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這是西安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西安最“出名”的一條街道;

有著當時最“先進”的設計理念,雖然在當時不被大多數人認可;

這是西安自解放以來到現在唯一不曾改變過的街道,有著數不盡的老字號飯館和各種老舊建築,也正因如此這裡完美的保留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的西安老城風貌。

住在附近的人都對這裡很熟悉,這裡就是今天要說的地方,在西安幾乎無人不知的大慶路。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大慶路名字的由來

說到大慶路,在上一代人記憶裡是不可替代的地方,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街道名字,更多的代表了那個時期人們對“繁華”這個詞的印象,在這裡發生過的故事足夠每個人回憶許久。

關於西安“老街道”大慶路的回憶

不管是西安本地人或者是遊客,時至今日幾乎不會有人專門來這裡。

畢竟這裡不是什麼出名的遊覽勝地,也沒有那些所謂的“網紅”地標——街道兩邊都是老舊的廠房和設施老化的住宅區,唯一的“亮點”莫過於綠化帶上的巨幅“絲綢之路”群雕和它腳下的那片綠化帶。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那麼這個名字聽起略帶一絲“土味”的道路到底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其實這裡可是個不簡單的地方,這裡擁有著眾多西安在建國初百廢待興,蓬勃發展的“印記”。

關於這裡的故事,雖然目前也是眾說紛紜,但從附近居住的人口口相傳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尋覓到一些這裡的起源:

這裡原本是一條石子路,當時名為“大同路”,附近多為農田、村莊,後來又擴寬過一次。上世紀50是年代開始,我國同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有過一段“蜜月期”——建國初期那段時間,當時恰逢蘇聯大規模援建我們國家,蘇聯在陝西有24項重點援建項目,其中西安就有17項,是建國初期僅次於哈爾濱的蘇聯援建大市。

時至今日這裡仍然能夠看到大量的蘇式風格的建築群,並且有些建築依然在發揮著它的作用。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蘇式風格的西電廠

在那個特殊年代下這裡也見證了中蘇友誼,於是在1959年為國慶十週年大慶獻禮時,將這裡改名為"大慶路"(還有一說是1966年改名,但1959年改名這個說法目前可信度最高,百度百科中也提示為1959年改名)。

後來蘇聯專家撤走,使我國大量的企事業單位處於停滯狀態,給國家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這裡也曾遭受波及,但毛主席在當時說了句“天塌不下來!”,讓無數人為之振奮,奮勇向前,最終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現在走在這裡,每天車流穿梭不停,路邊的老人曬著太陽抽著煙,而那些曾經的“廠裡職工”則會自豪的和你敘說當年這裡的“繁華景象”:

早上起來,從路南生活區去往路北廠區的工人們,和川流不息的公交車、自行車大軍一起整齊劃一的前進著,沿途路過路北的那些廠房,心理默唸著這個是電容器廠,那個是變壓器廠,再那頭是開關廠,還有被看不見的絕緣材料廠……

當然,如果你在深度挖掘,他們會跟你講那時候的蘇聯專家往事。

關於廠區的回憶

在廠區林立的老西郊,大慶路是西安很有名的工業帶,人們記住的更多的是那些有年頭的老廠。

在計劃經濟的時代,跟隨著國家援助大西北的浪潮,來自東北、江浙地區工業基地的數以萬計的勞動者奔赴西安,很多人也在西安落地生根,將青春奉獻給了這裡。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曾經老城區的標籤為其提供了成熟且便捷的生活配套設施,也讓這裡成為當時西安最為繁華的地區之一,其輝煌程度不亞於東郊的“小香港”——紡織城。

當時在這裡工作生活的人們依然能記得那段輝煌的時光。

要說到這裡最為出名的大廠,非西電莫屬了

西電的全稱是中國西電集團公司,成立於1959年,是我國“一五”計劃期間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中的五個項目為基礎發展形成的集科研、開發、製造、貿易、金融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 ———來自百度百科

圍繞著西電,高壓電瓷廠、開關廠、微電機廠也都駐紮在這裡,並且清一色的蘇聯建築風格,放到那個時候,這裡似乎是第二個“老工業基地”哈爾濱了。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大慶路上的各廠房和住宅樓,無一不透露著那個年代獨有的蘇聯風——斑駁的牆壁被塗成暗紅色、寬大的三角型屋頂和四四方方整齊劃一的“格子樓”,無一不體現出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的審美,最難的的是這些建築都保留至今,這在西安乃至全國都是很少見的。

很早的時候,西電職工子弟隨意穿梭於廠裡,早上上班時間西電的工服就是這裡獨有的一道風景線。

如今這裡留下的只有歲月的痕跡,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再回頭看看,“XD”兩個大大的英文字母招牌還在,隔著廠區的鐵絲網,似乎在向路人講述著舊時光與新時代之間故事。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這裡是西安發展較早的區域,曾經西安有超過半數的重點項目都選址西郊,80年代的城西可謂是無限風光,然而隨著現代化城市的發展,這些“老城區”的痕跡反而成為了阻礙這裡發展的羈絆。

不過,隨著2017年得一紙通知,這裡也正式進入了改造時代。

大慶路的“特色”綠化帶

說到大慶路,西安人都知道這裡有個“特色”的綠化帶,如果你是從外地來的,一定會好奇一個綠化帶有什麼好說的?

其實,這個綠化帶是大有來頭的,如果你路過這裡,一定也會被這條“巨大”的綠化帶所吸引,這個設計可是當年蘇聯專家們的“傑作”之一。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大慶路原本是作為1959年國慶十週年而得名的獻禮工程,因此蘇聯專家在設計上也精心做了安排:

自外向內,人行道、自行車道、汽車道設置分明,而最具特色的就是道路中央,分隔雙向馬路、長度綿延4公里、寬度達到50餘米的綠化林帶。

樹木種類和栽種劃分極為講究:高大茂盛的梧桐為馬路遮蔽著炎炎夏日與皚皚冬雪,而林帶內,雪松、水杉、銀杏生長得錯落有致,不分四季而綠意盎然。

一個寬50米的綠化帶橫在路中間,這在當時是不可理解的,蘇聯專家在設計這裡時,很多人也都對設計表示了相當的驚訝,但蘇聯專家一直堅持己見,並告訴人們,這樣設計可以保證50年不用再做任何改變。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這裡依然保留著那個時候的場景,供人們休閒娛樂的同時,似乎這也在用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的價值,在過去的這半個世紀,大慶路依然是西安市最寬闊和最陰涼的城市大道,這裡就好比是西安的“中央公園”。

夏天從這裡開車路過,還能聞到青草的芳香。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大慶路綠化帶實拍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斑駁的護欄

現在的這裡也是老人們晨練的絕佳場所——每天清晨,玩鞭子和陀螺的老人不會擔心吵到周圍的住戶可以盡情的“玩耍”,唱戲的、跳舞的老人也都各得其所,各種健身器材也是一應俱全,這裡成了老人們的“樂土”。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大慶路的“知名”景點

除了廠房和綠化帶,這裡還有很多值得回憶的場所。

說到大慶路的那些值得回憶的故事,很多在這裡上過學的人一定都能說出個一二三四來,像檯球廳、電影院、服裝城,都是那個時候放學了必去的休閒娛樂場所,但是今天不講這些。

有一個地方是所有人都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家世界超市了。

在物質並不豐富的90年代,大慶路上最出名的莫過於“家世界”超市了。

雖然家世界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型量販超市,但在那個吃包蝦條都樂呵半天的年代,大型量販超市簡直就是孩子們的遊樂園,去逛一次超市不亞於現在孩子去一次水上樂園的開心程度。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南有好又多,西有家世界”這兩個超市成了西安大型超市界兩個的“扛把子”,當時要說大慶路上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非這裡莫屬了。

後來家世界旁邊開了家肯德基,也成了學生們課餘時間駐足的地方,2010年以前,雖然人們已經基本吃穿不愁了,但距離豐厚的物質生活還差那麼一些,所以那時候吃肯德基也算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了,往往都是約心儀已久的女孩子才會選擇這裡。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現在這裡依然是一家大型超市,但名字早已易主,除了保留下的那個公交站,很難再尋找到那時候的記憶了。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現在的這裡是什麼樣子

大慶路東起玉祥門,西至阿房路,地鐵1號線可直達,因此交通十分方便。便利的交通改變了人們的出行,卻仍未改變這裡為數不多的“土著”的生活習慣。

回想起那個浪漫又帶些魔幻現實主義的90年代,這裡也難免“落俗”

當時的大慶路,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以下場景:

  • 街上奔跑著帶兩根“天線”的電車,兩節大車箱中間中齒輪連接起來,人坐在裡面搖搖晃晃;
  • 紅色的“奧拓”配合著手搖式車窗,司機們集體把車停在附近吃飯,並且時常會在你打車的時候驕傲的告訴你“不順路!”(這是當時全西安出租車司機的毛病之一);
  • 街邊的烤肉攤永遠存在,紅色塑料罩子配合著白熾燈昏黃的燈光,照映著木炭燃燒著的烤爐,烤肉師傅熟練的握著兩大把肉來回翻滾,不時撒上鹽和辣子面孜然,這裡是附近人的美食天堂;
  • 下了班的工人,時不時聚在一起吃宵夜打麻將,或者相約去打球,總之大家的業餘時間都相當豐富,不像現在只能上網打遊戲;
  • 還有就是那些廠裡的“子弟”們,因為父輩都在同一家單位工作,彼此之間都太熟悉了,互相串門吃飯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當然做了壞事也不好隱瞞,因為總會被大人們通過電話問出來,而即使是這樣,那時候的人們還是親切的,遠不像現在鄰里之間這般陌生。

當然,這些老西安的場景,不光發生在大慶路上,西安那時候眾多的“廠區”裡,都有著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印記,只是現在很少有人在提起這些往事了。

從大慶路進入玉祥門,就算告別了這裡,汽車從此開始就漸漸的通往城裡,與市區的繁華相比,這裡確實老舊的讓人唏噓,彷佛一條路跨越了兩個時空。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找遍那些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小說,那些作者們也未必會寫出發生在這裡的故事,但是它卻是實實在在存在於這裡的,僅僅是走過一條路,卻彷佛看到了這裡了半個世紀的變化,因為這半個世紀依然它幾乎未曾改變。

曾經是西安的一張“名片”,建成後50年未曾改變,如今卻快被遺忘

時至今日,這裡也面臨著拆遷改造,有些地方已經動工,很多廠區也進行了搬遷。

但並不是所有工廠都需要搬遷,一些傳統“老廠”依然存在,中午飯點時間,附近街道大大小小的油潑麵館裡依然能夠看到那些穿工服的工人們來“喋面”解饞,但他們早已融入到這個城市中數萬計的“職場人士”中,不再像以前一樣成為特殊的那一部分群體了。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我們無法再看到眼前的景象了,但是,不管怎樣,這裡曾經存在過,這裡的故事也不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