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路遙紀念館

  

  去路遙紀念館,我下了很大的決心,因為距離延安路途稍遠,怕天黑前趕不回來。

  清澗,給我最初的印象似乎就是電影《人生》中的一切場景,刨不完的黃土地,常年流水不斷的古老河道,以及那些雜亂無序的集市和村莊。而實際上,現在的清澗縣城,無論是從縣城街道,還是樓房商鋪,那一切都是遙遠的往事了。

  車過清澗縣城,本以為馬上就可以到路遙的故鄉了,可是轉過一道彎又一道彎,穿過一個山嶺又一個山嶺,直到我望眼欲穿時,司機才說,到了。

  匆忙的下車,那種心情彷彿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路遙紀念館位於清澗縣石咀驛鎮王家堡村的210國道東側,它的對面便是路遙的故居。我沒想到路遙紀念館會居於馬路的一側,不知道那些呼嘯而過的貨車會不會影響了路遙先生的寫作?

  整個紀念館裡很安靜,也許是因了中午的緣故,也許是來這裡的遊客本來就不多,我在門口簽到時,順便看了看上午來參觀的人數,果然不是很多。這樣一個稍顯偏僻的地方,又只是這麼一座孤零零的紀念館,我想,除非是像我這樣的文學虔誠者,才會來看一看路遙先生的故鄉。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不知道什麼原因,紀念館展廳裡還停電了,其實有沒有電並不重要,只要能近距離地體會一下先生的寫作生活,心裡也就滿足了。

  展廳分6個部分:困難的日子、山花時代、大學生活、輝煌人生、平凡的世界和永遠的懷念,記述了路遙先生短暫而偉大的一生。無論那些小說、雜誌,還是先生寫作活動的圖片,我都在網上看過很多次了,而現在這樣集中的匯聚在一起,簡直就是一次對自己“人生”的考量。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路遙的一生,可以說是艱難的一生,有時候,我實在無法想像他的生活會困窘到無飯可吃的地步,作為一個著名作家,他的生活完全可以像現在的某些大作家那樣,不說家財萬貫,溫飽當然是不用擔心的。但路遙的貧窮也讓我們體會到了現實的殘酷性。

  我挺喜歡紀念館廣場裡的那個主題雕塑,一頭不算很壯的奔牛,拉著兩本厚重的書,無論《平凡的世界》,還是《人生》,它們所體現出來的是黃土高坡的精神,是革命聖地延安的精神,當然更是路遙奉獻給這個世界的精神。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這樣的雕塑和延安大學路遙墓碑的題詞很吻合: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

  看完展覽館,我準備去瞻仰路遙的故居,管理人員說還不對外開放。我央求了半天,他終於給我了院門的鑰匙,並叮囑我,一定不要亂動。他的囑咐略顯多餘,路遙的故居是隨便能動的嗎?

  穿過210國道,爬上新砌就的臺階,便是路遙先生的故居了。院門很小,泥就的院門略顯滄桑,兩扇簡陋的木門,門鼻一搭,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了。院子裡有2株棗樹,已經結滿了密密麻麻的棗子。棗是清澗縣的特產,也是延安的特產,狗頭棗,曾吸引過我的目光和食慾。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四孔窯洞,一字排開,沒有過多的修繕,依舊還保持著窯洞原始的風貌,木格格的門窗,花布門簾,顯得古樸而凝重。當年路遙就是在這裡出生,8歲時被父親送往延川給大伯做繼子,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但短暫的一生。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在遺物陳列室,我看到了路遙的履歷表,原始書信,還有那些簡陋的桌椅,這些曾經離路遙最近的東西現在離我卻是這樣的遙遠,睹物思人,讓人唏噓人生的無常。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心情落寞的走出路遙的故居,一個人站在小院的門口遙望了很久,遠處是連綿不斷的黃土高坡,近處是一個正在施工的建築。站在那裡,可以看清路遙紀念館的全貌,我想,紀念館之所以居於馬路一側,是不是想靠路遙故居更近的緣故呢?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但我很快又否認了這樣的猜測,其實這不是需要我去操心的,我關心的只是近距離地看看路遙先生,聆聽一下大地深處他那有力的心跳,足矣!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拜謁路遙墓

  

  黃昏時分,我走進了延安大學的校園,沒有人注意到我的行蹤,即便是門口的兩個門衛也懶得看我一眼。我自忖他們一定是把我看成校園的一個老師或者工作人員什麼了,我也落得一個從容。

  校園裡整潔而安靜,一些三三兩兩的學生散佈於各個小徑。他們的身影多少讓我有些羨慕,如果說這輩子還有遺憾的話,那便是沒有讀過正式的大學,這一點我倒是比不上路遙先生了,儘管他的童年艱苦,儘管他的青年時代也不怎麼如意,但是能走進延安大學,卻也是一個不俗的成績。延安大學的生活改變了他的命運,如果他自己也這麼認為的話。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1973年,路遙考上了延安大學,據說他的數學只考了22分,但是語文卻有83分之多。以他的高考成績,延川縣推薦他上陝師大,但是陝師大的政審沒有通過,最後他只好去了延安大學。不知道這是延安大學的幸事,還是路遙的幸事。現在,人們瞭解延安大學似乎都要從路遙開始,路遙成了這個大學最醒目的招牌。

  問了幾個學生,才從回民食堂的門口向右拐,開始是一段很蜿蜒的土路,正抱怨學校不重視路遙墓時,土路才和一條窄窄的水泥路相搭,原來這段土路是一條捷徑,要走正式的道路可能會多走上一段距離。抱怨沒有了,只是我一個人走在這樣的山路上,多少有些孤單。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山叫文匯山,半山腰中一塊由申沛昌所提寫於2000年11月的石碑告訴我的。申沛昌是1987年延安大學的黨委書記,據說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延安大學才走上正軌。只可惜,路遙沒有用過那麼寬敞的教室,也沒有用上那麼漂亮的圖書館,他只在延安大學的窯洞裡完成了學業,直到最後,也只能以鳥瞰的姿勢來注視著腳下這片曾改變他命運的校舍。

  山路七拐八拐,山上的樹木並不茂盛,好像營養不良似的。中途有一個墓碑,我以為是路遙的,但看雕像,卻又不像,繞到碑後,才依稀從已經脫落的碑文中知道那是一個外國女教授的墓碑。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一個外國的女教授,把人生的最後棲息地選在文匯山,答案只能有兩個,一是她熱愛這片土地,二是怕路遙一個人寂寞。當然這樣的猜想只是屬於我一個人的主觀臆斷,我想應該有更多的仁人志士長眠在這裡,這樣才不負文匯山的風水地脈。

  終於看到了路遙的墓碑,那一刻,似乎所有的黃土高坡都岑寂了,落日的餘暉給所有的高原都罩上了一層暮光,我看到了路遙的眼睛,厚厚鏡片後面的目光充滿了對世事的洞察和思考。從他的角度遠眺,不遠處就是延河,面對著不捨晝夜一路奔騰的母親河,他該有怎樣的思慮?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樣的概括無疑很適合路遙的一生。可以說,他的寫作真的就像一頭中年的牛。在他的長篇散文《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我們都能體會他寫作的艱苦性,不吃飯,或者一天只吃一頓飯,或者以煙代飯來度過那漫長的一天。路遙的寫作是以生命為代價的,而在這樣的嘔心瀝血之後,他奉獻給這個世界的是《人生》、是《平凡的世界》、是永遠烈火重生一樣的精神力量。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這樣的精神力量,正是我輩所需要的。作為一個後來的從文者,他是燈塔,永遠照耀在我前行的路上。

  對著墓碑,我恭敬地三鞠躬,我已經聽到了自己的心跳。

  下山的時候,有一個年輕的學生正爬上來,我們四目相對,他很快就錯過了目光,而我卻停下腳步望著他向上的身影。他的身影給了我一種欣慰,甚至讓我看到了一種希望。

【行走中國】佛劉:路遙紀念館和路遙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