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優客工場:“幼稚園”版Wework

優客工場:“幼稚園”版Wework


Wework前腳IPO失敗,“國內共享辦公龍頭”優客工場後腳就赴美IPO,這裡面有什麼深意,這家公司改如何解讀?


毫無疑問。我認為優客工場是幼稚園版的wework,目前提升估值只能用一些盤外招。有同行失敗經歷在那擺著,上市的估值可能不會太好。


重新審視共享經濟,我認為優客工場的出路是從“實物中心化”向“數據中心化”平臺轉型,但這需要創始人打破地產行業帶來的路徑依賴。


01、幼稚園版Wework


判斷一家公司質地如何,最簡單的方法是拿它與本行業最牛的公司相比較,共享辦公界最牛公司毫無疑問是Wework。


優客工場:“幼稚園”版Wework


它倆放一起畫風是這樣的。


論收入規模,優客工場大概是Wework的1/30。


  • 2018年前者收入4.49億人民幣,後者收入18.22億美元;
  • 2019年前9個月前者收入8.75億人民幣(不算收購的非共享辦公業務,與wework“同口徑”收入為4.71億人民幣),後者2019年上半年收入15.35億美元。


論虧損幅度,它倆也是大致相當(wework收入15.35億美元虧損6.9億美元;優客工場收入8.75億元虧損5.54億元),只是虧法各有各的。


優客工場成本結構裡最顯而易見的是租金,2017年、2018年、2019年前9個月分別佔共享辦公空間收入131%,101%,85%。Wework租金2016年-2018年分別佔58%、56%、53%。


租金佔收入比重過高,這對共享辦公起來來說無異於噩夢,錢都拿去付租金了用在其它地方的錢自然就比較少:


  • 優客工場的其他成本偏向管理費用多一些,佔收入15%,銷售和開業前費用比例加起來才8%;
  • 而Wework,管理費用佔25%,而開業前費用、銷售費、新市場開發費用加起來佔62%!


所以你能看到,收入規模比優客工場大30倍的Wework增速要更快,Wework上半年收入增速是101%,優客工場前三季度“同口徑”(不算收購的非共享辦公業務)收入增速67%。


通過以上信息陳列,不難看出當前的優客工場,還只是幼稚園版Wework,無論是規模還是成本結構代表的議價權。


02、提升估值的“盤外招”


對於共享辦公行業來說規模決定一切,它的商業邏輯是持續擴大規模,提升工位的使用率,直到觸摸到天花板:那時規模效應能使固定成本(比如租金)攤的比較低,而市場飽和後可變成本大幅削減,盈利手到擒來。


在以上思想指導下,共享辦公行業資金飢渴症狀顯著,Wework更是如此,即使年初拿到孫正義20億美元新注資仍感覺很糟糕,它本來想要160億美元~


優客工場:“幼稚園”版Wework


往往越到後期投資人越感覺上了“賊船”身不由己:


  • 固定成本怎樣降下來?
  • 還要投多少錢進去?
  • 盈利何時到來?
  • 沒盈利怎麼提升估值實現退出?


對於最後一個問題的估值部分,Wework和優客工場各有思考。


Wework設立房地產基金購入辦公樓(創始人諾依曼還把個人的部分房地產資產轉手到該基金),想以共享辦公入駐提升辦公樓的價值,然後以此賺錢。


對,你沒看錯,wework就是去炒樓。


優客工場:“幼稚園”版Wework


優客工場則沒想搞那麼大,它的方法是很“常規”的衝收入,如果收入提高了,按共享空間市銷率(市值/收入)去估值就賺大發了。那麼,具體怎麼衝收入呢?


2018年12月,優客工場花了近1.5億元控股數字營銷公司省廣眾爍,並錶帶來4.03億元收入(所以前面跟wework對比是我說了兩次“同口徑”),撐起了損益表上收入的半壁江山。實際上這個數字營銷公司質地也一般,4.03億收入,3.64億營業成本,毛利不足10%。


優客工場:“幼稚園”版Wework

(優客工場損益表)


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有那麼傻會給它高估值?


03、優客工場的市場前景


四年前,毛大慶創業做共享辦公時,外界普遍認為:別跟我扯什麼共享經濟互聯網創業,所有創業最後都是搞房地產,萬科北京老總毛大慶離職創業去幹這個事情,太靠譜了。


四年後,共享辦公行業已經從黃金時代變成白銀時代,17年-18年已經被毛大慶“洗”了一波,併購洪泰空間、無界空間、Workingdom、大觀建築設計、火箭科技、方糖小鎮等公司後成為國內龍頭。


從核心運營數據上看,優客工場2018年規模急劇膨脹,空間數從94個增加到191個,管理面積從35.21萬平增加到57.19萬平。但這個勢頭從2019年前9個月來看已經停住了。


優客工場:“幼稚園”版Wework

(優客工場運營數據)


我認為,隨著優客工場共享辦公擴張放緩(2019年前9個月空間數比去年底增長3%至197個),入住率已經達到80%,此後租金率邊際上大幅降低是沒戲了。


優客工場當前已展現的,可能並不太值錢,很簡單就能算出來。


數字營銷部分,就算能達到5%淨利潤,按15倍市盈率估值4億元;共享空間部分,對比wework大概7.7倍市銷率(按200億美元上市估值算出),估值42億元。也即是說優客工場大概值46億元。


據公開數據(披露融資額部分)優客工場融資48.1億元,當初優客工場D輪融資時,可是號稱估值110億元。


優客工場:“幼稚園”版Wework

(優客工場融資信息)


04、重新審視共享經濟


這兩年共享經濟分化的很嚴重,很多時候商業模式決定了一家公司的成敗,我認為它們應該分五個層次,從差到好依次是:


(1)實物(擁有)中心化模式,就是說平臺擁有實物,而且擁有實物的產權,然後轉租給用戶,這種商業模式最糟糕,比如共享單車,尤其是它還要面對較高的損壞率和折舊。


(2)實物(租賃)中心化模式,平臺把實物轉租給用戶,從這個角度講共享辦公就是“二房東”,需要有很大的規模與品牌才能對房東形成議價權。


(3)數據(弱規模效應)中心化模式,平臺不擁有實物,只對分享實物的個人或商家賦能,比如滴滴,但它規模效應較弱,用戶只注重價格,如果競爭者補貼馬上換平臺。


(4)數據(強規模效應)中心化模式,比如Airbnb,相比於網約車、酒店的標準化,它的房源是個性化的,而且數量多能滿足不同的需求,後發者很難競爭。


(5)數據去中心化模式,這個層次是區塊鏈對共享行業的改造。想象一下分佈式的BAirbnb(區塊鏈版Airbnb),當潛在租客希望租一個房間時,BAirbnb軟件就會在區塊鏈上搜索所有的房源,並將符合租客要求的房源過濾後顯示出來。由於這個網絡會在區塊鏈上存儲交易的記錄,這樣一個好評就會提高房源提供者的聲譽度並塑造他們的身份。這樣,就不需要由一箇中介機構去負責這個事情了,極大降低交易費用。


Wework從“二房東”到搞房地產交易,我覺得是越混越差,把自己給固定在一個更壞的位置,所以現在要靠外部資金拯救。


優客工場:“幼稚園”版Wework


對於優客工場來說,我覺得最佳模式就是價值鏈上提升一級,從租賃的“二房東”模式積累運營經驗之後,向數據化轉型。做平臺與做自營的區別,就是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區別。


當前,優客工場有13.87萬平、22.8%的管理面積是平臺模式運營(賺管理費或收入分成),半隻腳在“數據中心化”平臺那一半。但這距離完成轉型尚有距離,畢竟轉型是個說來容易做來難的事,對出身房地產行業的共享辦公創業者來說更難,畢竟從前的路徑都是瞅準週期買地皮、建房子、賺差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