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3)

第二章 構建科學合理空間佈局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構建藍綠交織、和諧自然的國土空間格局,逐步形成城鄉統籌、功能完善的組團式城鄉空間結構,佈局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間。

第一節 國土空間格局

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條件,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重點,科學確定新區開發邊界、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和開發強度,形成規模適度、空間有序、用地節約集約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堅持生態優先。將澱水林田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澱、水系疏浚等生態修復治理,強化對白洋淀湖泊溼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態空間的保護,確保新區生態系統完整,藍綠空間佔比穩定在70%。

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建設,不斷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新區遠景開發強度控制在30%,建設用地總規模約530平方公里。

劃定規劃控制線。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加強各類規劃空間控制線的充分銜接,統籌土地利用、環境保護、文物保護、防洪抗震等專項規劃,實現多規合一。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先期劃定以白洋淀核心區為主的生態保護紅線,遠期結合森林斑塊和生態廊道建設逐步擴大。

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耕地佔新區總面積18%左右,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佔10%。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加快數據庫建設和信息化管理,實行全面監測。結合土地整治措施,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確定後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

嚴控城鎮開發邊界和人口規模。劃定起步區、外圍組團、特色小城鎮開發邊界,實行戰略留白,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城市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新區規劃建設區按1萬人/平方公里控制。

第二節 城鄉空間佈局

綜合考慮新區定位、發展目標和現狀條件,堅持城鄉統籌、均衡發展、宜居宜業,規劃形成“一主、五輔、多節點”的新區城鄉空間佈局。

“一主”即起步區,選擇容城、安新兩縣交界區域作為起步區,是新區的主城區,按組團式佈局,先行啟動建設。“五輔”即雄縣、容城、安新縣城及寨裡、昝崗五個外圍組團,全面提質擴容雄縣、容城兩個縣城,優化調整安新縣城,建設寨裡、昝崗兩個組團,與起步區之間建設生態隔離帶。“多節點”即若干特色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實行分類特色發展,劃定特色小城鎮開發邊界,嚴禁大規模開發房地產。

美麗鄉村為新區城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構建一體化、網絡化的城鄉體系。保持自然風光、田園風貌,突出歷史記憶、地域特色,規劃建設特色村落,充分利用清潔能源,建成基礎設施完善、服務體系健全、基層治理有效、公共服務水平較高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用地規模約50平方公里。

第三節 起步區空間佈局

順應自然、隨形就勢,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水文條件、生態環境等因素,科學佈局城市建設組團,形成“北城、中苑、南澱”的總體空間格局。“北城”即充分利用地勢較高的北部區域,集中佈局五個城市組團,各組團功能相對完整,空間疏密有度,組團之間由綠廊、水系和溼地隔離;“中苑”即利用地勢低窪的中部區域,恢復歷史上的大溵古澱,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營造溼地與城市和諧共融的特色景觀;“南澱”即南部臨澱區域,通過對安新縣城和澱邊村鎮改造提升和減量發展,嚴控臨澱建設,利用白洋淀生態資源和燕南長城遺址文化資源,塑造傳承文化特色、展現生態景觀、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淀濱水岸線。

先行規劃建設啟動區。在起步區適當區域規劃建設啟動區,面積20-30平方公里,重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突出創新特色,提供優質公共服務,集聚一批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前沿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金融、總部經濟等創新型、示範性重點項目,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打造韌性安全的城市基礎設施,精心塑造城市特色,形成宜居宜業現代化城市風貌。(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