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黃鱔俗稱鱔魚、也叫長魚,還有“無磷公主”的稱號,屬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在我國廣泛分佈,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它和泥鰍一樣屬於低棲魚類,適應能力強悍,廣泛分佈於池塘、溝渠、稻田、水庫、河流、湖泊等淡水水域。和泥鰍不同的是,黃鱔體長,呈蛇形或者鰻形,前體呈管狀,尾部偏側,尾巴尖細。黃鱔體表無鱗,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早已經退化成低皮皺狀,且與尾鰭相連。黃鱔的鰓嚴重退化沒有鰓耙。其在水中無法靠鰓呼吸,所以即便是在富含溶氧的水體中,黃鱔也會把頭伸出水面呼吸,由於黃鱔有能力通過口腔和皮膚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因此黃鱔耐氧性極強。且黃鱔是變溫動物,喜歡鑽洞穴居,生活環境適應溫度範圍在15~30℃,最佳適宜溫度在26℃左右,如果水溫低於10℃,就開始冬眠。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釣過黃鱔的人知道,黃鱔喜歡活食,而且貪食。野生黃鱔,是以動物性雜魚類為主食。人工養殖如果缺少餌料時,黃鱔會表現出兇殘的一面——互相殘食。在它們的幼苗期,主要攝食輪蟲、枝角類、橈枝類等水生物;魚種苗階段主要攝食水生昆蟲、搖蚊幼蟲等。繁殖鱔魚,要了解鱔魚有性逆轉的現象,這方面的知識要充分掌握,少走彎路。鱔魚從出生到第一次性成熟時為雌性,以後隨著鱔魚年齡的增長,會進入雌雄同體,並且會逐步過渡到完全雄性。

一,鱔魚的繁殖特點。

繁殖鱔魚,首先要了解雌雄鱔魚。雌鱔魚通常體長在35㎝以下,頭部細小無隆起,體背色斑通常為青褐色,且色帶不太明顯,腹部鼓脹透明,多呈淡橘紅色,仔細觀察,有一條紫紅色橫條紋;雄性鱔魚體長通常40㎝以上,頭部比較大,隆起比較明顯,體背色斑呈褐色素斑點,有比較明顯的3條平行色帶,腹部沒有明顯腫脹,有血狀斑紋。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當水溫能夠穩定在22~30℃範圍的時候,通常在每年的5~9月為繁殖期,旺期在6~7月份。在繁殖季節,準備產卵的時候,雌雄鱔魚會在穴居洞口附近吐泡沫築巢,然後雌鱔魚會將卵產在巢上面,然後雄鱔魚會在卵子上排精,受精卵在泡沫中孵化。通常25㎝左右的雌鱔魚,排卵量大致200~800粒,產卵以後,雌鱔魚自行離開。雄鱔魚鱔魚排精以後,需要在巢穴附近守護受精卵,防止別的水生物搞破壞,一直到孵化出小鱔魚,且護仔鱔到卵黃囊消失以後,能夠自由覓食,雄鱔魚才會離開幼鱔魚而去。

鱔魚受精卵孵化期的長短,和水溫有很大的關係。當水溫在25℃左右的時候,從卵子受精到仔鱔孵化出來,需要9天左右;當水溫29℃左右的時候,孵化期需要6天左右。剛孵化出的仔鱔身體彎曲,卵黃囊比較大,體長大致10~15㎜;孵化出10~12天,仔鱔卵黃囊消失,胸鰭退化並消失,體長大致30㎜左右,此時的仔鱔可自行覓食,且能夠鑽泥造洞穴的生活。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二、親鱔魚的繁殖要點。

親鱔魚要選擇品系純正,體長圓潤,健康無病無傷,體表顏色以黃褐色或者青灰色的黃鱔為宜。雌鱔魚選擇體重70g以上,體長25㎝以上為宜;雄鱔魚選擇體重100g以上,體長45㎝以上為佳。親鱔的來源,可以從池塘和溝渠等地捕撈,也可以購買野生鱔魚,還可以選購人工專門培育的親鱔種。

自然繁殖管理事宜:選購到達到或者接近性成熟的優良親鱔魚,放入準備好的鱔魚培育池中,以水泥池為宜,當然也可以採用土池。池子大小以繁殖規模來定,通常建這種繁殖池面積在10~20㎡,深度1米左右。雌雄鱔魚自然繁殖配種比例為1:2;如果採用人工繁殖,雌雄鱔魚繁殖配種比例為2.5:1,培育池內放養密度9尾左右/m³即可。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在親鱔魚準備繁殖前30~60天,要加強飼養管理,飼養密度不易過大,給其優良的生長空間。雌鱔魚的養殖密度,通常每平方米7~8尾,雄鱔魚的養殖密度,通常每平方米2~3尾為宜。在此期間,投餵鱔魚喜歡的優質活餌料,提供給它們足夠的營養要求,比如:小雜魚、蝦米、以及人工養殖的蝌蚪、幼蛙和蚯蚓等活餌,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投餵鱔魚喜歡的一些陸生昆蟲都不錯,也可以投餵人工配合的精飼料,確保親鱔魚長勢旺盛,產卵優質。在這個培育期間,養殖戶一定要注意加註新水,維持好水體水質優良;可以適當性的在培育池中,放置一些遮擋陽光的水生植物,起到一些保護作用,比如浮蓮、水草等。為了防止鱔魚逃逸,應用水泥建造高出培育池70㎝左右圍擋。此外養殖戶還應注意,在鱔魚產卵前,培育池內放置一些水生植株的樹根,或者絲瓜筋等柔軟多須之物,提供給鱔魚產卵、仔鱔隱藏,以及棲息之用。在鱔魚繁育期間,應保持培育池周圍的環境安靜,減少鱔魚的應激反應,讓它們安心繁育。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人工繁殖操作事宜:當水溫穩定在20℃以上的時候,親鱔魚池中就會有少數鱔魚開始打洞配對,這個時候,就可以實行人工繁殖。親鱔魚放養以前,用4%食鹽水浸洗10分鐘,可以預防、減少疾病的發生。放養密度和自然繁殖放養密度一致,飼料投放相同,要注意勤於換水,保持水質優良。

當水溫穩定在28℃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選擇性腺發育成熟的親鱔魚進行人工催產。可選用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藥物,或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用藥量考量親鱔魚體長體重,採用一次注射。通常情況體重50g左右的雌鱔魚,每尾註射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藥物5~10mg,50~250g每尾註射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藥物10~25mg,或者每公斤雌鱔魚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900IU左右;雄鱔魚注射催產藥物要延遲24小時,注射劑量是雌鱔魚的1/2即可。催產劑用蒸餾水或者生理鹽水調配,每尾親鱔魚注射催產調配液劑量為1ml。注射時一人用毛巾固定順直鱔魚體,一人將針頭朝鱔魚頭部方向,保持45°夾角,在鱔魚卵巢部位刺入腹腔,深度以0.4㎝為宜,小心慢慢的將注射液推入鱔腹腔內。拔出針頭後,用酒精藥棉球在針眼處輕輕揉動,避免注射液流出,確保催產注射有效,也能起到消毒針孔的作用。注射完畢以後,把雌鱔魚暫養在準備好的網箱中,水深保持35㎝左右,要勤於注入新水,確保水質優良,暫養2~3天,就能夠觀察親鱔魚的成熟以及發情狀況,挑選發育成熟,待產卵的親鱔魚,實施人工授精方案。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人工授精方案:挑選出來待產卵的親鱔魚,一手用毛巾抓住雌鱔魚的頭部,另一手由鱔魚前部向後面擠壓、捋一捋,一部分雌鱔魚可以比較順利的擠出卵子來,也有部分雌鱔魚會出現生殖孔堵塞現象,可以用消毒的小剪刀,在其生殖孔處往裡剪開0.5~1㎜,然後操作擠卵4次左右,把卵擠出來完為止。將雌鱔魚的卵,擠入玻璃缸等潔淨的容器後,把挑選好的雄性鱔魚殺掉取出精巢。有條件的養殖戶,可以取少部分精巢放在400倍以上的顯微鏡下觀察,如果精巢的精子活動正常,立即把用剪刀剪碎精巢,放入擠出的卵子中,攪拌均勻,讓其充分融合。人工授精鱔魚卵,以具體雌雄鱔魚卵產出量而定,通常雌雄鱔魚卵精比例為4:1。然後給充分融合的受精卵里加入林格溶液200ml,放置6分鐘,再加入清潔的水,取出受精卵裡面的一些多餘碎片,放置在孵化器中靜水孵化受精卵。

◆人工孵化方案:通常採用的孵化設備卵化溶器有:孵化環道、孵化桶和孵化缸等,無論採用那種孵化器,一定要確保孵化過程中水質清新,優良無汙染,pH值以中性為宜。養殖戶,參照鱔魚自然繁殖的環境,儘量建造一個藉助泡沫浮於水面的類似孵化環境,孵化鱔魚受精卵最佳。孵化器內水深以10㎝左右為宜,水溫要保持在25~30℃。在孵化期間,要經常性換水,換水水溫溫差要控制在5℃以內為宜。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三、鱔魚培育池的建造事宜。

選擇建造鱔魚池,主要考慮背風向陽,地勢較高,排水方便的地方。由於鱔魚能夠呼吸水體外的氧氣,適應性強悍,對水體水質要求沒有普通淡水魚那麼高,所以可以利用沒有汙染廢棄的魚塘、水坑等地養殖鱔魚。家庭養殖戶應選擇距家比較近的住宅附近,便於日常管理。鱔魚池的大小,以個人的養殖規模來考量,育苗池的面積通常以12㎡左右為宜;池深以90㎝左右為宜。無論採用水泥池或者土池養殖鱔魚苗,池深範圍以70~100㎝為宜,汙泥深度控制在25㎝左右為宜,水深控制在10~20㎝的範圍就好,水面距離地面要保持35㎝左右的高度,水池的進排水口要用經久耐用的聚乙烯網或者篩絹罩住,防止水生物的進入以及鱔魚苗逃逸。

建造的鱔魚池,以模仿野生鱔魚的自然生長環境為考量,應在池底鋪設10㎝左右厚的莊稼秸稈,秸稈上面放置25㎝左右厚度的黏土、磚頭石塊等,有條件的就建造一些鱔魚喜歡盤踞的洞穴;水池中可以種植一些水生植物,比如水草、水花生和水葫蘆等,便於改善養殖池的生態環境,使得鱔魚苗茁壯的快速生長。種植水生植物的時候,養殖戶應注意,其面積要控制在池塘面積的1/2以下,不要影響到鱔魚和水體的採光,養殖的鱔魚苗不易生病,水溫適宜,鱔魚苗才能快速生長。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四、鱔魚苗的飼養管理。

放養鱔魚苗:需要對育苗池進行清理消毒,操作和養殖別的淡水魚採取一樣的清塘方法,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等消毒料實施就好,減少池塘內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等安全隱患。剛剛孵化的鱔魚苗,由於自身帶有卵黃的營養,可以維持自身營養需求。在一個禮拜後,其卵黃就會被鱔魚苗消化吸收差不多了,需要臨時餵養煮熟碾碎的雞蛋黃,2~3天后,選擇一個晴好的天氣,在上午8:30左右,或者下午4:30左右時,將鱔魚苗移入培育池,300~450尾/㎡。此時養殖戶要注意:培育鱔魚苗的容器水溫最好和育苗池的水溫差不多一致,上下不能超過3℃,減少鱔魚苗不必要的應激反應,提高成活率。

鱔魚苗的投餵管理:鱔魚苗入池前3天,可能弄些蚯蚓碎片,或者浮游類生物和水蚯蚓打成漿投餵鱔魚苗;3天以後,就可以投餵整條蚯蚓了,(蚯蚓可以提前自繁自養,方便的話可以購買)。投餌量佔鱔魚苗總體量的4%左右,每天投餵5次左右,逐步讓其形成固定的攝食習慣。經過精心餵養,通常兩個禮拜以後,鱔魚苗體長可達3㎝,有條件的就可以分塘而養,200~250尾/㎡。此時,可以投餵蚯蚓、蚌肉、各種動物血、動物下腳料加工成糊狀等餌料,均勻撒施養殖池中,同時,適量的投餵一些餅粕類、青菜類,瓜果皮類等輔助飼料。每天根據具體天氣狀況,投餵量佔魚體量的3%~6%為宜。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鱔魚苗的日常管理:黃鱔苗喜歡水質肥、活、爽、嫩,且富含溶解氧的水體,所以在管理中,勤於加註新水。如果在養殖過程中,發現鱔魚經常把頭漏出水面,攝食量減少,說明水中缺乏氧氣,需要及時更換池水。在養殖鱔魚的時候,可以適當在鱔魚池內投放一些泥鰍,利用泥鰍上躥下跳的活動,可以有效減少鱔魚互相纏繞的問題。同時,養殖戶勤於巡查鱔魚池,注意觀察鱔魚的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發現鱔魚有疾病及時請技術員來防治。

鱔魚的繁殖內容,花三分鐘瞭解相關知識,多種經營,助力養殖發展

把鱔魚苗個體養殖到10~15g的時候,就可以成批次上市售賣,或者自繁自養。這樣的養殖戶,有優化產業結構的空間,如果想獲得更大的養殖效益,可以接著養成商品鱔魚。養殖商品鱔魚,可以根據鱔魚的生活習性,給它們創造近似或者類似於它們自然的生存環境,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疾病預防措施,鱔魚就能夠健康快速的成長,就能夠給養殖戶,帶來更好的養殖效益,達到預期的養殖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