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變廢為寶!臨漳縣大型沼氣工程年“吃”秸稈14萬噸

變廢為寶!臨漳縣大型沼氣工程年“吃”秸稈14萬噸

圖為中環新威綠色科技有限公司秸稈收儲中心。 李海波攝

河北新聞網10月7日訊(記者劉劍英 通訊員李海波)一輛輛裝滿玉米秸稈的三馬車,在中環新威綠色科技(臨漳)有限公司秸稈儲運中心門口排起長隊,門內整車秸杆經稱重後,賣秸稈的農民當場領錢。今天下午,售完最後一趟拉來的秸杆,臨漳縣北柴屯村村民焦利高興地說,“我每天送兩三趟秸稈,一天掙100多塊,這一個月就掙了4000多塊。”

曾被隨意堆放、焚燒的玉米秸稈,如今成了臨漳農民增收的寶貝。這一變化緣於該縣推進的大型沼氣工程建設。

臨漳是全國沼氣建設示範縣,目前已發展戶用沼氣池5萬多戶、小型沼氣工程100多處,在防治農業面源汙染、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7年以來,該縣推動農村沼氣工程向規模發展、綜合利用、科學管理、效益拉動的方向轉型升級,引進發展特大型沼氣工程,培育清潔能源產業。目前,全縣建成大型沼氣工程總容積7萬立方米,年消化玉米秸稈14萬噸,年產沼氣3170萬立方米,加工沼渣沼液等有機肥17萬噸。

位於該縣鄴都工業園區的中環新威綠色科技(臨漳)有限公司生物天然氣項目,由央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與河北省冀財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設,總投6億元,今年4月開工,10月開始試生產。

变废为宝!临漳县大型沼气工程年“吃”秸秆14万吨

圖為中環新威綠色科技(臨漳)有限公司生物天然氣項目從芬蘭原裝進口的秸稈厭氧發酵設備。 李海波攝

今天下午,在該公司秸稈儲運中心,玉米秸稈經粉碎、壓實後,被覆蓋上塑料薄膜作為原料備用。“秸稈儲存池目前已收儲秸稈4萬餘噸,除消納散戶秸稈外,我們還與縣裡5家大型農機合作社建立了長期收儲協議,年消化秸稈1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1500萬元。”中環新威公司項目經理孔維濤介紹,該項目從芬蘭引進全自動化生產線,採用目前國際先進的橫向塞流式幹法發酵工藝,可大大降低發酵用水量、運行能耗和佔地面積,減少水體二次汙染,容積產氣率是現有主流設備的6至10倍,既能滿足環保和民生需求,又可實現商業化可持續運營。

“沼氣經提純、淨化後,可加工成生物天然氣,用於城鄉居民生活用能、CNG燃氣車和企業生產用能。”孔維濤說,明年項目全部投產後,可年產生物天然氣1700餘萬立方米、食品級二氧化碳1萬餘噸、固體有機肥5萬噸、液態有機肥2萬噸,實現農業廢棄物處理“零汙染零排放”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作為中節能集團在河北省佈局的首個生物天然氣示範工程,該項目將申請建設國家級微生物研究中心、生物有機肥研發中心等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廣生物天然氣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進一步提升沼氣產氣率和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率。據悉,未來2至3年,臨漳縣大型沼氣工程總容積有望達到10萬立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