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粵北5市,河源區域競爭力、發展後勁位居第一

【河源搜狐焦點訊】近日,《南方》雜誌與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聯合發佈《2019年度廣東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

河源在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區域競爭力排行中名列榜首,發展後勁在5市中也位居第一,成績亮眼。

粵北5市,河源區域競爭力、發展後勁位居第一

河源:粵北黑馬後勁十足

粵北5市,河源區域競爭力、發展後勁位居第一

河源這塊曾經的窪地,正在成為後發地區快速崛起的樣本。

2018年,河源經濟規模首次突破了千億元大關。2016—2018年,河源複合增長率達到6.0%,位居北部生態發展區首位。2019年前三季度,河源GDP達804.6億元,增長5.0%。

《報告》顯示,河源發展後勁指數、區域競爭力指數得分均位居北部生態發展區第一位河源在發展後勁上整體佔優,在生產投資、教育投資、綠色發展等領域表現出色,通過承接產業轉移,河源製造業部門中的先進製造業佔比在2018年超過了50%,在產業結構上優勢突出如果看出口規模,河源以215億元位居北部生態發展區第一位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丁力認為:“河源保持強勁的發展後勁,得益於河源是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獲利最明顯,崛起最快的地區之一。”目前,河源正在努力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的示範區、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走出生態河源、現代河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

“河源一部分地區屬於生態發展區,另外一部分跟珠三角一脈相承,生態河源、現代河源‘兩個河源’發展思路的提出,很好地將保護與發展融為一體。”丁力認為,“兩個河源”發展思路讓生態河源的優勢充分發揮、現代河源的潛力迅速體現,構建了生態、現代協同發展的新優勢。

《報告》也顯示,河源科技投資相對較弱,研發投入強度較低。未來,河源需要在科技創新方面發力,激發內生動力。

2018年,河源經濟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成功躋身千億俱樂部。這匹粵北“黑馬”,正以逐日追風般的速度,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打造成為開放融灣先行區。

粵北5市,河源區域競爭力、發展後勁位居第一

綠色河源共築粵北生態屏障,現代河源做強灣區戰略腹地。當前,河源融入大灣區建設的“路線圖”“任務書”已經明確,“新徵程”“新藍圖”正待實現。按照省委書記李希調研時提出的要求,河源正在努力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的示範區、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走出生態河源、現代河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

充分利用“雙區驅動效應” 建設與灣區深化合作平臺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第一圈層的河源,位於廣州、深圳兩個一線城市同時輻射帶動的最好位置。經過31年改革發展,河源GDP總量增長了近60倍,各種發展條件加速形成、各類發展要素加速集聚,乘風遠航快速發展的態勢已經形成。

粵北5市,河源區域競爭力、發展後勁位居第一

河源高新區

當前的河源,“融灣”“支深”已經成為關鍵詞。河源既有“區”的本質,又有“核”的特質,還有著中央、省多重重大扶持政策疊加的政策優勢,能為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提供重要戰略腹地和功能支撐。

河源著力在對接灣區開放“大平臺”、經貿“大網絡”和“大市場”上提效破局,主動建設與大灣區深化合作的平臺載體,探索新型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形成對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系統支撐。

“我們要充分利用‘雙區驅動效應’,利好疊加帶來的‘化學反應’‘乘數效應’,堅持以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圍繞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五大戰略定位’和‘五個率先’重點任務找準工作結合點,全力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推動‘示範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高質量前行。”河源市委書記丁紅都表示。

互聯互通融入灣區城市群 現代河源形態構建漸清晰

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河源落實省委、省政府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舉措,更是河源決勝小康、率先振興、同步現代化的現實需要。

實現互聯互通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先導。河源首先從軟硬件同時發力,以“軟硬”聯通為重點推動融入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融入大灣區建設的基礎條件持續改善。“硬聯通”方面,投資460億元的贛深高鐵、河惠莞高速加快建設,廣河客專、通用機場、東江航道等一批項目有序推進。“軟聯通”方面,全力營造與大灣區同等水平營商環境,投資審批事項由123項壓減至70項,商事登記便利度排名全省第4。河源正在進一步實現與大灣區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如今的河源,“一主兩副四組團”城市空間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概念性規劃和高鐵新城控制性規劃完成編制,城市北區、江東新區城市和產業起步區、高新區中央活力區等建設紮實推進,投資293億元的76個城建項目動工建設,城市骨架進一步拉開,功能進一步完善,現代河源的形態構建正逐步清晰。

產業協作互補融入灣區經濟體系 市場“虹吸效應”凸顯

以產業協作互補為方向,推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河源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粵北5市,河源區域競爭力、發展後勁位居第一

江東新區產業園區加快建設,成效初顯。

河源主動接受大灣區輻射帶動,積極融入大灣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河源主抓產業園區大平臺,謀劃中心城區“一區四園”一體化發展,推進深圳南山區與河源市高新區、連平縣共建“飛地”產業園動工建設;攜手深圳積極謀劃“深河特別合作區”。深度對接大灣區產業轉移,探索“大灣區總部+河源基地”“大灣區科研+河源生產”等模式。2019年舉辦的“5·7·9”系列經貿活動共有415個項目簽約動工投產,投資總額達3610億元,企業大多來自大灣區。

丁紅都提到,“融入大灣區既是河源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河源服務大局的政治責任,我們要按照灣區所向、灣區所需、河源所能,找準融入大灣區建設的模式、路徑和方法,以更大擔當、更大作為,在這一國家重大戰略佈局中作出河源應有貢獻。”

提出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來,河源不斷吸引眾多企業、投資者前來對接合作,市場“虹吸效應”日益凸顯,河源經濟的活力、潛力和動力增強。2019年1—10月,河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6%,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分別居第二位和三位,“示範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提效破局的良好勢頭初步形成。

堅守生態之“本” 探索綠色發展科學路徑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河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本分和本錢。作為全省唯一納入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的地級市,河源始終堅守生態之“本”,加快打造成為綠色灣區、美麗灣區重要組成部分。

粵北5市,河源區域競爭力、發展後勁位居第一

東江灣公園

河源素有“中國綠色明珠之城”的美譽,山清水秀,生態優美。因此,河源緊密對接大灣區旅遊精品項目,成功引進總投資超600億元的10個高端旅遊重點項目,力爭2021年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全域旅遊“河源樣本”。此外,“醫療+康養基地+龍頭企業”產業發展模式也初具規模。

在築牢大灣區生態屏障的同時,“生態河源”把自身資源稟賦和“雙區”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生態核心競爭優勢鞏固提升。

走進河源市東源縣順天鎮牛潭村,這裡是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核心區。在這裡,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已經進駐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大樓。農業產業園建設也如火如荼,挖掘機、工程車輛等繁忙穿梭,美林油茶種植產業基地等一批已落戶的項目正快速建設。

燈塔盆地是河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戰場和主引擎。據瞭解,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高新科技農業企業紛紛到燈塔盆地洽談考察,落地和在談項目計劃投資已超過百億元。

與此同時,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省級綜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有序推進,河源“1+3+N”田園城鎮發展模式起步開局,160平方公里起步區建設拉開陣勢,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發展,正在開啟引領全市鄉村振興的新道路。

協同創新上提效破局 科技創新成重要抓手

創新是融入大灣區建設的關鍵支撐。在《2019年度廣東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中,科技投資作為體現發展後勁的一項重要指標。目前,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河源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

粵北5市,河源區域競爭力、發展後勁位居第一

深河金地創谷國家級孵化器

河源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抓好市高新區與深圳高新區建立孵化器、創新平臺的對口幫扶機制,積極引進或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各類高端研發機構。河源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樹標提質行動計劃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計劃,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預計達160家,新增創新型企業(試點)10家以上。

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正在河源集聚。河源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完善柔性引才模式,聯合大灣區相關機構佈局建設一批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積極引進大灣區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河源牽住創新“牛鼻子”,大灣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也在加快。深圳大學灣區(河源)國際研究院、河源廣師大研究院規劃建設有力推進,河源高新區國家級孵化器建成開園,協同創新不斷深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