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玉石市場的尷尬,這些人轉行之前竟然是玉雕師?

提起“玉器”“玉雕”,大多數人印象裡,這都是一個光鮮亮麗的職業,充滿了藝術的氛圍,終日與美好溫潤的玉石為伴。八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越來越繁榮,“亂世黃金盛世玉”,玉雕行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很多藝術類院校也開辦了玉雕學院。但是一組數據讓人感覺到觸目驚心,據2018最新高校畢業生工作研究報告,近三年高校玉雕專業的學生,從事玉雕工作的僅佔1/3,另有1/3的學生轉向珠寶銷售相關工作,剩下的1/3甚至轉行。而在玉雕工作室內很多從“學徒”開始學習玉雕的玉雕師也開始轉行,有的進軍房地產,有的做起了微商,有時髦的轉行到無人機,玩起了區塊鏈(炒幣),甚至還有的賣起了烤麵筋,更多的是轉到相關行業或者餐飲行業,曾經繁華一時的蘇州光福文化藝術城如今門可羅雀。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看起來“高利潤”“很光鮮”的玉雕行業到留不住人的尷尬呢?

玉石市場的尷尬,這些人轉行之前竟然是玉雕師?

烤麵筋

玉雕師“苦行僧之路”。

首先學手工玉雕本身就是一個對體力活、青春飯。

玉雕師無論寒暑每天面對的冷水衝手,粉塵撲面,保持低頭曲背的姿勢一工作就是一天。學校裡那種有溫水和吸塵設備的環境對於工作室是幾乎不存在的。過了35歲各種毛病便暴露出來,近視、反曲脊椎、塵肺。精明的老闆們也會讓更便宜,工作時間可以更長,手腳更麻利的年輕人補上他的位置。所以很多玉雕師都奔著趁年輕掙一筆就轉行的觀念。

其次手工玉雕難,做成好的手工玉雕師更難。

從學徒到成為一名玉雕師,通常最少三至四年的時間,這期間還要不斷地練習雕刻技藝。手藝精湛更是少則八年,多則幾十年的時間,如此長的週期,在“做事要趁早”的今天,也就限制了玉雕師的人數,很多人中途堅持不下去因為生計變改換門庭轉了行。

玉石市場的尷尬,這些人轉行之前竟然是玉雕師?

玉雕工作室

而玉雕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對於工作室來說,僅相當於剛出師的學徒。而生活成本過高,導致很多畢業生堅持不住而轉行。在大部分工作室來說,玉雕學徒的工資都很低,即便在玉雕行業工資較高的蘇州上海來說,玉雕學徒的工資也不到5000元,這樣的工資只相當於一個白領或者珠寶銷售人員的起薪,對於生活在這些城市的年輕人來說,生活的壓力,比起同齡人的收入差距造成的落差,自然很多人放棄玉雕事業。

而且玉雕學院畢業的學生,雖然有經過系統的玉雕專業課程的學習,但是由於玉雕作為傳統行業有審美的滯後性,學院派出身的學生做出的作品往往得不到市場(更多是老闆)的認可,在市場的打磨中,要麼失去了信心,要麼失去了創新的稜角變成了千人一面的“雕刻機器”,在這樣的環境中大部分人只是熟練了技巧,卻失去了成長空間,技藝固化,久而久之對行業也失去了感覺,一旦有其他高利潤的行業便會轉行。

藝術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玉雕藝術進入急變期

玉雕由於雕刻材質本身的硬度不易雕鑿,所以每次工具升級都會帶來雕刻題材技法的更新換代,(上一次工具升級是八十年代的運用電控馬達進行切削的橫機),同時這些更新換代的之後又是長時間的停滯,題材和創作變成相應的模式限制了雕刻者的創作能力,同時反向引導了市場,人物就該這樣,花草就該那樣,相互反噬不但受眾觀念固化,雕刻者技藝也固化。對於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這波新新消費人群就有些不適合,比如有客戶定製自己媳婦畫像,最後雕出來的作品卻是“觀音臉”。

而目前玉雕工具又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升級即“雕刻機”的使用。之所以成為前所未有,是因為以往的升級都是通過工具提高切削力,增加精確性,這次卻是極大的解放了玉雕師的雙手,同時設計師變得尤為重要。

玉石市場的尷尬,這些人轉行之前竟然是玉雕師?

玉雕機

目前80%以上的玉雕工作室,都開始使用機雕作為輔助性雕刻,通過機雕把畫師原稿在玉石上進行打胚精雕,再由手工師傅將機器雕好的半成品進行彌補和修整,這樣出來的作品不僅僅看不出有機雕的痕跡,而且對畫師的畫稿、客戶的要求進行準確的還原。尤其是在精細雕刻上,達到了從前手工師傅從未企及的精確性,使整個作品從藝術價值和工藝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且整個完成速度是從前的7-10倍。

於是,對於單純只會雕刻的玉雕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隨著機器的精密度、便捷性的增加,玉雕師的性價比也銳減。這是目前玉雕行業,玉雕師遇到的尷尬處境。

玉石文化幾千年,但在撞擊到如今這個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時,如果不做積極的應對和改變,勢必也會被時代所淘汰。對於那些正在從事或者想要進入玉雕行業的從業者來說,拋開藝術追求的角度,如何能夠在玉雕市場“活下來”?成為他們首要考慮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