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淺論冰雪畫的特殊“語言”——礬墨

歡迎戳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三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063字,閱讀僅需3分鐘~

中國畫走過了幾千年的滄桑歷程,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多元的藝術流派,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

淺論冰雪畫的特殊“語言”——礬墨

冰雪畫派創始人於志學先生為了豐富國畫表現形式,創新中國畫藝術,研究發明了礬墨畫法,發展和豐富了畫冰雪的技法。古之畫卷體現雪景只以“留白”、“彈粉”等簡單的手法。“留白”是以宣紙原色為雪,用墨色在其上渲染出溝壑紋理,而“畫白”則是以礬墨的特殊方法,在已經著墨的地方畫出冰雪的質感和肌理,這樣創作自然給人一種雪落山野,冰覆萬物的立體感受。

淺論冰雪畫的特殊“語言”——礬墨

於志學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創造出了使用膠礬做調劑直接表現冰雪的新技法,如潑白、滴白、雪皴等等,在這裡雪已經不是留出來的、不是彈出來的,而是直接畫出來的。於先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墨有韻,白有光”、“冷逸之美”、“冷文化”等等學說,徹底從理論到實踐解決了冰雪畫的創作原理及技巧,在中國畫的體系中,增添了全新的畫種、畫法、畫派。

淺論冰雪畫的特殊“語言”——礬墨

高宏《迎春圖》

在冰雪山水畫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最重要的調劑是“礬”,通過變單純以水為調劑改為礬水做調劑所產生出礬水水痕線,利用它,可以畫出冰雪的效果,結合墨的使用,稱之為“礬墨”,它不但沒有背離中國畫的精神,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等,反倒激活了水墨沒有發現和利用的潛能,為水墨延伸、重新整合創造出無限可能的形態,展示了一個新的空間。中國畫一旦加進礬,礬首先和墨形成新的關係,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墨仍然向黑色靠攏——布黑,礬卻向白色逼近——布白。黑白變化充分發揮,既保持了東方水墨的神韻和本體價值,豐富了水墨表現形態和精神內涵,又沒有丟掉民族繪畫的特質,滿足了中國畫對筆墨情趣的需求,可以說冰雪畫史無前例地由礬墨完成了中國畫的黑白新篇章。

淺論冰雪畫的特殊“語言”——礬墨

高宏《風骨》

礬墨畫不僅實現了“白”,而且還實現了“光”。光在中國畫中是“模糊不清”的,前人不承認中國畫中的明暗素描關係,礬墨卻可以畫出光來。冰雪在消融時一滴水珠被“滴白法”凝結在宣紙上,這是中國畫從來未有過的奇蹟,那一滴水珠,正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這是最典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光在中國畫上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中國傳統畫論中的“畫留三分空,生氣隨之發”之說,就是伴隨著光的出現營造出的一種氛圍。光給畫面帶來升級和一種生命的存在。中國畫藝術歷來是講究詩畫結合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古代的畫很難見到光,但中國古代的詩卻光芒四射。如唐詩“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等不勝枚舉。是礬墨技法讓中國畫補上了“光”這一課,礬墨技法讓中國畫大放“光”彩!

淺論冰雪畫的特殊“語言”——礬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