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疫情時期,在家上網課,怎樣孩子控制玩遊戲?智慧父母用這四招

“你可不可以上網課的時候,不要拿手機?”

“不行,我要在群裡看試卷。”

“那晚上睡覺呢?你也是要看試卷?”

“我要聽知識點。”

“你們班的孩子都這樣嗎?一天到晚離不開手機?”

“你幹嘛把我跟其他孩子比?”

“可是,我看到你在玩手機遊戲,並沒有聽知識點。”

“那是因為我作業寫完了,我學習這麼累,你可不可以不要煩我?”

說著說著,女兒就紅了眼圈,本來一家三口在吃飯,女兒摔了碗筷,大聲叫:“你總是不信任我,我都高三了,我難道不會自己管控手機嗎?”

朋友越發不能冷靜:“你能夠管控的話,為什麼每次一提讓你把手機放在外面,你就哭,發脾氣?”

關於上網課與手機的這些事兒,朋友與女兒之間的談話向來就是這樣“火爆”。結局總是不歡而散。

這個春天,孩子們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個寒假。在疫情的籠罩之下,朋友原本以為擁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但現實令她苦惱:作為媽媽,對女兒用手機這件事她耿耿於懷。她想要嚴控女兒用手機的時間,總認為那是影響學習的“洪水猛獸”。

事實上,父母們的這種憂慮和擔心,是如今普遍存在的問題。

孩子在非常時期,少不了要接觸電腦和手機,尤其是在“停課不停課”的當前。很多父母本來一提及孩子玩電子產品就發怵,對孩子玩手遊這件事持反對態度,但電子遊戲真的那麼可怕嗎?

疫情時期,在家上網課,怎樣孩子控制玩遊戲?智慧父母用這四招

對於玩遊戲,父母恐懼,孩子有需求。

父母之所以對電子產品如此介懷,究其原因,是由於從現在的新聞報道來看,只要和電子產品沾邊的事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壞事。比如最近一則新聞,趁疫情隔離期,父母不在身邊,8歲男孩刷爆父母手機裡2張信用卡,總共1萬3千多元錢,都用來充值遊戲了。

玩手機遊戲惹禍,這個小男孩不是首例。早在去年,就有“熊孩子玩網遊花了兩萬多 被罵後離家出走”、“熊孩子玩遊戲 花光患病父親擺攤攢15萬”等等令人震驚的信息。還有那些沉迷於直播的“熊孩子”們。比如廣東11歲女孩用近200萬打賞主播。9歲男孩在快手打賞主播近3000元…

這些孩子因沉迷遊戲和直播,不僅偷刷父母信用卡,還與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有些孩子“遊戲成癮”,出現心理問題……

據我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第三次網癮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城市青少年網民當中網癮青少年約佔14.1%,人數約為2404.2萬。在城市非網癮青少年當中,約有12.7%的青少年有網癮傾向,人數約為1858.5萬。

在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玩電子遊戲,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疫情時期,在家上網課,怎樣孩子控制玩遊戲?智慧父母用這四招

最初,孩子當著父母的面玩手機,會表現得興高采烈:“媽媽,這個解謎手機遊戲很好玩,我每次都能解出謎。”

後來,孩子慢慢長大,發現母親不太喜歡自己玩手機,對自己用手機時間管束嚴格,此時,孩子不是揹著父母偷偷玩手機,就是以“要學習、看試題,聽知識點”為藉口,繼續變本加厲玩手機。

作為父母,有時候明明心裡很清楚孩子的謊言,但一方面無法做到無時不刻盯孩子,另一方面把孩子逼急了,孩子就發脾氣,形成“說也說不得,罵也罵不得”的場面。

但不可否認,遊戲之所以那麼吸引我們的孩子,是因為它不僅能夠給孩子帶來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成就感,還在於它永遠在那裡,滿足著孩子內心的渴求和陪伴。

比如朋友對女兒玩手機這件事很緊張,不想讓女兒用手機玩遊戲或聊天,女兒就找出來各種藉口:“我要看試卷。”再不然問急了,就回懟朋友:“我沒玩手機,我是在學習,高考的是你嗎?你幫我高考去吧。”

事實上,朋友不止一次發現女兒是在跟同學玩手機上的解謎遊戲。這一款手機遊戲在女兒所在班級正流行。

我曾經與朋友女兒聊過天,她說同學都在玩,自己各方面已經很聽媽媽的話,但如果總不讓玩手機遊戲,就顯得自己特別另類,特別不合群,跟同學沒有共同話題。可見,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害怕孤單,特別希望得到同伴們的認同。也就是說,環境的因素會讓孩子去玩手機遊戲。

社會發展至今,電子產品和手機遊戲,能讓青春期孩子找到他們那一代人的歸屬感,這也是孩子們的一種正常心理需求。

朋友女兒還說,她有一個同學喜歡玩“王者榮耀”遊戲,他在遊戲中,選了一個“又酷又狠”的角色,但其實他在學校有點怯懦,連上講臺演講都不敢。這個同學因為高三玩遊戲和自己媽媽翻臉了,嚴厲的媽媽收繳了他的手機,他出現了“雙重人格阻礙”,已經休學好幾周,恐怕高考都參加不了。末了,朋友女兒說,“他媽媽比我媽媽管得還嚴,如果我是他,真的不知怎麼辦。”

事實上,生活中還有些孩子,會把遊戲裡的敵人,當作現實生活中“假想敵”比如生活中欺負自己的同學等等。此時,遊戲就是孩子的出氣筒,相當於我們生氣時,用來撒氣的“枕頭”。

所以,有時候,遊戲是可以起到釋放孩子不良情緒作用的。


疫情時期,在家上網課,怎樣孩子控制玩遊戲?智慧父母用這四招


遊戲是把雙刃劍,關鍵在於如何使用。

縱觀人類歷史生活,每一個時代都有遊戲的存在?每一時代都沒有沉迷玩家?對遊戲產生興趣,是人之本性。

古代人有鬥雞鬥牛的遊戲,現代人,從遊戲機開始流行,經過了“網吧”時代,到如今的“全民手遊”時代,人手一部手機,人們玩遊戲的工具越來越便捷,越來越先進。所以,遊戲,是一個新時代文化的產業,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因此,公允地說,父母要認識到,愛玩遊戲並不是孩子的錯,沉迷遊戲也不是這個時代的錯。每個時代都有遊戲,也有愛玩遊戲的人,包括打牌也是遊戲。

就像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的那樣:“從來沒有一個國家遊戲變成這個樣子,幾乎所有的小學生初中的孩子甚至解放軍戰士都玩,我覺得玩遊戲對未來是有好處的。”

知乎上有一個高讚的回答:玩一個遊戲就沉迷了,那必定是生活出了問題,不關遊戲的事。

歌手林俊杰是“遊戲狂人”,家裡電腦出現問題,他為了不耽誤時間,會跑到網吧去玩自己喜歡的遊戲。但一旦站上舞臺,他就是光芒四射的歌手,是那個把《江南》唱到人心裡去的頂級歌手。

疫情時期,在家上網課,怎樣孩子控制玩遊戲?智慧父母用這四招


姚明,也是一個十足的遊戲迷,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喜歡玩《魔獸世界》。如今,他是國之棟樑,為中國籃球做著自己的貢獻。據說,在雅加達亞運會期間,他還忙裡偷閒來到電競賽場專程看電競國家隊比賽。

國外的名人,巴菲特與比爾•蓋茨愛好的遊戲是打橋牌,經常在媒體上可以看到他們打牌的身影。比爾•蓋茨還出錢推動橋牌發展。巴菲特曾說,打橋牌跟股市投資很相似,在打橋牌的過程中隨時都會有新情況。比爾•蓋茨投資了一家橋牌網絡公司(Bridge Base Online),據說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也經常在這網上打牌。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的詞叫”禁果效應”。指的就是越禁止越好奇的心理。比如有一面鏡子放在面前茶几上,父母出門之前對孩子說:“你千萬不要拿起來,小心打碎了”,孩子一定是會拿過來把玩的,至於會不會打碎,關鍵在於孩子是不是慎重。所以,父母對待孩子玩遊戲的態度,如果只是粗暴地一味禁止和嚴厲管束,只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玩起遊戲來,會讓父母防不勝防。

智慧的父母,會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玩遊戲。比如孩子喜歡解謎,父母不妨花上幾個小時,陪孩子一起感受《械迷城》、《迷畫之塔》等遊戲,它會鍛鍊孩子思維的敏捷度,還可以讓孩子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冒險,家長不妨陪孩子一起玩《BrainWars 最強大腦》、《頭腦王者》等益智類遊戲,孩子們可以通過遊戲的互動,提高記憶力,挑戰自己的反應能力,甚至還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務必要定好遊戲時間,畢竟再益智、健康的遊戲,都不能讓孩子沒有限制地玩個夠。

疫情時期,在家上網課,怎樣孩子控制玩遊戲?智慧父母用這四招

那麼,父母要如何做,才能引起孩子正確、有益地玩遊戲呢?

疫情下,在家上網課,孩子愛玩遊戲只知道一味責怪,智慧父母用這四招幫孩子控制住玩遊戲的癮:

第一,培養孩子健康遊戲意識,教會孩子分辯好壞遊戲。

俗語說:“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對孩子玩遊戲這件事,父母最初正確的引導非常關鍵,孩子只要好玩,還不太分辨得出遊戲好壞,此時父母就要培養孩子健康遊戲的意識,教給孩子鑑別健康、有益遊戲的能力。

一般情況下,要完全禁止那些暴力、色情的遊戲;拒絕那些需要不斷充值,才能有更好體驗的遊戲。要玩遊戲,就要玩那些具有一定知識性、益智又趣的遊戲。

疫情時期,在家上網課,怎樣孩子控制玩遊戲?智慧父母用這四招


第二,合理定製遊戲時間,教會孩子有節制地玩遊戲

合理定製遊戲時間,需要從小就抓起,比如在孩子3-4歲,孩子每次用電子產品玩遊戲的時間,父母可以嚴格管控在10分鐘左右。

時間一長,孩子形成了習慣,到了時間點,自己就會要求關閉遊戲,根本不會出現沉迷的情況。

第三,讓孩子多參與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從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開始,學著動手幫助父母做一些事。比如可以讓孩子幫著洗洗碗,或者給打掃等等,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

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員,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不僅有參與感、歸屬感,還會從日常承擔家務中,瞭解到父母的艱辛,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從而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並學著去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寒門學子單小龍,以676的高分被清華大學電子信息專業錄取,他在高中時使用的手機,是父親用了3年的破舊按鍵手機,以至上學這麼多年,同學們至今也沒有他的微信。為減輕家裡經濟負擔,他還去工地搬運鋼筋,每天要搬運超過12000公斤的鋼筋。

由此可見,讓孩子參與勞動,適當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孩子自然而然會看見那些比電子遊戲更加重要的東西,TA當然不會去留戀網遊世界。

疫情時期,在家上網課,怎樣孩子控制玩遊戲?智慧父母用這四招


第四,堵不如疏,父母與孩子一同玩遊戲。

看過一則新聞《媽媽陪孩子玩網遊 自己成了高手孩子沒了興趣》,講的是初一的孩子偷偷玩“王者榮耀”被母親發現,這位母親非但沒有阻止,反而上網認真查看遊戲內容,又請愛玩遊戲的朋友一起分析孩子愛玩這個遊戲的原因。

瞭解到兒子是由於好勝心很強,希望自在團隊中體現自己的價值。

於是,這位母親找了個時間,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跟兒子聊遊戲。並告訴兒子,遊戲可以玩,但有幾個基本原則必須遵守:一是不能揹著父母偷偷玩;二是玩遊戲必須規定時間;三是想購買遊戲裝備,必須達到約定成績標準。

兒子同意了。這位母親不放心,專門下載遊戲,週末邀請兒子一起組團。

結果,這位母親說:“現在,我敢說這個遊戲我比兒子玩得還要好,但他現在反而沒有太大的興趣了。”

可見,與其用反對和控制來堵孩子。不如嘗試著瞭解孩子內心,滿足孩子玩遊戲的好勝心。按照孩子的個性發展,讓孩子容易接納,不僅控制住了孩子玩遊戲的癮,讓拉近了親子關係。

疫情時期,在家上網課,怎樣孩子控制玩遊戲?智慧父母用這四招


小曉樣兒寄語:

近年來,青少年與電子遊戲的話題經久不衰。如今這個時代,網絡遍佈、信息發達、電子設備迅速發展,電子遊戲必然伴隨在孩子的生活中。面對這個必然趨勢,父母與其堵,不如疏。

要知道,強壓之下必有反夫。如果要讓孩子正確對待電子遊戲,父母與其談遊戲色變,害怕孩子荒廢了學習,擔心孩子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揮霍在電子遊戲上,搞得親子關係緊張。不如因勢利導,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重要。

今日一語:壞習慣像餅子,碎了比保存起來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