別。

二十幾歲的失戀,都是成長的經驗嗎?

恩靜本想自殺,萬幸被弟弟救下。那之後的幾年,她出現了嚴重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一直跟幻覺中的男朋友對話,時不時就開始自言自語。

傷害能讓人成長,但“成長”只是結果,且,只是結果的一種。

能走出來的都是王者,走不出來的青銅有誰關心?說一句“陽光總在風雨後”,但很多人就停在了颱風氣候。


二十幾歲的失戀,都是成長的經驗嗎?

我身邊有一姐們,當年連續兩年考研失利,沒有實習也沒有找工作,全身心投入複習了兩年,卻沒有得到好結果。

成績出來的時候,她什麼怨言都沒有,只是一直跟朋友重複:“唉,浪費了兩年。”這句話,她一說就是五年。

這五年,她在意自己的每分每秒,只要一天無所事事,她就感覺在浪費人生。我們勸她不要把自己繃得太緊,但最近2020考研成績公佈,她還在說“人啊,真不能浪費時間。”

失敗是不是成功之母,我不知道;失敗的傷痕沒那麼容易痊癒,每個人身上都清清楚楚。

03.不可以更幸福嗎?

薛兆豐教授有一篇文章,講經濟學中的“破窗理論”。

這個理論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熊孩子把窗戶打破了,窗戶的主人必須去買窗戶,刺激了窗戶的生產;窗戶的製造商拿到了錢,去買麵包,又刺激了麵包的生產……於是破窗理論的支持者就得出了一個結論:“有破壞才有進步,破壞本身是好的。”

薛教授對這種理論提出了質疑,他說:

“如果窗戶沒有被打破的話,這戶主人所擁有的資源,其實可以拿來做其他生產,可以帶來更多的財富。這是我們不容易看見的。”

二十幾歲的失戀,都是成長的經驗嗎?

就像我們今天一開始說到的觀點,災難和傷害的確讓人類更加堅強。

但多想想,一定要通過痛苦傷害,才能變得更好嗎?如果沒有這些痛苦傷害,我們難道不會比現在更幸福?風雨之後見到了彩虹,就要為了彩虹去找風找雨嗎?

這是一個問號,我們不能因為奇怪的“樂觀”,忽視了這個問號。


這個年紀的我們,大多數都接受過挫折教育,那些耳熟能詳的名人名言,被一次次地寫在作文裡。

像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陽光總在風雨後”,什麼話都是,說多了,味道可能就變了。

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習慣性寬慰自己一句“學習了,成長了”;久而久之,看到別人被按在地上摩擦,也習慣不走心地安慰一句“當學習吧,當成長吧”。

到最後,漸漸不再警惕傷害,甚至把一些對其他人的傷害,披上“為你好”的羊皮。

人類的悲憫之心,不應該建立在對痛苦的共鳴之上,而不是對傷害的盲目樂觀嗎?

傷害就是傷害,那些痛都曾真實地發生,只希望每個人都能正視。

如果你走出來了,笑一笑,不必感謝;如果你沒走出來,盡情哭,不會丟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