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生命中善的力量

生命中善的力量

人之初,性本善。人先天的本性就是善良的,這種善良的本性是上天賦予人的,是與生俱來的,也是人生命本質中最美好的東西。

能夠保持善良的本性,不斷提升道德水平,就是人一生中最應該盡力去做的。君子喜歡讀善書、行善事,不僅自己行善, 而且還把善的思想和行為推廣、傳播到四方,從而感化世人,使人覺悟並由此給人帶來福祉,使一切歸於天理正道。

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以善心對待他人,而善的力量是巨大。古人勸善的例子不勝枚舉,以下為其中的幾例。

據《史記》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路“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他第一次拜見孔子時,頭上插著野雞的羽毛,腰間佩戴著暇豚的飾物,一副好勇之態。

孔子並沒有因此就輕視他,而是先跟他講了學習的重要性,孔子說:“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君子不可不學。”

這就「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麼學不成的。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

生命中善的力量

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心悅誠服的穿上儒生的衣服,向孔子學習禮樂。

之後孔子又進一步向他講述了君子之道和為政之道:“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做官就要以身作則,還要勤政愛民,永不懈怠”。此後子路一直追隨孔子周遊列國,弘揚道德,思想境界也在一直不斷提升,他忠心於老師,盡職於國家。

孔子稱讚他說:“子路聞過則喜,過而能改,其進矣!”子路後來出任衛國的蒲邑大夫,實行禮樂教化,很受蒲人愛戴。果然經過三年,蒲邑大治,民風淳厚,孔子經過蒲邑時,三稱其善。

明代時,山右人伍千筋有一身力氣,且十分勇敢,平日常舞槍弄棒,一句話不合心意,就出重拳打人。或爭奪別人財物不償還,或借人錢財不立借據, 人們都害怕他。

一天,天氣很熱,他上城樓乘涼,有幾人先在樓上乘涼,看見他來了,都嚇得避到別處去了,只有一位老人仍坐在那裡不動。

伍千筋盛氣凌人地說:“ 眾人都跑了,你還不動,是不是認為我的拳腳不厲害?”老人說:“你執迷不悟啊。你父母撫育你長大成人,希望你成為於國於民有益之人。你有一身武藝,不思報效國家,卻甘心作無賴,使國家少了一個可用之才,你父母也抱恨九泉。可惜!可惜!”

伍千筋聽了老人的教誨,非常慚愧,他流著淚說:“周圍人都說我是可惡的壞人,我也就當自己是壞人了。今日聽了老人家的好話,如同聽到晨鐘暮鼓,令我猛然清醒過來。只是我作壞人時間長了,就象月亮殘缺難圓一樣,縱然痛改前非,不知能不能成為正人君子?”

老人說:“你果真回心轉意,修身向善,又怎麼不能修成正人君子呢?”

伍千筋從此改惡從善,從軍報國,後來做到副元帥,他治軍嚴明,愛民如子,受到人們的稱讚。

明代教育家王陽明的《象祠記》闡述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哲理,他在文章中記述了黔西縣靈博山象的祠廟的故事。

象是舜帝的同父異母弟弟,初時不仁,驕橫跋扈,多次設計害舜。舜不予計較,總以孝德的行為感化他。舜的仁德終於使他悔過自新,棄惡從善。

堯禪位於舜後,舜封象為“有庳”國君。後來象在封地有庳任用賢人,推天子的恩澤於百姓,勤於政務,造福於民。當地的苗民後來因懷念他而為他建了寺廟。

這使人們領悟到:君子修養自己的品德,即使遇到如象這樣不善良的人,也能把他感化。更使人感到:舜的高尚品德進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澤流傳的遙遠長久。

古語說:“ 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德教善化可以啟發人的心靈,去思考人生的真諦及如何關愛他人的道德問題,而不是陷溺於利慾之中。

善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因為善的力量無處不在,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心,引導人追求和實踐真理,迴歸良知本性,做出善良、正義的選擇,而令一切不正的因素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