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緣起”菩薩和他威風凜凜的神獸

古天一秋拍 |“緣起”菩薩和他威風凜凜的神獸

清代諸位帝王中,對藏傳佛教的信奉以乾隆朝為最,乾隆皇帝在位時期,修建了不計其數的大小佛堂,其中供奉著大量造像。

每逢其本人或皇太后生辰,都會進行大規模的寺廟整修和建設,造像的數量動輒過萬,其他各種法器、佛經之數量也是驚人之多。

由於數量眾多,有時為了滿足同一類宗教殿堂供奉的需求,並維持其整齊和統一,導致一些作品在風格上略有程式化之嫌。但與此同時,皇家大規模的物資投入與宗教熱忱,也促使此時大量造像精品的出現。這件騎犼觀音像無論從製作工藝,還是題材上來說,都堪稱乾隆時期難得的精品。

古天一秋拍 |“緣起”菩薩和他威風凜凜的神獸

銅鎏金獅犼觀音像

清乾隆

H29cm

RMB:1,100,000-1,600,000

來源:1960年 J.Van Goidsenhoven Gallery 遞藏

此觀音像臉型圓而飽滿,頭束染藍高髻,戴五葉十字花形寶冠,彎眉大眼,上眼瞼微微下垂,俯視的眼神表達出遍觀眾生與慈悲沉靜的神態,臉頰圓潤,嘴角上彎。臉部線條柔而不弱,細而勁利,塑造出精緻美好的五官。觀音菩薩雙耳飾垂肩的圓形耳鐺,下綴花葉,寶冠上的繒帶在兩肩後側向上翻卷呈S形,是乾隆時期造像常見的特徵之一。

菩薩胸前垂掛頸飾和瓔珞,左肩至右脅斜披仁獸皮,繫於腹前,表面以短細的陰線鏨刻出皮毛質感。左腿盤起,右腿屈膝立於臺座,呈放鬆的輪王坐姿,優雅的動態中體現出微妙的平衡。右手搭於右膝,左手呈按壓臺座的姿勢,指尖微微翹起,優美靈動。觀音坐於犼背上承託的單層仰蓮臺座,多層蓮瓣小巧精緻。下方的犼形似獅子,四肢呈行走姿態,仰頭回望觀音,威猛有力又憨態可掬。犼的四足踏長方形覆蓮臺座,上沿飾以細密的連珠紋。

古天一秋拍 |“緣起”菩薩和他威風凜凜的神獸

從風格判斷,這是一件典型的乾隆時期作品,與現存許多帶有“大清乾隆年敬造”的作品風格如出一轍。人物比例協調,姿態優美自然,採用鎏衣不鎏肉的手法,造像面部與身體裸露處原來泥金,現已大部剝落,露出黃銅質地,衣飾與獅子通體鎏金,色澤明亮厚重,表面處理光潔溫潤。

飾物上嵌小粒珊瑚和松石,在大面積的金色中點綴出豐富的色彩。蓮瓣隨臺座形狀分佈均勻,蓮瓣飽滿細長,加之厚重的鎏金,呈現流光溢彩的美感。菩薩衣緣與犼背正中覆搭的織物上,鏨刻細膩華麗的蓮花紋樣,凸顯了製作的精細程度。

造像整體的工藝處理一絲不苟,在乾隆造像中堪稱難得的佳作。

古天一秋拍 |“緣起”菩薩和他威風凜凜的神獸

在題材上,這尊像體現了乾隆時期漢藏兼容的特點。藏傳佛教中騎獅的觀音,常見獅犼觀音,最明顯的特徵是其身側有纏繞白蛇的三叉戟,與治癒疾病有關。而騎犼觀音多見於漢地,常與騎獅的文殊、騎象的普賢合稱“三大士”。這一漢傳佛教美術題材出現在乾隆時期的宮廷風格造像中,體現了此時造像題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古天一秋拍 |“緣起”菩薩和他威風凜凜的神獸

通常來說,漢傳佛教中騎獅或犼的菩薩,以文殊和觀音居多,判斷此菩薩身份的標誌,在於其左肩披搭的仁獸皮。據說仁獸形似山羊而略小,心性慈悲,常救人於危難。在佛教造像中,仁獸皮常出現於以慈悲著稱的觀音或彌勒菩薩的左肩。

彌勒菩薩沒有騎獅或犼的造型,所以此像為觀音無疑。關於獅與犼,並無文獻說明應該如何從外形上區分,民間有“低頭獅子抬頭犼”的說法,但在現存造像中並不一定,例如清代梵華樓的佛像中,一些低頭外形似獅的坐騎,題記中依然稱其為“犼”,犼通常被認為是觀音的坐騎。

古天一2019秋季拍賣會

預展

12月1日 10:00-20:30

12月2日 10:00-17:00

12月3日 10:00-19:00 僅緣起專場

拍賣

12月3日

清玩聚珍 14:00

金和軒玉器專場 時間順延

緣起:藏傳佛教藝術 19:30

地點

北京金茂威斯汀大飯店

北京朝陽區東三環北路7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