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與印度RCEP“共進退”,日本是搗亂,還是維穩?

與印度RCEP“共進退”,日本是搗亂,還是維穩?

本文刊載於12月5日 法治週末


據美國彭博新聞社11月29日報道,日本經濟產業副大臣牧原秀樹在接受專訪時表示,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必須把印度包括在內,因為從經濟、政治和安全保障角度來說都有意義,“印度如果不參加RCEP,那麼,日本也不加入”。儘管牧原只是經濟產業副大臣,他的言論未必能完全代表日本政府的意志,但是消息發佈後,還是引來了日本國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輿論擔心日本也會從RCEP中撤出。


  實際上,早在印度政府宣佈退出RCEP之際,日本政府內部就有“印度不參加,日本也不參加”的聲音了。11月4日,在泰國曼谷舉行的東盟峰會上,印度總理莫迪正式宣佈退出正在進行的RCEP談判。他表示:“當我評估RCEP時,我必須尊重所有印度人的利益,但是我並未得到一個積極的答案,因此我的良心不讓我加入RCEP。”


  由於印度在此前多輪談判中一直提出新的要求,導致談判多次拖延,因此,印度政府退出RCEP的決定在當時沒有令輿論太意外,這也就使得日本政府內部的聲音並未受到太大關注。


與印度RCEP“共進退”,日本是搗亂,還是維穩?



  不過,在RCEP問題上,日本最終是否與印度“共進退”還有待觀察。因為日本政府目前還在積極遊說印度,促使其重新迴歸RCEP談判進程。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道,11月30日,在印度舉行的日印首次外長防長“2+2”對話前,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談,並強調印度參與RCEP的重要性。此外,據《產經新聞》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擬於12月15日至17日對印度進行訪問,並準備努力說服莫迪重新加入RCEP談判。


  至此,日本政府在印度與RCEP議題上,釋放出了兩個不同的信號:一個是“印度不參加,日本就不參加”;另一個則是積極遊說印度政府重返RCEP。那麼,究竟哪一個才是日本政府的真實目的呢?

  RCEP落地對日本有雙重意義

  RCEP是東盟10國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而在2011年提出的經濟構想,並於2012年11月開始啟動談判。目前,除了東盟10國外,參與國還包含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根據日本財務省統計,RCEP如果落成實現,那麼將涵蓋約35億人口,GDP總和將達到23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0%左右,所涵蓋區域也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貿區。


  觀察RCEP談判成員國構成可以發現,其橫跨南北半球兩大洲,既有日本、澳大利亞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有柬埔寨、老撾等發展中國家,還有印度這樣依靠國內消費驅動、市場相對封閉的內需型經濟體。可以說,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市場差異度顯著。


  有學者指出,在RCEP框架內,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GDP是最落後國家緬甸的300倍,由此可見一斑。不過,RCEP談判的核心之一就是市場準入門檻,究竟是設高還是設低,關係到各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這也是談判花費長達7年時間,中間曲折反覆的主要原因。


與印度RCEP“共進退”,日本是搗亂,還是維穩?

11月30日,首次日印“2+2”對話在印度舉行。在日印外長會談上,日本外相表示希望印度在RCEP問題上慎重考慮。(圖/每日新聞)


  此外,RCEP各成員國還高度關注自身敏感領域。比如,印度製造業能力弱,且平均關稅是RCEP各國中最高的,所以,其更擔心RCEP會令本國相關產業受損;日本和韓國則擔心RCEP落地後會傷及本國農業和農業從業者的切身利益。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服務業開放程度相對較低,因此,提出漸次開放條件和具體範圍等。這些涉及本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也導致RCEP談判進程緩慢。


  儘管RCEP在准入門檻上低於由日本主導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且經濟規模上也略小一些(CPTPP佔全球經濟總量的40%左右),但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國際背景之下,RCEP的落地對於日本來說,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會產生不小的政治外交利益。


  一方面,RCEP生效將有助於日本的對外經貿往來。RCEP的目標是消除內部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因此,RCEP的本質是超級自貿區(MegaFTA)。而一旦落成,則意味著日本將自動與韓國、東盟等實現自貿區。這也就使得日本商品進入新興市場國家將變得更為容易,從而為其帶來巨大的利益。


  以東盟為例,東盟擁有6.5億人口,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GDP約為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5%至6%。與此同時,東盟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29.2歲,消費市場年均增長率為15%,中產階級規模不斷擴大,具有強大的消費和生產能力。這對國內市場有限,且深陷通縮的日本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挖的市場。藉助RCEP,日本企業將可在本土組裝在東盟生產的零部件,然後以低關稅向中國、印度市場銷售。


  與此同時,儘管日本與美國稍早前達成了經貿協議,但是兩國之間的經貿赤字問題並未完全解決,日本依然承受著美國的經貿壓力,而RCEP的儘早落成,將會緩解日本自身的經貿壓力。


  另一方面,RCEP生效也有助於日本穩定與亞洲國家的政治外交關係。誠然,RCEP只是一項經貿協定,看起來與政治外交併沒有太多聯繫,但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往往是推進國與國之間政治外交關係的潤滑劑。


  比如,時下日韓關係低迷,如果RCEP能夠儘早實現,日韓經貿往來得以強化,那麼將成為破解時下日韓僵局的新切入點。此外,日本不時因歷史問題、領土問題而導致與亞洲國家關係緊張,而藉助RCEP,通過不斷與亞洲國家深化經貿往來,這也將起到防波堤的作用。

  日本遊說印度有深層目的

  圍繞RCEP成員國,東盟的最初想法是“東盟10+3”,但由於日本擔心自身在RCEP的話語權不敵中國,且當時中日關係因歷史和領土問題走低,因而為了抗衡中國,日本邀請印度、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加入RCEP談判,也就是今天的“東盟10+6”。


  由於印度是日本邀請入群的,所以時至今日,日本未必希望印度退出RCEP。在筆者看來,主要有如下三點原因。


  首先,日本需要印度平衡中國在RCEP的影響力。在RCEP的16個成員國中,真正能稱之為“大國”的恐怕只有中國和印度,可能也只有印度能夠“抗衡”中國。此外,印度在人口、經濟等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藉助印度對RCEP某些條款的不滿,來抗衡中國的話語權。畢竟,僅靠日本自身,很難與中國展開博弈。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日本並不希望印度從RCEP中退出。


  其次,日本借RCEP議題趁機拉攏印度。在11月初,印度宣佈退出RCEP後,日本在月底就暗示“印度不參加,日本就不參加”,其反應不可謂不快,這至少會讓印度覺得日本是“自己人”,在關鍵問題上能夠站在自己這一邊,無疑能夠拉近印度對日本的親近感。


  實際上,近年來日印互動頻繁,兩國關係正朝著“準同盟”關係邁進。除了11月底兩國首次舉行外長防長“2+2”對話外,安倍晉三首相還將在12月中旬訪問印度,並有望與印度政府簽署允許日本自衛隊與印度軍隊在燃油、彈藥等物資補給相互融通的《相互提供物資與勞務協定》(ACSA)。因此,在安倍首相訪印前,日本政府在RCEP議題上表達對印度的支持,無疑能夠贏得莫迪和印度民眾的好感。


與印度RCEP“共進退”,日本是搗亂,還是維穩?

2017年,安倍訪問印度。(圖/AP)


  此外,日本與印度是美國主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的主要參與者。除了為強化雙邊關係外,日本在RCEP議題上支持印度,也是為了做給美國看,即日本沒有因RCEP而冷落“印太構想”。


  最後,從日印經貿角度考慮,日本也不希望印度退出。近年來,儘管日印互動頻繁,關係不斷升級,但兩國的經貿額卻並不與之匹配。根據日本財務省數據,2017年,日印雙邊貿易額為142億美元,較上一年度增加10%,但日印貿易額僅為中日貿易額的1/20、為中印貿易額的1/5以下。要知道印度擁有13億人口,近年來保持著較快的經濟增速,這對日本而言,無疑是一個充滿巨大商機的市場。因此,日本更多地是希望印度能夠留在RCEP內,從而推動日印經貿往來升級,為日本經濟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


  當然,日本最終能否說服印度,或許要等到12月中旬的安倍與莫迪的首腦會談才會有答案。日本政府和印度政府在實現“印太構想”方面確實有共同的利益訴求,而日本政府也希望通過日印“2+2”和在RCEP議題上支持印度來強化兩國關係。但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政府奉行的是與世界大國展開全方位的外交關係,更多地會注重本國利益,因此,日印兩國之間還存有一定的溫差,想要說服莫迪似乎需要更多的努力。


封面圖為11月東盟會議期間,安倍晉三與莫迪舉行日印首腦會談,圖片來自朝日新聞。


本文刊載於12月5日 法治週末

與印度RCEP“共進退”,日本是搗亂,還是維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