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鬼谷子大智慧:優柔寡斷的人必讀忠告,心不狠,站不穩

★點擊【關注】中華鬼谷子智囊團頭條號,私信回覆“鬼谷秘籍”,贈送您道藏鬼谷子智慧內參秘籍。

鬼谷子大智慧:優柔寡斷的人必讀忠告,心不狠,站不穩

鬼谷子大智慧:優柔寡斷的人必讀忠告,心不狠,站不穩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拖延症,就是懶。

不敢苟同。

韓信是個勤奮的人,年輕時候每天起早貪黑的練習兵法,甚至忍受了“胯下之辱”後,依然矢志不移。

工作後,他比同事們更勤奮,比如史料記載“韓信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是的,雖然只是個小兵,但是韓信有做將軍的夢想,所以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采納。但是他依然勤學苦練,不忘修行,最終成為了用兵如神的“兵仙”。

作為兵權謀家代表的韓信講究的是謀定而後動,也就是確定戰略戰術之後,再行動。這與兵形勢家的項羽有很大的不同,項羽用兵講究“力拔山兮氣蓋世”,頗有點“幹就完了”的意思。

二者其實並沒有誰優誰劣的區別,比如你可以說項羽用兵太魯莽,但是你也可以說韓信做事太磨嘰。

前些日子,在鬼穀道縱橫家聯盟班級裡,做了一次探討,韓信的悲劇結局是註定的嗎?

很顯然,最終大家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對此,易中天老師表示深以為然,因為不管是從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矛盾關係等等方面考量,韓信必死。

那麼,如果韓信跟項羽結盟呢?

當然了,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彼時在歷史舞臺上的歷史人物們其實不斷的為韓項結盟而努力。

首先出馬的叫武涉,他是項羽麾下的策士。實際上,武涉的存在說明了一點,項羽麾下的謀士真的不是隻有范增一個人,他也有自己的智囊團。只不過項羽最終是個失敗者,所以跟隨他的謀士們也自然就碌碌無名了。

武涉之所以能走上歷史舞臺也是因為佔了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光。彼時韓信擊敗楚將龍且,項羽的頹勢越來越明顯。如果兩軍交戰,如果即將決出勝負時,你猜結果會如何呢?弱的一方一定會變得和藹起來,喊出一句:有話好好說,大家都是朋友嘛,何必傷了和氣呢。

是的,政治是戰爭的延續,而縱橫家們的工作的就是促成這一種延續。

武涉恰巧就是個縱橫策士,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他跟韓信是老鄉。老鄉見老鄉,雖然不至於兩眼淚汪汪,但是敘敘舊還是可以的。

雖然這次敘舊,武涉是帶著政治任務的:拉攏韓信結成聯盟,分化韓信和劉邦的關係。而且經過項羽授意,武涉開出的條件也很優惠:

項羽、韓信、劉邦三分天下。

項羽是故意的,為了挽救自己的頹勢,不惜挑撥韓信與劉邦的關係,讓他們發生內鬥。又或者,在項羽看來,劉邦如果沒有了韓信,光靠張良、蕭何、陳平這些玩政治的,再來十個也不夠打。

根據項羽的計劃,即便韓信不跟自己結盟,哪怕他保持中立,也是可以的。

所以,在職場上,如果你跟某人發生了矛盾,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其實分化拉攏第三方加入陣營,實在是個不錯的方法。

但是,項羽的如意算盤打的還是太早了,急性子的項羽遇見了慢性子的韓信。雖然武涉說明了韓信“投楚則楚勝,投漢則漢勝”的優勢,但是韓信的目標很顯然是想當個“蔡崇信”那樣的人物,踏踏實實給老闆打工,以後可以坐收名利,畢竟,

創業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但韓信是個自帶猶豫糾結體質的人,你說他不想創業吧,其實也不盡然,否則他也不會跑去跟劉邦要“假齊王”了。韓信的自我定位發生了偏移,到底是做個職場人,還是做個創業者呢?估計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於是乎,他發揚了“謀定而後動”的拖延精神,對武涉說:讓我再考慮考慮。

至於考慮的結果,武涉縱然是一輩子也沒等到。而項羽呢,每天盼星星盼月亮,等到烏江自刎也沒等到。阿信甚至覺得項羽最後一句遺言明明應該是:

韓信,你的拖延症肯定是沒救了,下輩子能等到你的回覆嗎?

鬼谷子大智慧:優柔寡斷的人必讀忠告,心不狠,站不穩

武涉、項羽這些人都是外人,關鍵時候還是要看自己人。每個牛人都會有自己的智囊團,韓信自然也不例外。對的,縱橫家蒯徹登場了。

太史公說是蒯徹把韓信帶上了絕路,這恐怕是事實。

何出此言呢?在韓信滅齊之戰前,其實另一個縱橫家酈食其已經說服了齊王,根本不需要用兵。但是蒯徹卻說服了韓信擅自出兵齊國,最終導致另一個縱橫家酈食其功敗垂成,死於非命。

所以。發生接下來的韓信找劉邦要當假齊王的事情,八成是蒯徹的主意。一來是給自己撈好處,二來是試探劉邦底線。

這一招看起來很蠢,但其實蒯徹的目的是為了分化韓信和劉邦的關係,進而把韓信推上主角的位置。

可惜的是,最終他的謀劃只實現了一半,劉邦和韓信是真的產生了矛盾,而韓信卻並沒當成主角。不是他不能,而是他的拖延症。

蒯徹先是對韓信獻策說:您幫助漢王,劉邦就會取勝,與楚王聯合,項羽就會成功。我為您著想,咱們不如立足齊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勢必無人敢先發難。到時候咱們聯合燕、趙兩國。順應民心,西向制止楚漢相爭,使士卒免於死亡,天下之人,誰敢不聽從,屆時定然稱霸天下,萬國來朝。

注意,佔據齊國,是蒯徹整個策略裡的重中之重,而這一點韓信是明白的。

當然了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你要記住蒯徹說的這八個字: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是說,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用鬼谷子的話說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意思是說

為事情做決斷以解決疑難,是做事情的關鍵。

很顯然,這八個字韓信是沒聽懂,所以他選擇了再等等。到底在等什麼?也不知道。雖然他嘴上說是捨不得劉邦的知遇之恩,但估計八成是患上了選擇綜合症。

這可把蒯徹給急壞,火都燒到眉毛了,你居然還再等等?

要不怎麼說蒯徹是優秀的縱橫家呢?見利益打動不了韓信,於是施展了陰陽二言術的第二招,講禍患。蒯徹就開始嚇唬韓信說:

主公,您現在功高難以獎賞,威重使老闆畏忌,功高蓋主了。你要是歸附楚國,項羽不會信任您。你要是歸附漢國,劉邦自然害怕您。您想帶著這些功業和威望歸附誰呢?處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於天下的名望,我實在為您擔心。”

蒯徹是在說謊嗎?從歷史的結果上看,他說的是真話。

看官,您要記住一句話,想要真正的說服一個人,謊言只會蒼白無力,而真話才會直擊靈魂。

鬼谷子大智慧:優柔寡斷的人必讀忠告,心不狠,站不穩

蒯徹說的都是真話。但是歷史告訴我們,當你遇到一個晚期上拖延症患者,實在是無可救藥了。經過蒯徹費盡心機的百般遊說,韓信答覆只有四個字:

“吾將念之。”

啥意思呢?讓我再考慮考慮。你看,韓信的拖延症又發病了。做就是做,不做就是不做,啥叫再考慮考慮?

很顯然,蒯徹比項羽機靈,一看韓信的拖延症實在是回天乏術了,他判斷韓信必然不得好死,所以乾脆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歷史驗證了蒯徹的判斷,畢竟有時候拖延症的本質,要麼是慣性的逃避,要麼是過分的自負。

一直想再等等的韓信因為自己的猶豫不決,失去了能拯救自己命運的智囊,更失去了改變人生命運的時機,最終等來的是在斷頭臺上的遲來的覺悟:

悔不聽蒯徹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