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城市道路好不好,出門走走便知道;城市環境靚不靚,上街看看就清楚。今年以來,區城管局不忘初心使命,強化擔當作為,聚焦民生實事,認真踐行“大城市、細管理”理念,突出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民生目標任務已全面完成,使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得到持續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

人民是閱卷人

龍泉城管已交上2019“民生賬單”

和龍小城一起來看看吧!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15條道路人行道專項整治

城市道路品質全面提升


地磚坑窪不平、遇雨天就“踩雷”、配套設施老化,這是怡和北街人行道整治前的模樣。鑑於龍泉驛城區部分道路人行道鋪裝陳舊易損、功能不足等問題,為補齊民生短板,提高居民生活品質,龍泉驛區實施了2019年城市道路人行道提升整治行動,將怡和北街、怡居路、怡和西街、蘆溪環線路、愛琴路等15條道路人行道進行了有機更新,提升整治了無障礙設施、座椅、果屑箱等公共服務設施,改善通行條件,並同步整治樹池綠化帶,優化街區人居環境。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整治前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整治後

怡和北街整治前後對比圖


經整治的人行道路面,將原來不耐用、易破損、防滑性弱、不透水、色調單一的砼方磚,提升為透水磚、花崗石面磚及聚氨酯碎石鋪裝

,增強路面抗壓抗磨能力及透水性,提升平整性與美觀性;將路緣石提高到18公分,且呈豎直狀,有效防範機動車佔道問題,延長人行道使用壽命,提高道路舒適度與安全性;並於路基表面澆築10-15公分的混凝土墊層,增強抗壓性,防雨水侵蝕及抗低溫凍脹,提升道路耐久性。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家住東山國際的李大爺,對小區附近人行道的變化格外滿意:“以前走路都要很小心,坑坑窪窪的,生怕摔倒,特別下雨的時候,泥巴漿漿甩腿上才是惱火。現在好咯,平整得很,還裝了座椅,走累了就歇一歇,還能坐著曬曬太陽,太巴適了!”


深化生活垃圾分類

覆蓋居民戶數已近19萬戶


為進一步推動實施垃圾分類工作,區城管局緊緊圍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著力構建起生活垃圾分類鏈條閉環。


抓實前端,試點配備50名垃圾分類督導員,在各小區設置垃圾分類回收專場,加強分類宣傳,引導居民實現精準分類投放。因地制宜推進“智能回收”“綠色賬戶”等管理模式,全面激發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據統計,城鎮社區和農村集中居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新增15.53%,新增覆蓋居民戶數5.18萬餘戶,目前總覆蓋居民戶數已達近19萬戶。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做實中端,在區內配置分類收集轉運車146輛,推廣車載桶裝、密閉直運系統,加快構建與生活垃圾分類相銜接的運輸網絡,切實解決生活垃圾“前分後混”難題。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夯實末端,我區目前已建成生活垃圾二次分揀中心1個、大件垃圾處理中心1個,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62噸,實現可回收生活垃圾精準分類、壓縮轉運、資源化利用及大件生活垃圾拆解分類、金屬廢物回收、固體廢物壓縮,有效推進了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其它民生工程完成情況


開展井蓋病害治理,加強日常巡查,建立井蓋管理和維修臺賬,通過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平臺,對井蓋問題及時上報、派遣和處理。今年共完成歧山寺路、成龍路等井蓋(含雨篦子)治理679座,超額完成430座的年度目標任務。


切實將廁所革命作為惠民生、促文明、樹形象的重要抓手,建改並舉,全域推進,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環境需要。今年共完成新建公廁22座,改建公廁13座,農戶廁改1.1萬戶。此外,文景路公廁還榮獲全市“最美環衛公廁”稱號。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陶然村

改造公廁

對標美好生活品質城,龍泉城管亮出2019“民生賬單”


採取“在新建改造公廁中配建,在現有直管公廁旁新建”等方式佈局環衛工人作息房,為環衛工人提供勞動保障,有效改善其工作環境。今年在區內建成環衛工人作息房6座。


精細管護市政設施,實施高密度、常態化巡查,維修道路9.3萬㎡、路燈3800餘盞,確保市政道路完好率、路燈亮燈率均達98%以上。


接下來,區城管局將繼續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持續推進民生工程,緊抓“東進”“中優”“大運會”重大城市發展機遇,將城市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落到實處。用心服務這座城,讓城市管理走進市民心裡,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