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排浦鎮文青村貧困戶薛石堅發展養殖等產業脫貧 身殘志不短 自強尋富路

排浦鎮文青村貧困戶薛石堅發展養殖等產業脫貧 身殘志不短 自強尋富路

貧困戶薛石堅(中)正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記者 盤寶盛 攝

據《今日儋州》消息每天早上7點鐘不到,排浦鎮昌王村委會貧困戶薛石堅準時起床,來到自己的牛舍放牛上山,清理牛舍後,再割草餵羊,忙完這些,41歲的薛石堅才吃上早飯。

“扶貧先扶志。” 昌王村委會文青村貧困戶薛石堅夫妻就是在扶貧幹部幫扶下成為了有“志”之人。他們不等不靠,充分發揮自身內在動力,通過發展養牛、養羊、跑運輸等產業,脫貧摘帽,讓生活變得富裕起來。

命運多舛未放棄

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的薛石堅夫婦兩人均是三級殘疾人,日子過得十分艱難。說起苦生活,薛石堅顯得有些難為情,他說,“真的很窮,有時候連最基本維持生活都有點難。”看著丈夫如此為難,妻子趙成丹接過話茬說道,那時候窮,我坐月子時,沒有任何營養品補身子。“如今好多了,石堅自力更生,不僅有技術,還肯努力,只要我們努力,日子過得肯定不會差。” “孩子讀書花費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艱難。改變這窮困的現狀,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伸手要。”雖然夫妻倆身體殘疾了,卻從來沒有向貧困低頭。

自力更生尋出路

從一名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殘疾貧困戶,變身為村裡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和運輸能手,在村裡,提起薛石堅,沒有哪個不豎起大拇指稱讚。

“身殘但志不能殘,我們不能總靠政府救濟過日子。” 早些年在朋友的支持和幫助下,薛石堅買回了兩頭種牛,開始了自己脫貧致富之路,積累下了豐富的養殖牛羊經驗,2017年,排浦鎮黨委和鎮政府在走訪中瞭解到薛石堅一家的困難情況後,將薛石堅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並針對薛石堅家裡的特殊情況,精準幫助他們發展扶貧產業。

在鎮委鎮政府的引領下,2017年5月,薛石堅在農村信用社申請到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購買了5頭牛和6只羊,交由妻子飼養。

薛石堅沒有閒著,他另找到了一份跑運輸的工作,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只要僱主一個電話,薛石堅都會勤快的跑去送貨。平均每個月都有2500元收入。有了收入後,薛石堅又把錢投入到養殖產業中,繼續做大自己的產業。

“雖然夫妻倆都是殘疾人,但發展產業的願望特別強烈,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努力改變生活,不願等、靠、要。”提起薛石堅,鄰居羊秋燕的評價是:身殘志不殘,是大家學習的好榜樣。

自強不息奔富路

如今,薛石堅家的牛已經發展到26頭,羊也發展到了11只,再加上薛石堅勤勞肯幹,跑運輸口碑越來好,收入也越來越多,利用空閒時間,薛石堅夫妻倆還養上了雞、種了菜,一家人的生活是越過越紅火。

妻子趙成丹告訴記者,她和丈夫合計著,掙錢就開始著手裝修家裡,把家裡過道泥地升級為水泥地,在購買一些家用電器,讓日子過得更舒服。

雖然是殘疾人,但薛石堅靠自己的雙手給家庭增收,從不主動提要求、講困難,還多次向鎮政府提出退出貧困戶,讓鎮政府幫扶更多貧困家庭。“薛石堅夫妻,這種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撐起了脫貧致富的夢想的精神狀態,非常難得,是村裡脫貧攻堅的先進典型,這種自強不息,勤勞創業的精神值得表彰和宣揚。”村級包點幹部趙三勇說。

雖然現在的日子很忙碌,薛石堅卻忙得不亦樂乎。中午一點左右,就在記者還在採訪的時候,薛石堅接到了運輸老闆的電話,他又如往常一樣開著農用車出門運貨,朝著脫貧致富這條寬闊筆直的康莊大道進發。好日子也正如同夏日清涼的風,環繞在這窮苦不窮志,一心一意要脫貧的小家庭。(

記者何萬常 盤寶盛 編輯熊鐵輝

記者手記:

有一種苦難,叫命運多舛;有一種責任,叫養家脫貧;有一種志氣,叫自立自強。這就是貧困戶薛石堅夫妻的現實寫照。身體上的殘缺,不是他們放棄的理由;脫貧致富的夢想,是他們奮鬥的目標。扶貧先扶志,脫貧先立志。薛石堅夫妻身殘志不殘,不等不靠,自立自強,自食其力幸福相守 ,積極發展養牛、養羊、跑運輸事業,用自己的努力譜寫了一曲脫貧致富的勵志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