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默克爾第11次訪華 新形勢下深化中德合作

在與默克爾的會談中,習近平表示,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堅定倡導多邊主義,向國際社會發出更多明確、可預期、提振信心的信息,推動國際形勢朝著穩定和有利於各方的方向發展。

德國總理默克爾於5月24日開啟為期兩天的對華正式訪問。這是默克爾連任以來首度出訪中國,也是她擔任總理以來第11次訪華。在貿易保護主義勢頭強勁的當前,德中如何深化合作將成默克爾此訪的重要議題。

當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默克爾的會晤中強調:“中德兩國要做合作共贏的示範者、中歐關係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這應當是雙方下階段推進兩國關係共同努力的方向。”

默克爾第11次訪華 新形勢下深化中德合作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默克爾舉行會談時表示,希望德國企業搶佔中國擴大開放的先機,實現互利共贏,並且中國願同德國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在中東歐先行先試。默克爾稱,願意擴大德中貿易投資合作,願意與中國加強在國際事務上溝通協調。

“近段時間以來,中德關係有些缺位,默克爾來華就是要讓兩國關係發展重拾動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雙方既要尋找合作面,也要管控分歧和矛盾。在當前的形勢下,默克爾在很多問題上都需要中國的支持,包括經貿摩擦、伊核問題、朝核問題等。

習近平對默克爾表示,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堅定倡導多邊主義,向國際社會發出更多明確、可預期、提振信心的信息,推動國際形勢朝著穩定和有利於各方的方向發展。默克爾回應道,在當前世界形勢發生很大變化的背景下,德中兩國要加強在國際事務中溝通協調,密切在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框架內業已富有成效的合作。

除了訪問北京外,默克爾還將到訪深圳。她將在那裡出席德國商會一個創新中心的開幕式,並參觀西門子工廠和一家中國創新型公司。她在來華前拍攝的視頻中說:“中國的經濟開放從深圳起步,所以我十分有興趣訪問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默克爾訪問深圳體現了德國參與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積極態度。中德在數字化、新能源企業、無人汽車等領域合作空間廣闊。據悉,有近20位重量級德國企業家陪同默克爾訪華,這些企業銷售額高達5500億歐元。

中德支持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李克強在會談時表示,中國和歐盟是世界上兩支重要力量。中方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方願同德方共同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默克爾表示,德方願為促進歐盟同中國關係的發展做出努力,支持推進歐中投資協定談判,希望儘早取得積極進展。

默克爾此訪正值美歐瀕臨貿易戰的緊要關口。美國給予歐盟的鋼鋁關稅臨時豁免將於6月1日到期,但雙方仍然無法就削減對美鋼鋁出口達成共識。而在當地時間5月23日,美國又宣佈啟動進口車232調查,可能施加高達25%的關稅。此舉再次激怒歐盟。

默克爾第11次訪華 新形勢下深化中德合作

在會談中,默克爾表示,“德方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自由貿易規則,在這一點上我們與中方意見完全一致。德中合作將為世界和多邊秩序做出積極貢獻。”她還在會晤後的記者會上強調,“歐盟應該獲得美國鋼鐵關稅永久豁免。”

崔洪建認為,儘管中國與美國似乎階段性地解決了貿易問題,但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任重道遠,中德在這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關切,因為雙方都是製造業大國、出口大國和主要的順差國。2017年,德國連續第二年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順差國。

“只要特朗普繼續以打擊順差國為目標,那中德都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崔洪建指出,在對美貿易問題上,中國、德國和歐盟都不應該有偏安的心理,可以各自與美國展開談判,但也要共同維護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秩序。

在與默克爾的會談中,習近平表示,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堅定倡導多邊主義,向國際社會發出更多明確、可預期、提振信心的信息,推動國際形勢朝著穩定和有利於各方的方向發展。

中方承諾嚴格保護知識產權

中德建交46年來,兩國經貿合作飛速發展。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經商處公使銜參贊王衛東指出,1978年中德貿易額僅有16.8億美元,2017年增長至1681億美元,是1978年的100倍。“中德雙邊貿易額是中國與英、法、意三國貿易額的總和,佔中歐貿易總額的近三成。”

如今,德國是中國在歐盟內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已經連續兩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伙伴。經中方統計,2017年雙邊貿易額為1681億美元,同比增長11.1%。其中,中國對德國出口額為711.4億美元,同比增長9%;進口額為989.5億美元,同比增長12.6%。

此外,德國還是歐盟對華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截至2017年底,中國累計批准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項目9781個,德方實際投入297.2億美元。德國在華主要投資領域為汽車、化工、發電設備、交通、鋼鐵、通信等,大部分為生產型項目,投資金額大,技術含量高。

在這些亮眼的成績背後,德國也對兩國的經貿合作出現了一些不滿。崔洪建認為,德國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民粹主義情緒。他們的主要關切是,中德都是製造業大國,出口結構相似,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勢頭強勁,未來將對德國構成挑戰。因此,德國要求中國對等開放,用公平的方式與德國競爭。

官方發佈的新聞稿顯示,兩國領導人在24日重點討論了經貿合作議題。李克強表示,中方在自動駕駛、人工智能、車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持開放態度,將嚴格保護知識產權,願與德方在上述領域加強合作。默克爾表示,德方非常願意與中方共同開發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等技術,希望中方為此提供更多便利。

汽車是中德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戴姆勒、大眾和寶馬公司幾乎佔據中國近一半的汽車市場。中國近期宣佈了多項市場開放措施,包括: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放開合資企業股比限制,以及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分析認為,這些政策將利好德國企業。

德國出現某種保護主義趨勢

在默克爾來華前夕,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在接受《斯圖加特日報》專訪時明確指出,中方認為德國出現了某種保護主義趨勢。德國聯邦政府收緊了《對外經濟法》中有關外資審查的規定,現在又努力將其推廣至歐盟層面實施。

依據德國2017年7月發佈的新規,外資企業要收購一家德國企業超過25%的股權並涉及“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運營,如水電、電信和醫院等,德國經濟部將進行收購審查,並有權否決相關交易或對其提出限制條件。2017年,德國政府審查的所有交易中超過1/3來自中國。

“事情的起因是機器人企業庫卡的併購案。庫卡的情況如何呢?庫卡目前獲得了來自中國的大量訂單,完全打開了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渠道,發展前景很好。這就是一種雙贏的局面,這有什麼不好嗎?”史明德說。

在美的宣佈要約收購庫卡後,德國自2016年起越來越擔心中國買空德國的核心技術。受此影響,當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擬收購德國芯片廠商愛思強時,德國經濟部以交易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為由,在出具“無公共安全疑慮”證明後又收回,導致交易重新審核並最終流產。

“我們經常想,德國能否相應地將銀行也向中國投資者開放,或者在其他領域允許中資擁有更大的參股份額。”史明德說,“當我看到吉利集團收購戴姆勒公司10%股份就引起如此大的反應,我就開始懷疑。中國正在繼續開放,但我們擔心德國已經打開的大門會關上。”

對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史明德進行了批駁。“德國30多年來在華投資已超過800億歐元。中國5年前才開始在德投資。我們從零起步,因此增速快,但從數量上看,中國在德國投資只佔德國在華投資的十分之一,僅佔所有在德外國投資的0.3%。”

近期,德國甚至準備進一步收緊對中資併購交易的審查。據德國《萊茵郵報》披露的一份德國經濟部內部文件,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希望“更好地保護德國公司免受中國投資者的影響”,要求將之前中企收購德國公司股權的審查線,從25%降低到20%、15%甚至10%,以限制中企購買德企股份。

儘管德國政府的神經越繃越緊,依然有中國企業在德國成功斬獲優勢資產。今年4月,德國經濟部批准了中國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德國航空航天供應商科特薩公司的收購。據德國《商報》報道,此次收購金額大概在1億到2億歐元。這是中國投資者自2016年7月以來首個被德國經濟部批准的核心技術收購案。

德國家族企業成為潛在投資標的

“2010年是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的一個分水嶺。”畢馬威德國中國業務部負責人王曉丹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在此之前,中國企業在德國與併購相關投資不超過30家,主要發生在製造業,併購對象體量較小,且包括相當一部分破產企業,中國投資者以國企居多。

王曉丹說,進入2010年後,隨著全球經濟逐步復甦,中國在德投資熱情增加,投資者範圍擴大到國企、大型民企以及財務投資者,投資的領域進一步擴大,併購對象包括眾多德國著名品牌,投資金額進一步提高,湧現出很多幾億歐元的案例。

“2015年,中國在德國乃至整個海外市場的投資進入井噴式增長階段。”王曉丹指出,在 “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驅動下,中國企業的併購領域從傳統制造業向醫療、金融服務、自動化等行業蔓延,其中,高端機械製造、醫療技術、汽車和電子行業尤其受關注。

至於德國的投資機遇,王曉丹指出,德國有很多家族企業是各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其銷售額幾乎佔了德國銷售總額的一半。但考慮到後繼者的經營能力及意願等問題,有些企業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相當一部分德國中小企業正在尋求擁有相關行業的長期戰略投資者”。

“德國家族企業十分願意與中國投資者接觸。”究其原因,王曉丹認為,傳統家族企業的利潤有限,較難通過上市或貸款募集外部資金,而中國企業雄厚的資金恰可以彌補這一短板。另外,德國中小型企業的市場滲透能力有限,難以憑一己之力打開中國市場,而與中國企業聯手則可以發揮協同效應。

當前,德國企業已經展現出對中國市場較高的依賴度。“據統計,300萬家德企平均7%的銷售額、30家德國DAX指數企業平均15%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在汽車、化工、機械等行業,中國甚至超過德國本土,成為德企在全球最重要的銷售市場。”王衛東說。

“企業傳承的節點,正是投資家族企業的最佳時機。”王曉丹說。調查顯示,銷售額約為1000萬歐元的5000多個家族企業將在十年後面臨傳承的問題;銷售額大於5000萬歐元的700多個家族企業將在5年後面臨傳承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 鄭青亭 北京報道

(編輯:辛靈,如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