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民間習俗:做九不做十

我國民間在舉行祝壽活動時,往往有做“九”不做“十”、做虛(歲)不做實的習俗。本來遇到五十、六十、七十和八十、九十等整十歲壽辰時,是最值得慶賀和紀念的日子;但民間卻往往將其提前到虛歲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歲時來舉行隆重的祝壽儀式,到了整十歲生日時,則反而無所表示。

民間習俗:做九不做十

這是因為在我國傳統觀念中,認為“十全為滿,滿則招損”,“十”反而有著到頭、到頂的意思,做了整十歲的生日,似乎就意味著已將壽做完,這當然是很不吉利的。因此,人們往往將整十歲的壽辰提前到虛歲逢九的壽辰來做,以表示壽還遠沒有盡頭。此外,“九”在我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吉利的數字,“九”與“久”相諧,寓有生命長久、時日持久等意,因此十分適應慶賀、紀念。

我國民間還流傳著這麼一個“做九不做十”的故事:據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一天倒騎著毛驢來到花果山,路遇砍柴的後生,仔細一瞧,十分驚訝,對他說:“小夥子,別砍柴了,你的壽數已盡,是明天午時三刻,快回去準備吧。”這個砍柴的後生名叫王兒,當他得知老頭是神仙張果老時,就雙膝跪地,求大仙救命,說家中有年邁老母需要侍奉。張果老被他說得心軟,就如此這般地設下一計,叫王兒去照辦。

民間習俗:做九不做十

第二天,張果老邀集眾仙及十殿閻羅,去花果山水簾洞孫悟空那裡喝酒。來到花果山上空,只見半山腰擺著一桌豐盛的酒席,並無一人。眾仙禁不住酒香的誘惑,按下雲頭,不管三七二十一圍桌暢飲。酒至半酣,張果老將手在空中擺了三下,躲在樹叢中的王兒便走了出來,說道:“諸位,我這桌酒席是擺給天神和閻王爺吃,好為我添壽的,現在你們將它吃了,這便如何是好?”眾仙聽了,不禁面面相覷,一時無言以對。這時張果老故意問道:“你年紀輕輕求的什麼壽?”接著叫閻羅王取出生死簿來查看,一看,果然寫明王兒只有十九歲陽壽,恰好今日午時三刻壽終。

眾仙大驚,張果老叫閻羅王幫忙改一改,閻羅王怕違犯天條,不敢答應;但又禁不住眾仙紛紛勸說,又加上吃了人家求壽酒,只好在十九前面加了個“九”字,於是,那個王兒活到了九十九歲。後來,民間就把這個故事逐漸演化成了“逢九”做壽,可延年益壽的習俗。

遇到“明九”,如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或“暗九”,如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時,有些地方還要請和尚、道土來唸經做道場,以求安全度關。此外,舊時民間還有“做三不做四”的習俗。俗語云“賀三不賀四,賀四要淘氣”、“活人不拜四十,死人不拜四七”,這當然是因為“四”與“死”諧音,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所以四十歲壽辰是不應該大肆渲染慶賀的。

還有種說法,認為“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男到三十歲,剛到而立之年,年紀尚輕,無須做壽;而女的上了三十,已經“老”了,所以要做,但到了四十歲,真的老了,又怕人家說老,所以不做。另有一種說法,“三”和”散“四”和”死”諧音,不吉利,不做是為了迴避。

那麼,女做三十、男做四十,就不怕“散”和“死”嗎?這又有一種解說,即舊時婦女沒有地位,就怕“散”,做了“三”就不怕“散”了;男做了“四”,就破了法,該死的也不會死了,這種左右逢源的自圓其說,自然也是為了圖吉利、求長壽罷了。

民間習俗:做九不做十

七十三或八十四歲,舊時在北京地區謂之“大坎兒”,有錢人家過生日時,定要大辦三天。頭天為慶壽;正日子為誕辰;第三天為祝壽。正日子要舉行一個禮佛儀式,舊傳“孔聖人活了七十三歲,佛祖活了八十四歲”,自己與聖人或佛祖齊壽,所以要禮佛,要請僧眾來唸壽經。這些說法其實有種對古人壽命的崇拜,也是借福借壽的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