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儋州山歌調聲田園的耕耘者——唐寶山

儋州山歌調聲田園的耕耘者——唐寶山

圖為唐寶山正在表演山歌劇。 記者 黎有科 攝

據《今日儋州》消息唐寶山是儋州山歌調聲表演者,他雖然沒有白鬍掛頷的風度,卻有那種鶴髮童顏的相貌,一跟別人談起山歌,他總是那麼津津有味,有時還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劃著。

作為儋州山歌調聲的表演者和傳承者,唐寶山在這樣一個大眾熟知的領域辛勤耕耘二十多年,一直承擔著守護儋州“傳家寶”的重要角色。他行走於儋州各鄉鎮田園鄉土間,用歌喉盡情演繹儋州文化和人文風情,二十多年如一日,架起傳統文化與民眾間的橋樑,讓山歌調聲這朵藝術之花盛開在儋州千家萬戶。

守護本土文化 傳承山歌調聲

記者見到唐寶山時,他正在光村中學指導《一個戒毒人的故事》歌劇表演現場佈置,雖年過六旬,但精神矍鑠。

“儋州山歌調聲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有著儋州人獨特的智慧情感、人文血脈以及審美情趣。”談起對儋州山歌調聲的喜愛,唐寶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在儋州,提起唐寶山,幾乎沒有人不認識他。每逢春節來臨,人們到商場購買年貨時,有一樣東西非買不可,那就是唐寶山的山歌劇影碟。正月期間,倘若你到鄉下的村邊或小巷行走,你會發現,唐寶山演唱的山歌聲浪此起彼落,天真的孩子們在玩耍中,嘴裡還唱著剛剛學會唐寶山的經典唱段。可見,唐寶山的山歌劇已融入儋州這塊熱土裡。

在調聲的傳承與發展中,唐寶山做出了突出貢獻。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創辦儋州山歌劇團,將民間性音樂融進了傳統調聲之中,成為首個用調聲演唱山歌劇的民間藝術家。上世紀60年代,在採石場砸石頭時,唐寶山的調聲、山歌已經很出名,周邊村莊的人經常過來和他“對調”,一比高下。調聲讓枯燥勞累的日子陡增了樂趣,由於他的調聲幽默風趣,廣受附近村民喜愛。

上世紀70年代,唐寶山開始了山歌調聲的創作和編劇工作,成績顯著。1976年在儋州北部大寨辦山歌隊任總編導期間,編寫山歌2000多首,在當地城鄉巡迴演出160多場,深受群眾歡迎和追捧,獲群眾贈送錦旗130多面。

1980年成立唐寶山歌劇團後,唐寶山就更忙了。在結婚、祝壽、搬遷、子女上大學等喜慶之日,請一個調聲隊來演出,已成為了儋州人的一種傳統。如果能請到唐寶山歌劇團,聽唐寶山編排的調聲、山歌,那是要吸引很多鄉親朋友前來助興的。

唐寶山編寫儋州山歌劇,總是把最熟悉的故鄉人物、新近發生在身邊的事放進作品裡,他知道鄉親們愛看些什麼,他知道哪些語言能讓人笑破肚皮,他知道哪些唱詞能讓觀眾眼裡含著淚花。

“從年幼到現在,唱山歌是我生活的樂趣,令我痴狂。我們要代代傳承好這些儋州獨特的民間文化遺產。”唐寶山說。

弘揚主旋律 傳播正能量

“儋州自古歌如海,民歌催得百花開,人人都是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臺。”儋州自古素有“詩鄉歌海”之稱。從儋州山歌中演變而成的調聲這一民歌藝術深深融於百姓生活,成了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近年來,唐寶山又將這一古老民歌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用調聲促進文化發展,讓小調聲唱出了大和諧。他以生活中普遍的案例為題材,用調聲來唱《遵守交通的八項準則》,這種用調聲來宣傳法律政策的方式深受儋州群眾的歡迎。

不僅如此,唐寶山歌劇團還協助政府部門,進行各種宣傳、發動工作。2017年其創辦的“唐寶山歌劇團”受邀圍繞儋州市各個鄉鎮舉辦二十場的巡迴演出,把“十九大”的文化精髓堅定不移的貫徹到廣大的鄉鎮群眾心中,在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普法教育、禁毒宣傳教育等方面做出積極的貢獻。

據瞭解,在唐寶山歌劇團的帶動下,儋州已經發展到了近10家歌劇團,這些劇團編排調聲、山歌下鄉演出,還錄製實景的調聲、山歌劇MTV,在儋州坊間銷售,深受群眾歡迎。

二十幾年的精心經營,唐寶山共編導了近100臺大中小型山歌劇,劇中山歌有10萬首之多,每年演出不少於250場,觀眾多達千萬人次。其中《觀音廟》、《藕斷絲連》、《秦香蓮》、《沒有丹桂的月亮》、《水仙花》、《打工妹》等80多臺大劇倍受觀眾喜愛,國內多家主要媒體曾作過多次報道,僅中央電視臺就兩次跟蹤拍攝該團並作專題報道。此外,唐寶山還帶著劇團的演員還走出省外進行調聲表演,為儋州的民間文化贏得了口碑和榮譽。

記者手記:

從風華正茂到白髮蒼蒼,歲月蒼老了容顏,卻蒼老不了一腔熱血,也從未帶走唐寶山的堅守和熱愛。他從事創作和弘揚儋州調聲山歌文化幾十年,靜靜地耕耘著這一傳統文化的每一寸土地,默默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傳家寶”。

一生只為一件事,從一而終的熱愛到奮鬥創新後的盡吐芳華。從青年暮年,唐寶山篤定畢生信念,持之以恆的堅守,終讓儋州山歌在儋州廣袤大地上薪火相傳。

(記者何萬常 編輯王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