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國家辣醬地理​


國家辣醬地理​


醬,翻譯成英語,是sauce。

但sauce的準確中文解讀,卻並不是醬,而是音譯“沙司”。

形成這種文化不對等的原因很簡單,中國人眼裡的“醬”,和西方人眼裡的sauce,並不是同一種東西。

國家辣醬地理​

後者是以蔬菜水果作為主料,通過粉碎、研磨、加鹽糖而成的調味汁,目的是為了獲取蔬果中的滋味,為麵包和肉類增色。這是在沒有爆炒之類複雜烹飪技術的客觀條件下,為了滋味融合而做出的妥協。

魚子醬與蛋黃醬就更談不上了,它們更準確的解讀是小菜鹽醃魚子,與加了蛋黃的調味油。

但中國“醬”的靈魂,卻是一種名叫“發酵”的機理。如果制醬過程中,沒有複雜的菌群參與其中,就不可能獲取氨基酸,也不可能獲得我們稱為“鮮”的味道。

中式辣醬,正是中國醬譜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詮釋了中國人對調味品的理解脈絡,也勾勒了中餐裡最複合的風味符號。

國家辣醬地理​

No:1 壹

“醬”的字形很奇怪,頭小尾巴大,並不符合漢字“天圓地方”的美學標準。寫成書法,很難筆走游龍。

但這個字裡包含的意思,卻很反映出中國醬最初的模樣:上半部分是半個“將”,在康熙字典裡,“將”字有“助”的含義。下半部分是“酉”,可以解釋為腐敗變質。

合起來,就是人為地助力食品腐敗變質過程。

中式醬最早的原型,也許就是置放時間過長,因微生物作用而腐敗解體的高蛋白食物。雖然已經沒有了形狀賣相,但品嚐之後意外獲得的鮮美,讓中國人有意識地開始製作醬。


國家辣醬地理​


范蠡發明醬的說法一般認為只是傳說,最早出現醬字,應該是在漢代成書的《周禮》中:“醬用百有二十甕”,根據《廣雅》和《說文解字》的解釋,醬的別稱是醢,“醢也,從肉酉”也就是腐敗發酵的肉。

是的,《周禮》中記載的周天子吃的一百二十甕醬,都是發酵後的動物肉醬。其中包括麋鹿肉醬、獐子肉醬、蜜蜂肉醬、牛內臟醬、蚌肉醬、蛤蜊醬、螞蟻卵醬、豬肉醬、魚肉醬、兔肉醬、雁肉醬……

雖然看起來不少都是今天已經失傳的重口味,但在那個以生吃、燒烤為主要烹飪手段的時代,發酵後的肉類其實相比於生肉更加安全。加入鹽,以及釀製技術已經成熟的濁酒,可以有效控制雜菌、黴菌的繁殖,殺死寄生蟲,讓酵母菌盡情對肉中的蛋白質進行分解。

最終,誕生出鮮美、宜於人體吸收、又沒有毒害副作用的食物。

國家辣醬地理​

No:2 貳

肉醬流行的年代其實並不長,到了6世紀南北朝年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各類醬的記載裡,雖仍然以肉、魚、蝦、蟹為主角,但已經出現了少量以烏豆(黑豆)、豆黃(豆瓣)、炊麥(蒸熟的小麥)為原材料製作的醬。

並且,用穀物制曲,加入醬或酒中,人為控制發酵方向的技術,也在《齊民要術》中出現。

國家辣醬地理​

這種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醬的製作逐漸平民化。在這個以農耕為文明傳承的國家,肉類很長時間內都是貴族階層的專屬。平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農作物。

所以,廉價的穀物,以及更廉價的豆類,很快應用於平民制醬。穀物中的澱粉發酵,獲得甜味和酸味,豆類中的蛋白質發酵,獲得鮮味。

國家辣醬地理​

這些滋味,與外加的鹽一起,構成了中國醬最早的輪廓,也催生了至今仍活在餐桌上的那些“活化石”:醬油、豆豉、豆瓣醬、黃醬、甜麵醬的誕生。

No:3 叄

到了唐朝,廉價易得,滋味鮮美的豆醬已經成為醬的主角,並自下而上地影響了貴族士紳階層。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鑑真東渡,與遣唐使西來,讓日本人和朝鮮半島人同時學會了當時中國精英階層的生活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豆醬的製作方式。其後千年,日本醬油與中國醬油呈現出並蒂雙生,又截然不同的歷史走向。

國家辣醬地理​

在唐中葉李績、蘇敬等人奉敕編撰的《新修本草》中,有這樣的記載:“醬多以豆做,純麥者少。又有肉醬、魚醬,皆呼為醢”。

可見,肉、魚製成的葷醬,已經以“醢”的名義,與主流的醬漸行漸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唐之後,肉類最終變成了醬的配角,與油脂一起,成了增加醬本身風味的點綴,而非發酵主體。

國家辣醬地理​

到了宋代,《夢粱錄》中已經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酒醬醋茶”的記載。到了元朝,因為蒙古貴族的宗教信仰,與漢人社會地位降低的關係,元曲中變成“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唱詞。

酒退出了中國人生活的生活必備品,但醬,則成了比醋和茶更重要的家庭物資。

No:4 肆

黃仁宇對公元1587年,也就是明萬曆十五年的評價是:“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但從中國醬的大歷史來看,這卻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年景。

國家辣醬地理​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記下他看到印第安人食用辣椒的場景“這是一種比黑胡椒更辣的香料”後的幾十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人們迫不及待地把辣椒傳到中國。以一種異域觀賞植物的身份,向浙江和福建沿海的商人換取了他們最需要的絲綢、瓷器和茶葉。

國家辣醬地理​

長期以來只能接受食茱萸這種低級辣味的中國人,一下子當然不能接受辣椒的火爆。1591年,高濂撰寫的《遵生八箋》中,對“觀賞植物”辣椒的評語還是:“色紅,甚可觀。”

但逐漸向內地傳播的過程中,辣椒來到了江西、湖南這些古代缺鹽的地方。

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醬對於明代的中國人來說必不可或缺。但鹽卻是制醬中繞不開的基本原料,在這些缺鹽的地方,制醬的成本高企,底層的平民,想到了以辣椒來代替一部分鹽的做法——辣椒防蟲、防黴、且有效減少鹽的用量

國家辣醬地理​

很快,一種加了辣椒的醬誕生了。

在它的原產地墨西哥,當地人只會把辣椒磨成糊狀,加入洋蔥番茄等,做成莎莎醬。他們做夢也想不到,辣椒竟然能在萬里之外的中國,參與如此複雜的發酵過程。

國家辣醬地理​

No:5 伍

明末,草莽出身的張獻忠幹了一件大事。

他殺光了整個四川的百姓。

統一中國後,康熙帝體恤民情、重建戰後廢墟,發動湖廣百姓進入四川開荒,開啟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大移民:“湖廣填四川”

在康雍乾的一百多年裡,湖南人把辣椒帶進了四川,以及西南更深處的雲貴。這個過程中,辣椒與本土的豆瓣、豆豉、花椒、茴香激烈碰撞,最終成為了川菜與滇黔菜的靈魂所在。

國家辣醬地理​

日後在中國西南涌現出的,無數類似於老乾媽油辣椒、胡玉美蠶豆醬、郫縣豆瓣、富順辣醬的傳奇,究其本質,都是被中國辣醬歷史洪流所裹挾的小浪花。

除了這條主線之外,辣醬在中國還有多條隱藏的支線。

辣椒作為主體進行發酵的技術,廣泛流傳於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到今天已經說不清是誰影響了誰。但由此派生出的辣泡菜和韓式辣醬,卻在東北亞的飲食譜系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本質上,它與辣椒參與豆類的發酵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辣椒本身富含的澱粉與蛋白質較少,輕度發酵後,得到的風味清淡悠遠。在適當加入蘋果、白糖、大蒜,提供更多的可發酵物質後,這種辣醬還會帶著些許的甜味。潑辣雖然不足,但風姿確實綽約。

國家辣醬地理​

在中國關中平原流行的油潑辣子,則是辣椒與豆類以另一種形式的相遇。北宋時期,大型的楔式木榨被中國人發明出來,有效提高了當時主要油料作物大豆的出油率,讓平民階層第一次實現了食用油的自由。

到了明代,辣椒傳入中原地區後,關中人發明了以燒熱的大豆油,來激發辣椒香味的法子。事實上,無論是榨油、加熱,都是人工手段模擬自然發酵,分解、萃取食材中風味物質的形式。所以最後的成品“油潑辣子”,也與自然發酵的辣醬,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國家辣醬地理​

而在中國南方沿海,豐富的物產,讓越來越多的海鮮、肉類進入了辣醬的配料表裡。由於發酵的過程漫長,且無法保證優異食材的原汁原味,南方人以油炸、燜滷等手段處理這些食材,並在後期再加入醬油、蠔油、油脂、幹辣椒等輔材,誕生了另一種省略了發酵工序的中式辣醬。

表面上看,這類辣醬製作週期短,簡單粗暴地以烹飪來獲取食材中的鮮味,以工本換取時間。但一味重要的配料——醬油的加入,卻讓它與主流中式辣醬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國家辣醬地理​

是的,醬油本身,已經是接受發酵,歷經時間錘鍊的醬的另一種表達。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當這些支線故事最終與幹流匯合的時候,中國辣醬也成就了它獨一無二的江湖地位,與調和眾口的舌尖魔力。

國家辣醬地理​

來看看那些讓人試過難忘的辣醬吧。

西 部

新疆吉木薩爾:天山雪蓮辣椒絲

|北庭都護府的滋味|

作為唐朝北庭都護府所在地,早在8世紀,漢人已經將制醬技術帶到了吉木薩爾。

而今天,吉木薩爾又以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水土環境,成為全疆最著名的辣椒種植縣。

國家辣醬地理​

這裡的辣椒皮薄肉厚、易切成絲,皮肉不分離、口感香綿。聰明的新疆人因地制宜,在傳統發酵工藝,和爽口微甜的天山雪蓮加持下,製作出了這種剔透紅亮的辣醬。

第一次遇見天山雪蓮辣椒絲的人,一定會被它火爆的外表欺騙。入口才發現:怎麼是甜的?

國家辣醬地理​

所以,哪怕單獨拿來當小菜、或是就餃子、拌抓飯,天山雪蓮辣椒絲都能展現調和眾口的好味道。但吉木薩爾當地人最常見的吃法,是將它鋪在羊排上蒸,成菜滋味綿長,羊肉的甘美與辣椒絲的甜辣,得到了很好的結合。

四川自貢:富順香辣醬

|鹽都和酒都的碰撞|

說到吃辣,當然逃不開四川。

自貢是四川的鹽都,而自貢下轄的富順縣,又與瀘州、宜賓兩大酒都接壤,自古以來,這裡就有擅長製作發酵類食物的傳統與自然條件。

自然的,這裡的辣醬也是出名的。

國家辣醬地理​

富順人把當地的辣醬稱為“香辣醬”,因為添加了花椒、胡椒、八角等香辛料,打開瓶蓋,就能聞到一股熟悉的四川火鍋香味。

這種香辣醬的滋味已經足夠豐富,最簡單的用法,就是將它與醋、醬油、糖混合調成紅油醬汁,澆在抄手上做紅油抄手;

國家辣醬地理​

或者加點蒜泥,淋在白切肉上做川式蒜泥白肉,也相當味美。

貴州遵義:糟辣椒

|西南山地裡的酸爽|

老乾媽的故鄉是貴州,但據貴州本地人說,他們是不吃老乾媽的。

當地最常吃的辣椒,是這種產自遵義的糟辣椒。

所謂糟,其實有點像湖南剁椒的發酵製法。但與前者不同,遵義糟辣椒帶有一種明快的酸味,生動詮釋了“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箴言。

國家辣醬地理​

這種糟辣椒適宜炒菜,尤以大油旺火的爆炒菜為佳。旺火逼出辣椒的香味,烹飪時間短,又不至於讓酸爽的口感走散。當地人有用糟辣椒炒飯的,在油鍋上把飯炒得粒粒分明,噼噼啪啪跳動的時候,一勺糟辣椒下去,瞬間成就了無比爽氣的一餐。

雲南麗江:犛牛肉辣醬

|肉類和菌子的美味|

犛牛廣泛分佈於中國西部和西南部,但只有多雨溼潤多菌的雲南,才有將犛牛肉制醬的風俗。

這不僅是代代相承的習慣,更與氣候、風物有著密切關係。

雲南絕對是中國吃得最辣的省份,甚至遠超四川、湖南和江西。但區別在於,雲南豐富的物產,為辣醬提供了許多變化。

國家辣醬地理​

除了犛牛肉之外,雲南當季的菌子,也是加入辣醬,提升風味的良物。特別是松茸和犛牛肉的組合,只要一勺拌飯,大塊的肉與菌菇,讓人有種饕餮大餐的錯覺。

中 部


河南濮陽:牛肉辣醬

|中原腹地的牛肉香味|

作為中原腹地,河南是古代耕牛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雖然中國一直有禁食耕牛的歷史,但卻並不禁止宰殺老病的牛。吃牛肉,一直都是遊走在王法邊緣的營生。

國家辣醬地理​

而醬牛肉加入醬料,是最容易混淆牛肉來源的方法。所以河南很多地區都有食用牛肉辣醬的風俗。尤以濮陽地區的牛肉辣醬最為有名。

一份飄著濃香的牛肉辣醬,無論搭配什麼都很不錯,尤其是河南本地的饃饃,用牛肉辣醬蘸之,香濃的滋味,是大部分人都無法抵擋的。


江西豐城:田螺辣醬

|螺肉與辣椒碰撞的火花|

越是水網密佈的東南地區,淡水水產,也越多地被加入到辣醬中。

江西豐城的田螺辣醬,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豐城產的田螺在江西極有名氣,螺肉厚重、緊實,可以紅滷、可以爆炒,兼有貝類的鮮香和肉類的嚼勁。

國家辣醬地理​

用它加入鹹鮮的江西辣醬,辣醬的辣和田螺的鮮交織一體,醬體中能看到大顆田螺肉,甚至可以拿勺子直接挖了空口吃。


湖南雙峰:永豐辣醬

|中式辣醬活化石|

湖南雙峰縣的永豐鎮,是辣椒傳入中國後,有據可考的最早以辣椒代替鹽來製作醬的地方之一。

作為湖南中部山區,這裡的缺鹽和交通不便,曾經是最大的制約,但無形中,卻成就了它中式辣醬鼻祖的地位。

當地氣候溼潤、熱量豐富、光照充足,最適宜種味鮮肉厚的燈籠辣椒。用它作為主料,加入蒸煮後的小麥、紅豆、糯米共同發酵。最後成品帶著一股獨特的、淡淡的酒味,尤其讓人回味。

國家辣醬地理​

它也許保存了中式辣醬最古樸的審美情趣。即便到了解放之初老乾媽誕生之前,永豐辣醬依然是馳名中外的國產辣醬代表。

安徽安慶:蠶豆辣醬

|以醬為主,以辣為輔|

安徽並不是一個特別能吃辣的省份,但確實吃醬的大省。陳曉卿是安徽人,他撰文這麼寫:我的童年幾乎沒有什麼食物特別難忘,除了一樣東西,那就是醬。

安慶的蠶豆辣醬,就是典型的安徽辣醬——以醬為主,以辣為輔。

國家辣醬地理​

1915年,蠶豆辣醬就已經作為中國特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以蠶豆作為制醬原料,味道上強調鮮美,而非香辣。醬體呈紅褐色,有非常濃郁的豆香味,微辣,隨便炒個菜都很下飯,基本可以看作徽菜版本的郫縣豆瓣。

蠶豆醬炒刀豆是最好的,刀豆要炒得生脆,裹上鹹鮮的蠶豆辣醬,不用鹽,也不用其他任何調料,就是一道下飯良菜。

國家辣醬地理​


廣西桂林:三花酒辣椒醬

|濃郁的酒香|

作為旅遊城市,桂林打出的三大特色伴手禮,分別是三花酒、腐乳與辣椒醬。

但其實這三種東西,都是發酵得來,而且相輔相成,互相作用:腐乳裡會加辣椒醬,辣椒醬裡也會加入三花酒。

這種辣醬用桂林當地產的小尖紅辣椒製作,將辣椒搗爛後加入些許三花酒以及豆豉、大蒜、鹽,然後密封。

國家辣醬地理​

它的醬體很乾,沒有過多的水份,用來拌飯佐餐都好。但當地人最習慣的吃法是加一大勺在米粉裡,辣得爽快,風味十足。

外地售賣的桂林米粉往往吹噓有多麼正宗,但少了辣椒醬,在本地人看來,就不是那麼回事兒。

海南陵水:黃燈籠辣醬

|與中國最有淵源的辣醬|

如果從淵源來看,海南出產的黃燈籠辣醬,也許才是和中國最有淵源的辣醬。

它的材料,黃燈籠辣椒,在英語裡被稱為Capsicum Chinense(中華辣椒),“Chinense”是拉丁語,意為“中華”。1776年,荷蘭內科醫生尼古拉斯·凡·雅克恩從新大陸(加勒比海)為荷蘭皇帝採集到辣椒種子,由於當時地理認知的錯誤,誤認為此辣椒源自中國,遂命名為中華辣椒。錯誤的命名由於長期使用成為約定俗成稱呼而一直沿用至今。

這種辣椒喜熱,所以在中國,種植最廣的區域是海南南部的三亞、陵水等地。它的味道極其辣,且帶著濃烈的發酵酸味,再加上顏色明黃,所以不少人聞到黃燈籠辣椒的味道,就想到酸湯肥牛。

國家辣醬地理​

無論是提味增鮮,還是搭配粉湯,一口黃燈籠辣椒醬,總能給人留下清香辛辣的舌尖滋味,成為海南人唇齒間的鄉愁。

國家辣醬地理​

東 部

天津:蒜蓉辣醬

|復古情懷,簡單滋味|

天津人的保守是出名的,這點從對煎餅果子近乎於迷信的遵循傳統就能可見一斑。

所以在辣醬的製作中,津式辣醬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國北方的傳統特點:配料簡單、滋味純粹。

國家辣醬地理​

在天津的老字號利民調料,最出名的就是蒜蓉辣醬和甜麵醬,這樣兩樣也是天津人廚房中缺少不了的醬,陪伴了幾代天津人的成長。

蒜蓉辣醬可以說得上是“萬能醬”,最簡單的蘸黃瓜、夾饅頭,就能吃半天;卷在大餅裡,烤肉刷的醬都可以用,用蒜蓉辣醬炒菜也很香。

上海:八寶辣醬

|不是調味料,是菜|

八寶辣醬也許是最不像辣醬的辣醬。

它不是調料,而是一道菜。

江浙人的講究、精細,在上海八寶辣醬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辣醬當然是底味,但並不辣,加了醬油、白糖,半炒半煮出來,看上去糊成一團、又鹹又鮮又甜、微有小辣的上海人下飯菜。

仔細撥開辣醬,裡面主要調料包括了蝦仁蝦,雞鴨肫、豬腿肉、肚子、開洋、蘑菇、竹筍等,說是“八寶”,但常常不止八種。

國家辣醬地理​

江南士子一直偏愛“八”這個數字,也許是為了體現八仙桌坐的團圓、工整,而八寶辣醬,也和八寶飯、八寶鴨、四喜烤麩一起,成為上海人春節必燒的年菜之一。

除此之外,上海人也會拿八寶辣醬作為面澆頭:所以在上海吃麵,看到辣醬面,一定不要被它的名字欺騙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滋味,在北方,它也只能形容為滋味清淡的肉丁兒炸醬麵。

福建三明:沙縣純辣醬

|純粹、或者鮮甜|

風靡全國的沙縣小吃,每張桌上一定有一壺醋和一罐辣醬。

在沙縣本地,這種辣醬被稱為“純辣醬”。它的辣椒磨得非常細,沒有紅油,一般只用鹽調味。口味還是以鹹為主,也具有相當攻擊性的辣味。在店裡,這種辣醬常用於拌麵,或是加入到各種湯麵、扁食。

國家辣醬地理​

但因為用量不大,在實際飲食中,沙縣辣醬總是點到為止,並不能改變福建人不吃辣的習慣。

而再往南,到了泉、廈一帶,當地人甚至會在純辣醬的基礎上加入甜麵醬和糖,以甜味沖淡辣味,甚至還加入杏鮑菇、蛤蜊這些輔料,到最後,辣味變成了陪襯,鮮甜成了主角。

國家辣醬地理​


廣東潮汕:菜脯辣醬

|清淡甜美的南方風情|

相比廣府地區,潮汕的口味更接近泉廈地區,所以鮮、辣、鹹、香、微甜,也是潮汕的辣醬的特點。

同樣的,潮汕人也喜歡在自家辣醬里加入各種輔料。最著名的,莫過於菜脯,也就是蘿蔔乾。此外,還有人加入炸酥的小魚乾。

菜脯辣醬秉承著潮汕清淡的特色,還能恰到好處的帶出食物的甜美。配湯粉、拌粉、或隆江豬腳飯,都不錯。但最美妙的還是潮式煎餃蘸辣椒醬,酥香鹹辣,爽!


國家辣醬地理​


- END -

在古龍的小說《歡樂英雄》裡,兩位主角郭大路、王動曾有這麼一段對話:

“這梅花若是辣椒多好。”

“有什麼好?”

“你看,這滿地的雪豈非正像是麵粉,配上幾根紅辣椒,豈非正好做一碗辣乎乎的熱湯麵。”

國家辣醬地理​

是的,能吃辣椒,考驗的就是人的想象力。畢竟,辣味是植物的自衛能力,它與誘人食用的甜味有著本質不同。

而能夠以醬作為載體,將辣味演繹得多元共生、出神入化,放眼全世界,也只有在食物上充滿無窮想象力的中國人才能做到。


國家辣醬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