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科技部:新冠疫情可診、可治、可防態勢基本形成


科技部:新冠疫情可診、可治、可防態勢基本形成

中國網直播3月6日訊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今日15時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科技研發攻關最新進展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以下為相關內容實錄:

新華社記者:

現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是積極向好,能否介紹一下科研攻關方面我國都做了哪些工作?疫情防控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未來有怎樣的計劃和安排?謝謝。

吳遠彬: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新冠疫情可診、可治、可防的態勢基本形成。

可診方面,已經有14個檢測產品獲批並應用於臨床,整體檢測水平顯著提高,能滿足國內診斷檢測的需求。抗體和核酸兩類檢測的試劑互相補充,進一步提高檢出率。

可治方面,科技攻關的一批藥物和救治技術已在疾病救治當中擴大應用,磷酸氯喹、託珠單抗、中醫藥當中的有關方劑和注射液等一批推薦的藥物以及康復者血漿、血液淨化治療這樣一些治療方法也納入到診療方案。正在積極推動幹細胞、單克隆抗體等先進技術用於危重症患者治療研究。通過臨床實踐制定了分型分層的治療策略,不斷優化治療方案,其中就包括阻斷輕型、普通型向重症轉化的治療方案,也包括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方案。

可防方面,開展了多種傳播途徑的動物實驗,為有針對性的做好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疫苗正按五條技術路線加快並行推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也在疫情防控當中廣泛地被應用。

目前全國疫情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但依然是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也是科研攻關的關鍵階段。盡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科研攻關以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為重點,以湖北武漢一線防控救治需求為重心,來聚集科技資源、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員會師武漢、決勝武漢。

同時,繼續加強病毒溯源傳播機理研究,加強病理學等基礎醫學的研究,為疫情防控和臨床實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