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純真的天使,既純粹也天真,無善無惡,稱之為赤子之心。待到慢慢的成長,會經歷很多的磨難和坎坷,靈魂被慾望佔有,情緒也不斷的變化,慢慢就不那麼純粹了,我們漸漸的丟失了一些最真的東西。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這是人生成長的代價,但當眾人在茫茫的紅塵中迷失了本我,還有極少數的人,他們還能保留一份對生活的初衷,心中常常灑滿了陽光,永遠樂觀曠達,我們會說這樣的人是有一顆赤子之心的。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李煜是有一顆赤子之心的,當他吟唱出“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的時候,我們相信他是渴望自由的;王陽明是有一顆赤子之心的,當他吟唱出“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的時候,他早已變得超然物外;納蘭容若是有一顆赤子之心的,他的那句“一半殘陽下小樓,朱簾斜控軟金鉤,倚闌無緒不能愁”又是何等的喜憂參半,難掩赤子之愁。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而在眾多歷代詩人當中,蘇軾的赤子之心更是無人能及,當他歷經了人生的大坎坷大磨難的時候,能把自己的心昇華成更加卓絕的自我,從而光照這文明的千秋。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身陷囹圄,幾經商榷擬罪被貶黃州,在偏遠之地參悟人生。

此時的蘇軾還是蘇軾,無法理解也不願意相信這汙濁的官場。公元1082年,蘇軾與朋友春日出遊,忽然風雨驟至,一行人等沒帶傘具,頓時被雨淋得狼狽不堪,蘇軾卻毫不在乎,穿著一身蓑衣,在風雨中漫步前行,吟唱出了永垂不朽的名篇《定風波》,這首詞是蘇軾到蘇東坡的一次全然蛻變,也是他在詩詞造詣當中的另一次高峰,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這首名作《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有題記,題記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意思是說,在三月七日,在沙湖的路上遇到了雨,但是拿著雨具的僕人在之前就離開了,所以同行的人都感覺到很狼狽不堪,但是我並不這樣覺得,過了一段時間天氣放晴,於是就做了這首詞。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我們從題記來看,就知道蘇軾的內心在悄然轉變,自己被貶此處,已經是窮途末路,飢餐渴飲,適逢大雨如注,又給他渾身上下來了一個“透心涼”,此時的境遇配上自己命途多舛的仕途之路,又是何等的辛酸和苦楚,但是蘇軾卻在雨後天晴後作了一首詞,單憑這一份處事不驚的心胸氣概,也足夠讓我們敬仰的了。

不必去在意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不妨一邊吟唱著,常嘯著一邊悠然的前行。竹杖和草鞋輕捷便利好似勝過了奔跑中的快馬,有什麼可怕呢?穿著一身蓑衣,也能在風雨度過一生了。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料峭的春風啊,吹醒了我的酒意,此時此刻,竟然感覺到一絲涼意襲來,而在山頭的那一邊,太陽已經斜照,好像是露著笑臉對我熱烈相迎。回首望去曾經走過的蕭瑟路啊,而此時我已經歸去,正是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了。

這首詞是怎樣的境界呢?這首詞是東坡居士的境界,樂觀、超脫、曠達、心中似萬盞燈火,不論那個時代有多黑暗,總能尋找到康莊大道。

首句中一開始就極度渲染了雨驟風狂,而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蘇東坡卻用了“莫聽”二字,此時世界嘈雜,而在蘇東坡的心中,卻是相當的平靜和淡然。他在風雨中緩步前行,低聲吟唱,於是這風雨於他而言,已經不重要了。詞中的“何妨”更加有些幽默詼諧,詩人用商量的口吻,帶動了全篇整首詞的基調,可謂是全詞的樞紐和關鍵所在。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第二句詩人頂著風雨,在雨中慢慢的前行,他只拿著一根竹杖,穿著一雙草鞋,竟然能在風雨中無畏的前行,這是何等的灑脫的瀟灑呢。而那句“輕勝馬”更說出了詩人的自信,也帶給我們一種敢於拼搏和奮鬥的精神。但是這些還不夠,蘇東坡更進一步的說出:“你怕什麼呢?穿著蓑衣亦能走過這風雨的人生。”這句是全詞的高潮,也是千古名句,詩人一層層的遞進,到了此處,自信豪邁之前噴薄而出,由眼前的風雨,聯想到了人生的磨難和逆境,但是這些所謂的苦難在詩人眼裡,已經不重要了,那種超然物外的情懷,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讀者的心。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詞的第三句繼續寫景,“料峭”兩個字用的非常精妙,唐代的陸龜蒙在《京口》一詩中有記載“東風料峭客帆遠,落葉夕陽天際明”,多用來形容事物尖利,也表示微寒的風力。一邊是春風料峭,一邊又是太陽斜照,帶給詩人絲絲的暖意,一寒一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但寫景,也書寫了一幅充滿了哲理的畫面。在逆境之中,有憂愁,也有喜悅;有荒蕪,也有希望,這是怎樣的人生境界啊!這是蘇東坡經歷打擊後的從容和積極的心態,是一次靈魂全方位的昇華,在充滿了辯證法的背後,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是對生命的重新感悟和認知。一個人在逆境和磨難之中,就應該有這樣的心態來笑對人生,風雨過後必將是彩虹漫天,陽光普照,那時候一切都應該釋懷了吧。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詞的第四句又是千古名句,如果說前三句是一種儒家的入世精神,那麼蘇東坡依舊不甘心,在此基礎上,他終於吟唱出充滿佛家觀點的千古名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剛才還雨打山葉,沙沙作響,現在驀然回首望著走過的路,一切只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哪裡有什麼風雨,又哪裡有什麼天晴呢?所謂的風雨,所謂的晴朗,只不過是人們心中的幻想而已,如果心靜了,這個世界也就靜了。而佛教的觀點也認為“萬法惟心所現”,意思是說一切的想法和主觀感受,只不過是有了一顆分別心而已,放下心中的執念,一切都會境由心轉,萬事萬物沒有分別,不要被外界的力量所束縛。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歸去之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人生在世就應該隨他花開花落,我自看雲捲雲舒,寵辱不驚,才能歸入到寧靜。

這首詞,是藉著風雨來抒情,在此蘇東坡勸誡世人不要看到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看到陽光而欣喜若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大境界,也是我們超越自我的一種昇華。詩人用“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每一次品讀,都覺得意猶未盡,餘味回甘。

歷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詞,蘇軾憑此佳作蛻變成蘇東坡,句句千古

人生的苦難和痛苦是一種寶貴的契機,精神上的苦悶,物質上的貧窮,往往都是一個人蛻變的開始,若沒有這些苦難,千古聖人王陽明怎能在龍場悟道,開創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心學流派;若不是這些苦難,李白也不會寫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歸心似箭的千古佳句;同樣,若若沒有這些苦難,蘇東坡怎會吟唱出“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不朽名篇。

由儒入釋,蘇軾的這首詞,處處充滿人生哲理,彰顯著智者的光環。蘇軾因為這首詞,真正的蛻變成了東坡居士,這首詞也因為蘇軾,被寫盡千古史冊,萬古流芳!

  • 今日話題:你喜歡蘇軾這首《定風波》嗎?你對此有什麼樣的感悟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期待您的關注

文 | 國學大觀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