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精益創業——如何減少浪費,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現在是一個創業空前興盛的時代,無數的人前赴後繼的加入創業的隊伍,但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大部分的創業者都會在失敗之後進行反思,總結經驗,為下一次創業做好準備。然而,由於每次創業選定的產品,市場環境,團隊構成等各有不同,在上次創業失敗中總結的經驗未必能夠發揮作用。創業必須要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確定的方法能夠降低失敗率嗎?當然不是。《精益創業》這本書就提供了精益創業這個科學管理方法,幫助創業者用最小化可行產品驗證假設,獲得有效認知,從而提高創業成功率。

精益創業——如何減少浪費,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精益創業》可以說是創業者的教科書,它的作者埃裡克·萊斯利用精益創業中提到的方法,成功創辦了IMUV,一家擁有數百萬多註冊用戶的聊天軟件公司。他“精益創業”的理念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等多家媒體廣泛報道。他還為多家新創企業、大型公司及風險投資公司提供過商業及產品戰略方面的諮詢服務。

什麼是精益創業


精益創業——如何減少浪費,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精益創業的概念來源於精益生產。精益生產的概念是由日本汽車企業豐田的大野耐一和新鄉重夫提出的,它把每一批次的生產規模都縮小,實現實時生產和零庫存管理,有效的減少浪費,提高生產效率。本書作者埃裡克將精益生產的概念運用到創業中,加以改動形成了精益創業這個科學的創業管理模式。

精益創業的精髓就是低成本快速試錯,通過開發最小化可行產品,用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驗證產品的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獲得經證實的認知,最終打造出真正被顧客需要的產品和一項可持續的業務。

開發最小化可行產品


精益創業——如何減少浪費,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創業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創意轉變成產品,然後根據顧客的反饋,決定應該繼續堅持還是轉型。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存在很多困難。新創企業處於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誰是自己的客戶、產品應該是什麼樣都並不清楚。如果這時候盲目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開發出一款產品,如果完全沒有客戶買賬,創業就會面臨失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精益創業提出了最小化可行產品的概念。

最小化可行產品是為了驗證產品是否符合客戶需求,用低成本、在最短時間開發出來的極簡產品。最小化可行產品並不完美,甚至存在很多漏洞並且質量低下。但是這都沒關係,最小化可行產品的作用就是驗證產品的商業假設,幫助企業儘早從市場獲得客戶的真實反饋,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Groupon是史上成長最快的企業之一,它們的主營業務是做團購。它沒有囤積大量貨物之後才在網上開展團購業務,而是通過自己在網上發帖子的方式驗證顧客的需求。帖子的內容很簡單,比如“進貨的T恤衫是紅色,大號。如果你想要其它顏色或尺寸,請發電郵給我們。”這就是他們推出的最小化可行產品。實驗證明真的有很多顧客喜歡這樣的購買方式,於是Groupon用電子郵件把PDF文檔格式的禮券賣個顧客。網上發的帖子,手動生成PDF文件、就是這樣簡陋的最小化可行產品驗證了Groupon的商業模式,使Groupon成為史上最快實現10億美元銷售收入的企業。

精益創業——如何減少浪費,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很多新創企業非常排斥推出最小化可行產品,是因為他們非常擔心自己的創意會被競爭對手盜用。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那個默默花幾年時間研發一款產品,上市後就能迅速佔領整個市場,一鳴驚人的時代了。市場形勢、顧客需求都瞬息萬變,想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推出最小化可行產品,快速獲得市場反饋並對及時對產品做出調整。只有比任何人都更快的更新迭代,才可能最終取勝。

開發最小化可行產品是為了驗證我們對於市場和顧客需求的假設是否真的成立,那最小化可行產品究竟需要驗證哪些假設呢?

驗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

所有新創企業的業務都是基於一定的假設建立起來的,比如剛剛我們提到的Groupon公司就是基於顧客更喜歡團購這一假設開發出的新產品。所有假設中最重要的兩個假設是“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

精益創業——如何減少浪費,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價值假設”衡量的是產品或者服務對客戶是否有價值,也就是說我們開發出來的產品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滿足客戶的需求。有時候創業者會陷入一種自以為是的誤區,在缺乏對顧客的瞭解的情況下,自以為找到了客戶的痛點,草率的開發產品,結果白費力氣。

書中就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家在線教育平臺發現學院在課程下面頻繁留言,經常互動。因此他們覺得大家一起學習效果會更好,於是上線了一個社交功能,讓學員之間可以互加好友 ,一起學習。結果根本沒有多少人願意使用這個功能。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他們做開發社交功能有一個價值假設,那就是用戶希望在聽課的同時進行社交,和很多人一起學習。這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但學員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這個假設不成立。這就是我們要驗證價值假設的原因。

“價值假設”幫助我們驗證產品是否符合顧客需求,但是這還不夠,我們還要驗證會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使用我們的產品。很多人覺得只要是好的產品,肯定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並使用。然而這很有可能也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所以

我們需要進行“增長假設”,看看老客戶願不願意幫忙傳播我們的產品,新客戶能不能接受我們的產品,從中獲得用戶對產品的真實態度。

在挑選假設的時候,我們最好從最大膽最危險的假設開始驗證。因為如果這些假設不能通過,其他正常的假設通過了也沒有任何意義,前邊的努力就白費了。

Facebook我們都知道,是美國最大的一個社交網絡服務網站。最初它的使用量很小,也沒什麼盈利模式,但是卻在短時間之內籌集到大筆資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Facebook早期成長中有兩點打動了投資人。

精益創業——如何減少浪費,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第一點是它的活躍用戶耗費在該網站上的時間量。超過半數的用戶每天都會訪問Facebook。這就是一個企業驗證其價值假設的例子——客戶發現了產品價值。第二點是Facebook在早期就迅速搶佔幾個大學校園。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近3/4的哈佛學生都在使用它,而它沒有在廣告營銷和廣告上花過一分錢。也就是說,Facebook同時驗證了它的“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從而吸引到大筆投資。

獲得經證實的認知

我們開發最小化可行產品,驗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最終都是為了獲得經證實的認知,建立可持續的業務。

精益創業——如何減少浪費,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假如你是一個職業經理人,在一個大公司負責開拓新業務。但是新業務進行的並不順利,一年過去了,你既沒有獲得新收入,也沒有獲得新客戶。這時候你對投資人說,我們在這一年雖然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但是學到了很多東西,再給我們一年時間,我們肯定能成功。相信投資人一定會覺得這是在搪塞敷衍,不會再給你機會。

創業是風險很大的事情,失敗在所難免。在失敗中學習的確是創業最重要的功能。但是學習是一個很空泛的說辭,我們無法用學到的東西進行投資或者消費。失敗後向投資人或者合夥人說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聽起來更像為掩飾失敗找的藉口。所以精益創業重新定義了“學習”的概念,將之稱為“經證實的認知”。

“經證實的認知”就是在一個清晰的假設前提下,預測將要發生的事件,然後再用實證法進行驗證,獲得結論,最終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業務。

經證實的認知也是新創企業進展情況的科學衡量依據。傳統的管理中很容易衡量工作的進展,但是新創企業真實的進展往往容易被極端不確定的環境掩蓋。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把握企業的發展狀況,就可能跟著錯誤的戰略和計劃走的更遠,最終導致失敗。“經證實的認知”可以讓團隊發現新創企業的真實情況,以便更及時的調整發展戰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結語

開發最小化可行產品,驗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獲得經證實的認知,然後再將經證實的認知用在開發最小化可行產品上,這樣就形成了“開發-測量-認知”的反饋循環系統。新創企業通過這個反饋循環系統,就能夠用最小的成本,快速有序的發現顧客的真實需求,建立可持續業務,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