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為什麼德國工業能領跑全球?中國工業與德國差距在哪?

德國在歐洲乃至世界都有不凡的影響力,最有名的的就是德國的工業,一直領跑在世界的頂端。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綜合國力也在不斷的提升,發展的速度是有目共睹的。那為什麼發展如此迅速的中國,在工業方面與德國相比還是要率遜一籌呢?

為什麼德國工業能領跑全球?中國工業與德國差距在哪?

時間上的差距


德國進入工業社會比中國早,這是他們的先天優勢

製造業的技術積累是個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中國的製造業尚處在起步不久的階段,然而我們沒有辦法仿效德國的學徒制度。這種制度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年輕人從十幾歲開始就可以踏踏實實紮根手藝,無後顧之憂。以中國的現狀顯然沒有類似德國的社保和福利體系,而社保和養老體系一旦不穩健的後果,底特律的下場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典型的案例(底特律為什麼會成為鬼城?),這種複雜的社會問題我們不可能指望產業界靠自身來解決。

為什麼德國工業能領跑全球?中國工業與德國差距在哪?

性格上的差異


德國人普遍對待學習、工作、科研態度認真、嚴謹

這並不是說中國人要比德國人差,只是德國人的嚴謹過於“恐怖”,從他們煮雞蛋要用量杯精確測量水量,以及烤麵包精確稱量麵粉等方面可以看出,他們對於工業品的嚴謹和精細把控,這點上也可以從德國產的汽車如奔馳、寶馬等、家電如博世、西門子等、甚至軍品,比如坦克,知名的豹式坦克,裝備眾多國家;潛艇、槍械的話有H&K公司,旗下有眾多名槍等,以上這些可以看出日耳曼民族是一個追求完美、作風嚴謹的民族;差距在科研投入上,德國國家小,從二戰前到現在,工業基礎底子好,再加上政府在科研投入上一直花費較多,保證了其科研上領先,科研產品投入工業轉化效率比較高。

為什麼德國工業能領跑全球?中國工業與德國差距在哪?

工人經驗上的差異


德國工人,很多都是一輩子專注一個行業

德國工廠的車間裡,處處可見五十多歲還在流水線上兢兢業業的工人,工地上隨時可見六十多歲還在開挖掘機的師傅。這些人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一門手藝中的一個環節,他們的經驗對於行業的發展和進步是巨大的財富,這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吧。混過製造業的人應該都知道,從工程師腦子裡的想法,到車間上每一個焊接點的工藝,到產品使用時的現場條件和環境變量,再到售後維修時每一個時間節點可能造成的種種差異,其中的各個環節千差萬別,這些都需要一線人員的經驗來完成技術上一點一滴的積累。

為什麼德國工業能領跑全球?中國工業與德國差距在哪?

工資與待遇


德國同一工種,在全國的薪酬都差不多

在德國,技術工人薪酬都很高,因為德語“職業”一詞,意即天職或上帝的召喚,每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從天職的意義上來看都是神聖的,所以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所以薪資待遇差別不會太大。而中國企業就不同,大城市與小城市、東部與西部企業,國企與私企等各個環境中,給工人開出的薪酬水平都是不同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中國工人要養家餬口,當然是一山更望一山高,哪個行業的待遇薪酬好,我就去往哪個行業發展。

為什麼德國工業能領跑全球?中國工業與德國差距在哪?

信息時代的到來


隨著信息化的到來,各行業之間發生了人才矛盾

我們缺技術工人,那麼在工程師這個環節呢?很可惜我們處在一個資本和信息的生產力遠遠高於智力和勞動生產力的年代,早幾年的金融業諮詢業,以及這幾年在資本市場風起雲湧的互聯網業,都以其高收入吸引了大量頂尖人才,當然還有英美德加各個西方列強搶走了我們無數的優秀青年。相比之下製造業由於增長相對緩慢,尤其是本土的民營製造企業,待遇方面對人才的吸引力自然就較弱,很明顯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不在製造業。這個現象本身沒有問題,個人追求高收入無可厚非,互聯網時代中國好不容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受到資本的追捧也順理成章,可是對於正處青年時期的中國製造業這確實是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那德國人是如何處理人才矛盾的?德國作為一個以製造業為根基的國度,在人才制度上長期以來奉行“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原則,或者叫“不承認非科班制”,研究生不接受跨專業報讀,求職時非本專業出身免談(甚至非師範畢業都不許當老師),這樣的門檻顯然可以有效地保證從業人員的專業性以及技術的可延續性,對於製造業來說,設立這種門檻的一個出發點也是因為製造業本身的從業門檻,製造業各個環節的分工事無鉅細,不信任外行完全可以理解,類似“一個外語系畢業生創造一個互聯網帝國”這種事在德國人眼裡是難以想象的。當整個社會都已經習慣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人才體系時,互聯網行業就不會去搶奪大量的優秀工科畢業生,工科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工程師,他們往往也會心安理得地在同一個崗位上一做幾十年。

為什麼德國工業能領跑全球?中國工業與德國差距在哪?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點贊關注哦~

為什麼德國工業能領跑全球?中國工業與德國差距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