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四大優勢望成A股“穩定器”機構稱不必過度悲觀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資本市場的衝擊在上週充分體現,原本相對強勢的A股市場也受到拖累,開始出現下跌。

目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勢複雜。一方面,國內防控形勢有好轉趨勢,另一方面,疫情在全球多國仍呈爆發態勢,韓國、意大利、伊朗等國防控形勢嚴峻。

不過,業內人士分析,A股市場在受到國際市場影響的同時,自身也保持著獨立性,受到估值、資金面、經濟基本面、政策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未來,A股本身具備的四大優勢,有望成為行情“穩定器”。

中泰證券認為,為了努力完成今年的增長目標,貨幣政策寬鬆加速,財政會更加積極,房地產政策漸進放鬆。往前看,10年期國債利率有望突破2.6%的低點,流動性寬鬆、政策積極也會推動權益市場的結構機會,尤其是成長方向的新經濟資產,仍將是“資產荒”背景下的長期配置方向,沒有必要過度悲觀。

主板估值低於歷史均值

儘管A股市場近期受到外圍衝擊,且自身自2019年以來整體有較大漲幅,但從估值上看,A股較歷史水平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主板估值上,目前估值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

以主板股票最為集中的上證指數為例,據Wind統計口徑,目前上證指數滾動市盈率為12.44倍(最近12個月滾動市盈率,下同),最近10年平均值為13.83倍。

最近10年間,上證指數滾動市盈率波動較大,2015年牛市期間一度突破20倍,而在2014年5月低至9倍左右。總體來看,目前上證指數市盈率處於最近10年中位數以下。

若將目前上證指數市盈率與更久前的估值對比,可發現更具優勢。數據顯示,本世紀以來近20年的時間裡,上證指數平均滾動市盈率超過25倍。

另外,目前上證指數市淨率為1.32倍,也明顯低於最近10年的平均水平(1.73倍)。

當然,A股市場結構性特徵較為明顯,創業板的估值明顯高於主板。

Wind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創業板指數滾動市盈率為50.85倍,略低於歷史平均水平(51.71倍),但略高於歷史中位數水平(50.19倍)。

內外資不斷注入資金

近年來A股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升。

隨著A股相繼納入MSCI、富時羅素等國際大型指數體系,外資對A股的配置規模總體持續提升,為市場提供良好前景。

截至目前,作為外資買入主力,陸股通累計淨買入A股達1.04萬億元。儘管近幾個交易日陸股通淨賣出,但年內累計淨買入金額仍近500億元。

今年基金髮行和認購均火熱,也給市場短中期提供充足的“彈藥”。

Wind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期計,今年前兩月公募基金共發行149只,發行規模超過3000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此外,A股自然人投資者數量也仍在持續增長,目前已突破1.6億人,市場容量進一步提升。

經濟有韌性 長期仍看好

受疫情影響,中國宏觀經濟短期受到一定衝擊,也一度對A股市場構成衝擊。值得注意的是,這也將會對不少上市公司一季報業績構成壓力,一定程度上會影響A股短期走勢。

今年2月中國採購經理指數受疫情影響較大,製造業PMI為35.7%,比上月下降達14.3個百分點。

不過,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認為,目前疫情得到初步遏制,給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步減弱,企業復工率回升較快,市場信心穩步恢復。

銀河證券研究認為,疫情短期內使得需求“冰封”,對非製造業的衝擊尤其明顯。隨著多地下調疫情防控等級,低風險地區不斷增加,預計非製造業經營活動狀況將逐步恢復。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體量龐大,工業門類齊全,抵禦風險能力較強,經濟具有較強韌性。隨著我國新冠防控形勢的進一步好轉,企業復產復工覆蓋面進一步提升,經濟恢復速度也會較快。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成長前景依然看好。

政策面寬鬆 工具箱豐富

政策層面,中國國內宏觀政策總體寬鬆,政策工具豐富多樣,為資本市場的穩定提供了強勁保障。

比如今年2月,央行就以多種形式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進一步下行。2月3日,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1.2萬億元逆回購操作。2月17日,央行再次公告,當日開展2000億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中標利率3.15%,較此前下降10bp。2月20日,央行再次火線“降息”,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當日1年期LPR調整為4.05%,較上月下調10bp;5年期以上LPR調整為4.75%,較上月下調5bp。

申萬宏源認為,預計年內將以財政擴張,刺激居民消費、穩定基建投資為主要應對政策,貨幣政策料以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定向降準等結構性工具操作為主,維持配合性的信用擴張環境,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央行強調“房住不炒”,存款利率傳導機制模糊,全面大幅降息空間較小。(記者 胡華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